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干预路径

2022-11-22 21:12冯秀秀温志强
山西青年 2022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学生

冯秀秀 温志强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当代社会就业人群数量远远高于岗位工作缺口,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程度的困难和压力。对此很多学生会产生错误和消极的心理行为,此时大学生教育指导部门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发挥关键的辅助作用。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将在各项教育体系当中发挥关键的功能,帮助学生缓解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多重压力。

一、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一)过高的职业期望

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之前无法对自身的职业进行正确认知,再加上现实当中的很多情况与自己想象中的差异较大。大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时也无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的,主要很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往往对自身情况认知不明,无法确定自己能够给用人单位带来怎样的作用和效果。

尽管很多大学生认为自身的发展起点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从而考虑收入对自身的影响,但如果期望过高时,反而会对就业和择业产生负面影响,以至于在寻找就业岗位时会因为要求过高而无法找到匹配性较好的工作。综合来看,学生在思考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量力而行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要求。

当然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职业,才会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满足一个人的正常生活需求,学生不断改变来寻求自己所满意的职位,目的在于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

(二)职业攀比心理

职业攀比心理目前存在于大多数大学生群体当中,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在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会考虑其他人从事了怎样的工作或是其他人的签约单位与自身的应聘单位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等。这种攀比心理普遍存在,往往会因为学生的自身条件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心理不平衡,从而制定不合理的求职标准,脱离自身条件与个人兴趣,违背就业意向和健康成长需求。

(三)错误情绪

很多学生存在错误的心理状态,例如择业时过度关注经济地位,选择一线城市作为自己的落脚点。但一线城市本身竞争相对激烈,竞争压力较大,反而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寻求心理层面的满足感,但出现错误情绪时学生的就业乃至创业过程都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干扰。例如,部分学生的职业准备不足,他们在面对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时,会产生心理困惑,无法针对岗位工作的现实,需要做好提前准备。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主要来源于他们错误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就业焦虑、期望过高将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严重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情绪是一种非常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们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当中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并没有满足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在就业单位存在明显的歧视。而从家庭角度来看,很多父母希望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来从事良好的职业,使得他们对于学生具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这些共同因素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产生,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症状甚至产生恶性循环。

但需要注意的是,就业冲突也是引起原生焦虑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在就业过程当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冲刺的心态。社会层面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家庭对于就业的过高期望拉高学生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特别是挫折和攀比情绪的产生,使得学生产生了非常典型的就业自卑感,具体表现为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心态不佳。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度保护和权威性,父母会让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夸张性依赖,他们在就业过程当中也会依次产生过高的求职期望,求职工作和个人需求之间产生认知差异。实际上对于学生而言,在设立目标之后往往要确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才能有效确定自身的求职要求和就业要求[1]。

(二)高校因素

学校因素指的是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在个人生活方式上的问题等。尽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存在明显共性,但这些个体问题都是在社会化进程当中逐渐产生的内容,是学校在就业指导理念方面所出现的各类偏差。换言之,学生的个体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的典型表现。

学校内部的培训工作涉及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内容,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人员需要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和资格认定之后,才能确保专业队伍水平,满足学生的日常管理需求。虽然很多学校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机构不完善且人员配置不合理,导致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产生偏差。

例如,部分高校未能从人才需求的实际角度出发,仅仅凭借现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去开设某些没有必要开设的专业,尽管教育部门会对高校的专业学科进行综合调节,但人才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该情况具体表现为部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使得工作岗位的难度不断增加,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创新能力,授课和社会需求的不协调所形成的就业挫折长时间存在。

(三)社会因素

从始至终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在大学生的就业进程当中所产生的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之间产生矛盾。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在社会保障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普遍产生。从就业岗位供求上看,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都存在着明显缺口,但社会岗位供给远远低于就业潜在人数,表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当中会面临很多的困难[2]。

另外,需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于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层次明显不足,因为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发展过程,是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知。当学生从学校离开走向社会的这一过程,正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社会上会成为独立求生存的个体。部分大学生忽略了社会化进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现阶段的岗位工作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要具备社会能力,单纯掌握生存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社会就业指导并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才能避免大学生面临就业时产生的种种缺陷,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带来其他就业心理障碍,让学生尽早地进入社会并有效适应社会,在面临就业环境时有更加稳定的储备。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一)学生自身的正确认知

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客观认识自我能力,对自己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与此同时要努力转变思想,快速适应社会,在面对各类就业问题时,不仅要做好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在对待就业问题上充满自尊和自信。从个人角度来看,学生首先要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到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如果学生要想在自身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不仅要对自我职业有长期打算和计划,同时还要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正确面对人才竞争环境,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探索个人内在潜质,准确把握人生方向。

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意识到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入社会时本身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无论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大学生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应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高度关注,社会也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在此基础之上应正视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从实际角度出发,精确定位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通过就业活动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当然大学生自身要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升心理耐挫力,尤其是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要对个人行为负责。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应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尤其是在日常琐事当中发挥个人才能适应环境。在面对挫折时,学生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早日走出困境,完善自我就业心理。例如就业焦虑感、就业自卑感、就业依赖感和求职期望过高等问题都需要重点克服,且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在就业心理问题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表明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自我准确定位,才能完善个人素养和情感,避免因就业压力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的思政教育与指导

现代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辅助问题的解决。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所以在人才培养计划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变化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指导措施方面进行调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综合素养,增加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途径。具体来看,学校需要重新认识到现阶段就业市场的环境变化趋势,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此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社会收入分配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大学生在面临现实社会的岗位需求时,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三观,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当代大学生既需要具备良好的耐挫能力,又要敢于突破,善于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方法,脚踏实地总结就业失败经验,及时调整心态,迎接后续挑战[3]。

按照教育部门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定的有关要求,学校需加强大学生的就业针对性指导工作,减少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而大学内部的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所设置的,以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完成就业准备、心理调节和技能培训,使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对现有的就业政策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了解自身在就业过程当中有哪些优势以及能够享受怎样的权利,在规范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同时,确保社会就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另外,高校可以借助当前的社会就业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利用专业的就业信息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针对就业时产生心理困境的学生采取心理疏导方案。例如,在校内举办就业培训有关的讲座,邀请企业心理专员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入学校,讲述有关就业、创业甚至是社会岗位需求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现状,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价值[4]。

(三)政府部门的政策辅助

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在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当中的主导和帮扶作用,首先要完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市场,同时要做好就业层面的宏观调节提升就业弹性,目的在于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使得与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会加大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量,所以在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长远规划时,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到就业岗位具有很大潜力的挖掘价值,因此得到拓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遇。对此政府部门在教育政策上要注重专业设置特色和宏观层面的市场管理完善和规范,高校在毕业生层面的就业率等相关指标,加强宏观调节,使各项政策能够落实完善[5]。

例如政府部门可以调整对于现阶段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管理,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完成就业,然后对其给予支持和帮助,不断扩大引导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项目建设。而从法律角度来看,政府部门也要督促有关企业在人事制度上进行改革和优化,取消某些用人单位的限制性政策规定,一方面优化就业环境,另一方面避免就业歧视,以法律法规和体系规范的设立为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改进提供有效帮助。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应保持透明和公开,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和支持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6]。

四、结语

大学生离开高校进入社会岗位,完成就业行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就业也是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个人生重大抉择,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无可厚非,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就业问题将直接导致大学生产生对应的心理缺陷,无论是高校、政府部门还是学生自我都应该及时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然后从各个角度采取保障性措施,减少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