戚兆坤,朱芳阳,隋博文,乔鹏亮
(北部湾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指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经济社会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数量研究。计量经济学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均离不开实证研究,不同经济学科的思维方法、研究主题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明显不同。计量经济学在不同经济学科的应用范式有很大区别,譬如数据查找的方法、途径、计量模型等存在明显不同。国际贸易是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历来是经济学者的研究热点。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主要目的是探寻国际贸易发展规律,发现国际国内经济变量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关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和数据的依据。国际贸易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现阶段,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等都是建立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之上。
北部湾大学国际商务硕士点于2019年开始招生,2021年计划招收50人,目前该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共52名。国际商务硕士主要培养方向是国际贸易与湾区经济发展,主要培养目标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能够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对国际商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应用的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国际商务研究生应该掌握的必要知识。本文在分析总结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前沿内容和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这些模型的原理及其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主要应用,以期改进国际商务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当建议,提升教学质量。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把握国际贸易发展规律,促进北部湾地区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培育人才。
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沿主题,有关文献资料十分丰富。本文总结近五年有关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提炼出研究的热点主题、常用的计量模型和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文献分析的时间限定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知网共搜索到与国际贸易有关研究文献148 537篇,其中实证分析类文献40 418篇,占全部文献的27%。有3 512篇文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2 512篇文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465篇文献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支持。14 471篇文章属于社科类基础研究,8 721篇文章属于社科类行业指导,4 419篇属于社科类政策研究。主要发文机构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由此可见,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是贸易类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基金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也是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主题。
随着理论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提升,实证研究的范围越发宽泛,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几乎包含了贸易研究的大部分主题和内容。2016—2020年,从贸易对象国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是近五年最受关注的研究重点;从贸易内容来看,出口贸易、国际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等是最热的研究主题;从贸易影响因素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跨境电商等与贸易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热点;从实证分析使用的主要模型来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VAR相关模型、工具变量、自然实验等应用最多;从贸易条件看,贸易便利化程度、贸易效率和潜力的相关研究颇多。热点研究主题也在不断变化,有3个比较明显的趋势: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关研究逐渐增加,在2018—2020年是排名第一的研究主题;其次,有关中美贸易关系的研究文献比重增加,在2020年成为排名前十的研究主题;最后,有关出口贸易的文献比重逐渐减少,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比重有所增加。
张亚斌[1]使用投资引力模型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便利化水平对中国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本篇论文引用次数达到了292次。孙楚仁等[2]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提升的作用,该文献被引用次数达到168次。施炳展[3]研究了互联网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其文献被引用次数为167次。许家云等[4]认为中间产品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其文献被引用153次。林乐芬等[5]实证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其文献被引用145次。谭晶荣等[6]研究了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农产品的影响,其文献被引用145次。许和连等[7]分析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余振等[8]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及参与度的提升对贸易摩擦的影响,发现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其自身遭遇的贸易摩擦有“催化剂效应”和“润滑剂效应”。上述代表性文献集中于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企业出口、外贸企业升级、全球价值链等主题。这些研究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主要进展和重大成果,发现了新的国际贸易规律,讨论了中国当前发展国际贸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国际贸易的后续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6—2020年,《经济研究》共发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论文58篇,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一带一路、制造业、汇率传递、融资约束、对外直接投资、加工贸易等;《中国社会科学》共发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论文11篇,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贸易壁垒、增加值贸易、贸易利益等;《中国工业经济》共发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论文61篇,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全球价值链、中美贸易关系、区域贸易协定、“一带一路”倡议、制造业等。
