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国内大循环格局:消费者视角

2022-11-22 21:01
关键词:中心消费消费者

周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7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商务部等14部门通过《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提出,要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从新发展格局的角度理解,“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循环,“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是为了拉动国内大循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由此成为我国双循环新格局构建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关于消费者的地域和国别特性,以往并没有受到研究者更多重视,尽管所有的消费者都从属于一定的地域和国别。当消费者主要或者终其一生都在一定的地域或者国别内消费,很少或者完全不在异地、其他国家消费时,讨论消费者的地域和国别特性就没有意义。但随着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消费国际化,具体到某一地区或者国别的消费者就越来越多的不是所谓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本国人,因为消费的区域竞争、国际竞争、全球竞争,吸引或者争夺各地消费者、各国消费者、全球消费者越来越成为一地或者一国消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还因为消费的区域协作、国际协作、全球协作,适应各地、各国、全球消费者的需要,也成为了一地或者一国消费发展的重要使命。这里区分国际消费和全球消费、国际消费者和全球消费者:国际消费和国际消费者具有国家属性,而全球消费和全球消费者较少具有国家属性,后者把世界当成地球村,可能根据一年四季不同时节,人生命不同阶段,在全球各个地方消费。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畅通国际循环需要更多关注国际消费(者)和世界消费(者),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促进国际消费和世界消费、国际消费者和世界消费者流动的重要载体和驱动力;畅通国内循环需要更多关注国内消费(者)和区域消费(者),国家、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是促进一国消费和区域消费、一国消费者和区域消费者的重要载体和驱动力。总之,基于地域和国别的各类消费者对于畅通经济双循环意义重大,有必要深刻理解其内在规律。

近年,政策文件和学术文献中与消费中心相关的概念有多个,如消费城市、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需要结合本研究特点,区分政策提法和学术概念,厘清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以免混淆概念,或者重复、啰嗦用词。词典中“中心”释义如下:(1)(名)在某一方面占据首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政治~|文化~|经济~。(2)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他站在大厅的~。[反]外围,边缘。(3)(名)事物的主要部分;居主导或关键地位的人或事物:思想~|领导~|战略~。[近]核心。(4)(形)处于主导或关键地位的:~人物|~环节[1]。其中第一、二种释义与消费中心有关,如第一种释义是城市或者地区意义上的,按照这种释义,消费中心首先是指消费城市或者地区,其次是指在一区域范围内占据首要消费地位的城市或者地区。把握消费中心的含义需要注意三方面:其一,消费中心的“中心”是一个地域概念,可指城市或者地区;其二,消费中心是一个位置概念,是指占据消费首要位置的消费城市或者地区;其三,消费中心是一个区域概念,是与外围区相对而言的中心。从我国当前建设实践看,消费中心更多指消费中心城市,又从研究边界来看,本文是在城市的框架内探讨消费中心,所以将相关概念辨析如下:消费中心位于城市;消费中心是消费城市,但反之不然;消费中心就是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就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反之亦然;国际消费中心就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反之亦然;国际消费中心与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在中心指向上一致,只是圈层范围不一致。“消费中心”“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几个概念中,“消费中心”更本质和一般,可用消费中心直接指代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也就是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只是消费中心外延的不同。当提到“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本文更多以“消费中心”泛指[2-3]。

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国际消费市场渗透的过程,体现了一国国际经济循环的延伸、拓展,同时也是一个本国、本区域、本地消费市场巩固、深化的过程,能够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本文全面论述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既包括国际建设,也包括国内建设。但在当前阶段,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才刚刚起步,在目光投向世界的同时,需要更多固本强基,暂时以国内为主,这也符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也就是说,要对国际消费中心进行研究,也应包含对国家消费中心、区域消费中心、本地消费中心的研究。这其中的逻辑是,一个消费中心只有先是本地的、区域的、国家的,才可能走向世界,是国际的。还应注意更多从“人”的角度研究消费中心及经济循环,更多讨论消费者,同时附带讨论带来或者创造消费者的消费投资者和经营者。

一、文献综述

消费者依托消费设施进行消费,同时消费设施要发挥消费影响力也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随着消费者需求层级的不断提高,商业综合体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应从消费活力、消费者体验及空间紧凑度3个方面对其总体绩效进行评价[4]。一些商业综合体堪称城市内的消费中心,是消费商圈中的地标。不少文献已经论及消费者,尤其对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构成重大影响的异地消费者、国际消费者。

