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乃蓉
(甘肃省武威市水利信息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很少,且南北分布及不均。北方地区水资源较少,用水紧张,常以地下水作为生活和生产水源[1]。在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多数农村地区的生活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也是地下水,同时地下水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地下水在保障我国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当前我国地下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地下水是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如果因管理不当或保护措施不到位而遭受污染或破坏,将会产生无法估量的水资源危机[3]。因此,通过健全农村地下水用水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源地监测工作,开展水源地生态建设等措施,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保护好水源地环境,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部分地区用水管理不到位,导致农村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突出,造成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地下含水层疏干,一些地区出现地面沉降、咸水入侵等情况,加剧了用水紧张程度,也使环境问题频发,加速了生态退化[4]。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在水源地周边种植农作物,且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土壤中残留过多的化肥和农药无法消除,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地下,造成了水源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农村缺乏污水处理装置,生活污水不能及时有效处理,随意排放后渗入地下,使得地下水源受到污染[5];同时畜禽养殖方面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小规模的养殖场,监管较弱,畜禽粪污水未经过专门的设备处理,直接排放至地表,经过下渗作用渗入地下,使得地下水源受到污染,进而威胁到农村饮用水安全[6]。再者,农村地区乱堆乱倒垃圾现象依然存在,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完善,也导致部分水源受到污染[7]。近几年全国地下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国内5000余个水质监测点位中,超过一半的地下水水质为较差级别,15%左右的为极差级别[8],说明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
尽管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农村地下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工作依然较弱,水源地保护及水质监测工作落实不到位。尤其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对地下水水源的保护和监测几乎流于形式,甚至未开展该项工作,因此难以有效监测当地地下水质量,无法保障水质安全。
目前农村地区水源地管理法规体系依然不够健全。在国家层面,一向非常重视饮水安全问题,颁布了一系列饮水安全及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水源地保护等制度。但在执行层面,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依然缺乏相关的水源地管理依据,当地下水源遭到破坏或者被污染时,难以判罚。同时,已出台的政策、法规、制度等,相互之间各自独立,缺乏系统的协调和联系,有些仅规定对饮用水实施保护,未进一步明确水源地保护。
当前农村地区的水源地管理工作大多由村委会主导,有些甚至交给村民管理,对用水管理和水源保护意识不强,难以做到对水源地水质的有效保护。此外,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水源地管理、维护工作难以落实到位,部分水源地水厂环境卫生、安全检测等工作不过关,水厂消毒、净化等能力较弱。
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完备的水源地基础设施,水源地环境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地属开放式管理,没有设置隔离设施,或者只设置了警示牌,在警示牌上没有标识保护区范围,因此无法有效保护水源地环境;有些设置了防护设施的水源地,由于常年缺乏有效管理,因自然风化或者动物破坏等影响,导致保护设施年久失修,周围居民在水活动频繁,如进行垂钓、游泳等,甚至投入生活垃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水质。此外,保护设施的缺乏或者破坏,使得部分垃圾随风飘入水源地水库,如白色垃圾,加剧了水源地污染,也不利于后期的净化处理,从而加大了水源地水质污染的风险[3]。
政策具有引领作用,加大农村水源地保护的政策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护农村水源的作用。首先,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方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全水源保护机制,科学指导水源地保护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相关部门要明确各自的具体责任。与水源地保护相关的单位,如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等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明晰责任分工,在工作中做到全面到位,不留死角。要针对当地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再次,当地政府应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的调查评估,牵头做好水源地环境监测、评估等工作,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此外,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水源地环境,建议将农村地区饮用水源地规划纳入当地主要发展规划中,合理规划饮用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并落实各项环保措施。
加强农村地区地下水水源地环境及水质监测,对预防地下水污染、确保农村居民用水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引进相关监测技术,加强人员指导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有责任心、能力强、专业知识水平丰富的人员,并配套相应的监测设备或设施,为做好环境及水质监测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强化水源地水质监测手段,时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水质监测。对于偏远地区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投入基本设备和技术,保障监测工作有效实施。
因地制宜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监督及管理,做好水源地及周边环境的勘察,一旦发现有污染源或水质遭到破坏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查找原因及污染来源,尽早防治。对于周边环境有潜在污染的地区,应加大监测频次。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域开展畜禽养殖、建设化工厂等,若有发现必须严厉惩处并坚决取缔。对经发现存在环境问题且已得到整治的,后续应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开展巡查,同时要加大对未污染地区的检查力度,防止出现新的污染源。
在全面落实好国家饮水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经验,制定符合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区域规划,健全水源地保护体系,完善用水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保护区全覆盖[6]。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好勘察及环境、水质检测工作,定期通报检测结果,实现全民监督。
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实管理工作是关键。因此,必须做好日常管理,对水源地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和水量等加强监测。同时,进一步规范地下水资源开采设计方案,强化落实。此外,要创新和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将各项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各个环节均不疏漏,确保所有管理过程规范、科学,从而推进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落地落实。
加强水源地生态建设,对于进一步优化水源地生态环境,提升水源地水质和饮用水安全有重要意义[4]。所以,在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同时,很有必要做好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在已明确划分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开展植树造林等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工作,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地下水水质安全。其次,应完善农村地区的污水截排系统,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对地下水源造成的污染。此外,还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站等方式,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就地处理,从而减少对地下水源的污染。
饮水安全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农村饮用水水源既关乎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也反映出农村地区生活质量高低,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由于点多面广,水源规模较小,保护管理基础薄弱,防护措施不足等原因,水源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也是我国农村地区重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对保障农民生产生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我国农村地区饮水现状来看,只有做好水源地环境及水质监测工作、完善农村饮用水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加强水源地生态建设等,才能有效保障农村饮用水水源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