2020年中国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同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贸易关系等都会对中国的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也是未来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选题。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和贸易有关的研究文献共870篇,具体研究包含经验研究、政策导向、动力机制、战略选择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订以来,有关RCEP的研究文献共938篇,研究主题主要包括贸易规则、制造业、供应链、经贸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与贸易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文献有1 377篇,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贸易、全球价值链、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世界粮食安全等的影响。2020年以来有关中美贸易关系的研究文献有658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美贸易关系对中国股市、中国企业、中国应对策略、粮食贸易等的影响。
虽然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对象不断变化,但是在国际贸易理论未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范式未发生大的变化,惯常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也比较固定。根据上文总结,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惯常使用的模型主要包括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及其改进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工具变量法、空间计量模型、自然实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
2.1.1 主要思想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是分析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的主要工具,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分析企业生产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生产厂商的投入产出一般通过生产函数描述,即某行业在既定投入的前提下可以得到的最大产出,但各生产厂商的生产效率并不一致,大部分生产厂商并没有达到最大产出。由此,可以构建随机前沿模型来估计每个生产厂商的生产效率。若生产厂商实际产出达到或者接近生产函数描述的最大产出,则该生产厂商的生产效率较高,若远低于最大产出,则生产效率较低。随机前沿模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估计理论最大产出与现实产出的差距,进一步测算生产厂商的产出效率,可以将此原理引申用于对国际贸易效率和潜力问题的研究中。一般情况下,如果以GDP、人均GDP、地理距离、文化距离、语言接近程度等自然要素看作主要投入要素,以贸易额作为产出,就可以估计出国家之间的贸易效率和潜力。
2.1.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多用来估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效率和潜力,或者估算中国与其他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效率和潜力,或者估算某一行业或商品的贸易效率和潜力。大部分研究同时会进一步探讨影响效率和潜力的因素。代表性研究文献主要有:李晓钟等[9]研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潜力,并分析了影响贸易效率和潜力的主要因素;戚兆坤等[10]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中国稀土产品出口的技术结构变迁及影响因素。
2.2.1 主要思想
以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其目的多用于定量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大部分时间序列模型只捕捉时间序列本身的变化规律,或者几个变量协同变化的趋势,其最重要的应用是进行预测和脉冲响应分析,而非因果关系分析。国际贸易数据大多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部分时间序列模型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应用广泛。VAR模型是常用的时间序列经典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变量间的协同变化关系,但其自身具有局限性,比如不能刻画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不能分析随时间而变的变量间关系,并且变量数量也不能太多。计量经济学家在VAR模型的基础上拓展出许多相关模型,其中TVP-VAR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种。TVP-VAR模型基本思想类似于VAR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协同变化关系,或者变量间的传导机制等。与传统VAR相比,该模型最大的改进在于它假定系数矩阵和协方差矩阵都是时变的,这有利于刻画变量之间联立关系的非线性动态特征,更加符合现实规律。
2.2.2 TVP-VAR模型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TVP-VAR模型应用很广泛,宏观方面常用于研究经济增长、投资等变量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微观方面可用于研究国际市场上的汇率、价格等变量对国内市场相关变量的传导机制。主要文献有:郑燕[11]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等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动态传递效应;张小宇等[12]研究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最近两年使用TVP-VAR模型的研究文献较多,在此不再过多罗列。
2.3.1 主要思想
工具变量法是因果关系分析的“圣杯”,其本身只是一种估计方法,但由于其巧妙地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能够准确地捕捉因果关系,因而获得研究者的青睐。若总体模型存在内生性,则衡量因果关系系数的估计值将不一致,比如模型存在遗漏变量、双向因果等情形。工具变量法主要解决核心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其思想是寻找一个或多个外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借助工具变量将原来内生核心解释变量的信息分解为外生部分和内生部分,利用外生部分辅助内生核心解释变量进行估算,此时因为已满足模型的基本假设,所以可获得准确的系数估算值。合理的工具变量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工具变量必须与原始变量相关。这可以通过弱工具检验进行判断;二是工具变量要满足外生性,即工具变量不能与模型的随机扰动项相关。这可以通过过度识别检验进行判断。
理解工具变量法的关键在于弄清工具变量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二者不是替代关系。工具变量也不可能代表原始变量的所有信息,很多情况下,工具变量是原始变量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或与其有相关关系的因素)。工具变量之所以有用,关键在于要认识到回归系数代表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增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并不需要掌握解释变量的全部信息,只要解释变量有变化且这种变化可以保证是外生的,那么这种变化就可以被用于估算因果关系的系数,并获得准确的因果关系的度量。