(一)异地消费者

李坚作认为消费者评价是旅游需求分析的逻辑基点,观光旅游的异地性、不重复性特点使得先前旅游者满意评价影响后来旅游者[5]。韩俊强等认为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对其家庭消费构成重大影响,应扩大流动人口制度参保率,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化解异地报销障碍[6]。王磊等认为新时代的消费发展不仅包括总量增加和结构升级,也包含空间上的扩展和互动,距离、文化差异影响消费者流动和异地消费选择;中小城市需要首先致力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吸引人口流入,进而通过利用地域特点打造消费地标激发人口消费,从而缩小城际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消费体系[7]。余华义等认为不同城市间房价对消费存在跨区影响,东部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消费的正向影响很显著,而边缘城市则对周边城市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不同城市间的消费也具有空间上的示范效应,应从房价和居民消费空间联动的视角,探索扩大内需、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8]。郝演苏等认为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增强城市融入意愿对农民工消费需求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9]。张伊娜等认为城市边界和省际边界均对异地消费具有抑制作用[10]。杜鑫认为劳动力转移会显著提高农户人均生活消费和人均居住支出水平[11]。晁钢令等认为传统家庭生命周期模型无法显现农民工家庭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变化,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家庭的异地分居特征导致家庭生命周期发生了变异[12]。

(二)国际消费者

吴坚等提出,国际市场东道国消费者对来源国产品形象的构建主要基于来源国原产地文化,消费者视角的品牌创建与营运是营销管理的研究热点[13]。付明从消费者价格福利角度研究线上国际机票价格影响因素,发现航班长短途选择以及航班城市能对线上国际机票价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销售时间会对机票价格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起降时间、购票渠道、重大节假日以及季节性时间因素则对国际经济舱机票价格与国际商务舱机票价格有着不同的影响,应参照不同因素进行线上机票定价[14]。黄净基于社会运动理论,探讨了品牌国际化修辞联结策略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发现东道国消费者所感知的品牌框架共鸣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品牌评价;品牌国家典型性与消费者社会身份认同调节品牌修辞联结策略与品牌框架共鸣之间的关系[15]。银辉认为国际贸易对消费者幸福感产生积极作用,贸易开放度、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会通过价格、货币、供需、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等途径影响居民消费的总量、消费来源的多样化、消费品的种类及质量,这种影响最终体现为消费者幸福感的变化[16]。王晓珍等认为,大量全球知名企业利用中国元素开展本土化战略,中国元素辨识度显著影响国际品牌的消费者购买意愿,且在元素运用不当或低品牌熟悉度情境下更为明显;同样,低品牌熟悉度情境下品牌联想和文化认同的中介及调节作用显著[17]。杨锐等认为,国际差别定价是跨国企业常用的定价策略,但随着国际价格透明度逐渐提升,消费者更容易进行价格比较,进而影响购买意愿;企业在进行差别定价之前,需提前预判消费者对差别定价的反应[18]。李志德通过对深圳市国际知名品牌会员制超市、本土连锁经营超市以及小商品市场的消费者进行对比研究,并以赴港购物的消费者作为参照,研究了不同质量层次产品市场中消费者的产品质量认知和消费行为特点[19]。不少文献还研究了国际消费者保护问题[20-23]。

(三)评述

异地消费(者)和国际消费(者)是国际消费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多年来,我国异地消费(者)和国际消费(者)不断呈现数量上升态势,均引起了学术界一定程度的关注。既然涉及异地和国际,两类消费者也就具有经济循环特征,通过消费流动畅通了经济循环。但现有文献还缺乏对消费者,特别是异地消费者、国际消费者与经济循环之间内在关系的专门、深入分析,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整合研究框架,解构消费者影响消费中心形成的更一般规律。在消费者与双循环格局方面,大量的文献仅把双循环当作研究背景,更多讨论消费及消费者问题,仅有少量文献涉及联系机制[24-28]。至于从消费中心角度谈消费(者)与双循环的关系,相关文献少而又少,仅见陈新年等初步提及[29-30]。异地消费者、国际消费者在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及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必要深入而系统探索其内在联系机制。

二、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国内大循环内涵

当前有部分实务工作者,甚至还包括一些研究人员,容易望文生义,从单一的国际消费角度理解国际消费中心,仿佛国际消费中心专门发展国际消费。其实,国际消费中心并非专门经营国际消费,其是一个层次概念,高层次以低层次为基础,或者说较高层次以较低层次为基础。换言之,既包括高端部分,也包括中低端部分;既有高尚消费部分也有必要基本消费部分。还可以说,一国的国际消费中心必然是其全国消费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的消费包括国外消费和国内消费。