2.3.2 工具变量法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双向因果关系是常见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法是解决这种内生性问题的利器之一。常被用作工具变量的各种变量有夜间灯光数据、自然灾害、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数量、高铁开通、某变量的滞后值,或者使用人为构造的某一变量,如运输成本、贸易壁垒、企业层面的有效汇率等。李林玥等[13]使用卫星灯光数据作为GDP的工具变量,研究了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施炳展等[14]使用各国自然文化遗产数量作为互联网搜索指数的工具变量,研究了注意力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4.1 主要思想
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是对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进行建模,并进一步考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这相当于控制了变量空间上的相关性,防止其对因果关系研究导致偏差。该模型重点以研究变量的空间依赖性即空间溢出效应为主要目的。模型化空间关系的主要途径是将空间上“邻居”的变量引入模型,常见的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被解释变量在空间上有相互依赖关系,此时应采用空间自回归(SAR)模型;二是“邻居”的解释变量影响到被解释变量,此时应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三是“邻居”的误差项对随机因素产生影响,此时应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计量模型得以进行的关键在于确定权重矩阵,权重矩阵实际上就是对变量空间关系的表达,其确定方法具有一定主观色彩。权重矩阵的构造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3种:一是根据是否有相邻关系,若相邻则为1,否则为0;二是根据地理距离,将地理距离的倒数作为权重,构造矩阵;三是根据经济距离,即根据人均GDP或其他经济变量指标的接近程度构造权重矩阵。
2.4.2 空间计量模型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国际贸易的空间依赖关系或贸易影响因素之间的空间关联。其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原理多源于贸易地理学,研究集中在贸易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贸易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收敛性和集聚效应等内容上。主要研究有:胡艺等[15]研究了中国国际贸易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发现空气污染存在空间相关性,国际贸易也存在空间相关性,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国际贸易对空气污染的因果效应;陈立泰等[16]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2.5.1 主要思想
自然实验是因果关系分析的利器,是近几年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实验来获得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思想起源于自然科学,一般分为控制实验和随机试验。控制实验多用于自然科学类的相关研究,然而由于社会科学的随机性、复杂性,控制实验几乎难以进行,所以多采用随机试验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因随机试验难以人为进行,就把偶然或自然发生的事件看作一次实验,因此又称为自然实验。一般情况下,自然实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要进行实验,而对照组并不进行实验,只作为实验组的对比对象,以便揭示实验的效果。自然实验的原理并不复杂,关键是确定好自然实验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其思想就是将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实验效应。
2.5.2 自然实验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研究中常用作自然实验的事件有加入WTO、“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家有关对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措施等。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将其作为自然实验的文献非常多,一般情况下将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影响比较大的企业作为处理组,未受到其影响或受影响较小的企业作为对照组,有关企业种类、外贸的数据一般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主要成果有:毛其淋[17]研究了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进口规模的影响,采用中国加入WTO作为一个自然实验,发现不确定性的降低促进了进口规模的扩大。曹伟等[18]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进口价格传递效应,使用“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自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整体上提升了中国在进口市场中的国际定价权,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定价权。
2.6.1 主要思想
分位数回归模型是当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传统的回归模型重点考察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条件均值的影响,然而人们不仅关注被解释变量均值的变化,还关心被解释变量各分位数随解释变量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比如,研究收入时,不仅关注平均收入的变化,还分析低收入或高收入者的变化规律。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关键是将被解释变量的条件分位数表示成解释变量的函数(即条件分位数函数),此函数表达了被解释变量各分位数对解释变量的依赖关系,且是理解分位数回归思想的关键。
2.6.2 分位数回归模型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分位数回归模型主要用于研究进出口贸易以及相关贸易政策,如关税等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或者其他贸易类影响因素对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文献有:王立勇等[19]研究了贸易开放对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中等工资群体的影响最强,并对工资差距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吴东晟等[20]利用分位数回归相关方法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研究生的培养应更重视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或者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针对研究生的教学应该把握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或者前沿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是应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硕士的重点培养方向,实证研究是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方法。上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前沿,总结了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原理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这些总结可为后续的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验证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北部湾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性质、目的,将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前沿中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有关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内容。这几类模型不但在国际贸易领域应用广泛,而且能体现实证分析的思想要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4个核心模块:计量模型原理分析、计量模型的软件实现过程、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软件操作等。在第一个模块,重点强调几类常用计量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理解了模型原理和思想,就相当于掌握了模型的精髓,掌握了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锻炼自己的悟性能力,特别要注重对体现模型重要结论的数学公式的深入理解和记忆,而不要特意追求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各类模型的软件实现过程模块是重中之重,过程主要包括如何设定模型、选择变量、收集整理数据,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模型参数的估算和检验,最终呈现模型分析结果。具体内容包括:模型解释变量集的确定、模型参数设定、模型估算和假设检验判断、模型调整、如何呈现模型结果、如何对问题给出最终答案或建议。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模块选择国内顶级期刊前沿的国际贸易类实证文章作为范例。其作用如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前沿主题;另一方面,顶级期刊的文献论证严密,对计量模型的使用恰当准确,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并熟练把握实证文章的写作思路。在软件操作模块选择STATA作为主要教学软件,其他软件作为辅助。STATA软件是当前计量经济学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计量软件,也是课程重点讲述的软件。由于STATA是收费软件,且有时缺少部分计量模型的实现命令,这时就要使用R语言和MATLAB软件。有部分高级计量经济学教材是应用R语言编写的,而有些特殊模型如空间计量模型和相关模型则使用MATLAB更为方便。
为了实现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要合理设计。课程既要对高级计量经济学理论思想进行详细阐述,又要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目标是学生理解模型的原理,掌握并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完成对国际贸易有关主题的实证论文的写作。对计量模型原理及思想的学习、讲解要做好以下措施:第一,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及时预习将要讲授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好听课准备;指导学生回顾复习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课程,为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打好基础;指导学生回顾本科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推荐自学的各种资料,包括网络公开课、经典教材等。第二,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在理论准备方面,教师要先吃透计量经济学理论,不仅是数学推导过程,更重要的是理解模型的思想。教师对理论课程的讲授应重点把握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经典的例子讲述模型的基本思想及其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案例准备方面,计量经济学的案例资源十分丰富,除选用教材上的案例外,还需要查找整理其他案例资源。要结合现实问题对模型的理论和思想进行讲授。在课堂准备方面,对授课内容的展开应进行充分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
对应用软件的教学要强调示范性和自主性。示范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对软件操作技巧、实现模型估算和检验的过程(命令)、常见问题(bug)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亲自演示和讲解;二是论文实证过程复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论文[21],将其实证过程重新利用软件复现。对软件的教学应该遵从“由难到易”,即一开始不可将简单的直接命令文件和运行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应指导学生一步步输入相关命令,并逐步运行,这样可以加深对命令的理解和掌握。自主性主要是督促学生自己多加练习,要主动学习。软件的学习没有太多技巧,重要的是多练习,特别是亲自查找数据和模型进行设计分析,此过程对学生是非常好的锻炼。课堂上在讲授完相关模型及其应用后,应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软件操作,并布置适当的课程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指导学生掌握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水平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比如推荐某些模型的专题教材,如面板数据、空间计量、VAR模型、时间序列等,推荐学习计量经济学和STATA软件的常用网站,推荐学习其他的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和语言,比如MATLAB和R语言。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证分析原理,能够顺利完成问题分析、模型选择、数据查找、模型估算、结果分析等实证分析的步骤。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达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保证学生对模型的基本原理有清晰的理解,能够熟练掌握并合理应用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第二,要熟悉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通过软件对自己所设计的模型进行估算和恰当的检验;第三,能够顺利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完成实证分析文章的撰写。考评的目的是检验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证分析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考查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软件应用的学习效果,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对各类计量经济学模型思想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中除达到上述三点外,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属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范畴。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并非强调学术研究,而是强调应用,所以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即强调学科的应用性。第二,学生能力及专业背景参差不齐,从目前北部湾大学国际商务硕士点的生源来看,大部分学生本科专业是经济管理类的相关专业,也有部分是偏文科或理工科专业。每名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并不一致,部分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尚不足以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各类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第三,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修过计量经济学课程而就直接进入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其学习很吃力。因此应重点强调模型思想及应用学习,减小理论学习难度。第四,利用48学时讲解十个模型,除了模型思想理论讲解、软件训练、论文讲解、实证演练、数据收集整理等内容的学习外,应鼓励学生补充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