(一)国际消费视角下的国内大循环内涵

需要从国际消费角度理解国内经济大循环,探究其具体影响机制。

1.国际消费视角下国内消费经济大循环界定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交通设施改善,跨文化交流范围扩大,消费越来越呈现出跨区域,尤其跨国界的趋势。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在国内消费满足之后,转而寻求国际消费,这些消费包括国际上的高层次消费、特色消费、地域消费、新奇消费等。也即,一国消费者追求本国之外的更高尚、更新奇、更与众不同、更具异域风情的国际消费。如同生产越来越全球化,消费也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对一国而言,消费经济国际性体现在国内消费经济和国民消费经济两方面。国内消费经济是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消费经济活动在一国土地上的体现,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对本国的消费投资、消费,在本国建立的消费设施,创办的消费实体等。国民消费经济是来自本国的消费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体现,主要是指本国人对全球的消费投资、消费,在全球建立的消费设施,创办的消费实体等。中国经济既包括生产经济也包括消费经济,很显然,中国消费经济的国内大循环主要指发生在中国国土上,来自本国和外国全球范围内的消费活动,更严格地说是国内消费经济,其核算范围类似于国内生产总值。

2.国际消费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

国际消费的直接经济后果是使消费经济的竞争不断由地域范围、国家范围,转向更广泛的全球范围,国与国之间消费竞争激烈。也由此,国际消费对中国的国内大循环影响深远。国际消费竞争首先在消费资本投入方面展开,各国都在吸引消费投资,不仅刺激本国消费投资,而且引进外国消费投资。一定时间内世界消费资本有一定总量限制,且在集聚和马太效应下,国际消费投资呈不均匀分布,这意味着少数国家将是国际消费投资的更多受益者,谁把握住了更多消费投资,谁的经济循环拉动力就更强。中国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就是要成为世界消费投资聚集区,累积起巨大的消费内循环拉动效应。国际消费竞争还从消费领域直接展开,不仅关系一国民生福祉,而且对一国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服务供给、畅通国内生产大循环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消费更能够从需求角度提高一国经济主动性,扩展国家发展自主权,从而强化一国国内大循环的稳定性、安全性。中国建立国际消费中心,也是为了平衡外部风险,平衡外部风险从消费循环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大循环,减少对国外消费循环的依赖。

(二)国际消费者视角下的国内大循环内涵

在全球化时代,消费者越来越具有地域和国别特征。这打破了长期以来小而分散的地域消费格局,特别是封建时期自给自足、附着于一方土地的消费和资本主义早期的狭窄地域消费。

1.国际消费者

本文更多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经济发展,不同国际消费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消费产生不同影响。需要重点分析两方面的国际消费及消费者。

(1)外国人在东道国的消费及来自外国的国际消费者

具体而言,随着低层次、地域性消费的满足,高层次消费、更加多样化的消费得以发展,这必然带来消费的地域突破、国际扩展。一个国家如果消费项目具备足够竞争力,必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消费,从而不断扩大本国消费的国际影响力,以至形成国际性的消费中心。发达国家因为消费经济走在前列,消费项目竞争力强,在吸引国际消费方面更胜发展中国家一筹,因而在国际消费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当前全球零售商250强增速有所放缓,但以美、德、法、英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零售巨头依然保持重要地位[31]。

(2)本国人在全球的消费及来自本国的国际消费者

一方面,发达国家因为已经积累起来的消费实力,其消费者会跨国消费,包括到发展中国家消费;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也在追赶,比如随着经济进步,中国消费者在本国消费已经满足的情况下,更多选择前往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典型如中国大妈的国际扫货,中国海外消费规模大、购物消费、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等特征明显[32-33]。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显示,早在2017 年中国游客占全球出境游客总消费额的比例就超过 20%[34]。

2.国际消费者视角下国内消费经济大循环界定

国际消费者既有政治经济色彩,也有市场经济特征,前者基于族群、国家、地区等集体因素,后者基于个体因素,即纯粹的个体消费满足。这两种倾向使国际消费者在国内消费经济大循环中具有不同表现。国际消费者消费循环的过程非常复杂,全球化和当地化并存[35-36]。

(1)政治经济色彩的消费者国内大循环

当前,各国消费者的消费越来越显示出国家、地区文化倾向,被更多赋予国家、民族、区域色彩。比如两国关系交恶,将影响当事国消费者对敌对国家产品的购买和旅行消费。消费者越来越担当起国际和区域经济的调节角色,比如为了振兴本国经济,很多国家倡导购买国货。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很多民族地区更多消费本地产品。为了帮助友好国家发展,一国可以倡导本国消费者前往友好国家消费。为了促进一地生产,许多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促进本地人对本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为了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倡导本地区居民更多购买受帮扶地区产品,或者前往受帮扶地区消费,如旅游消费。从国别来看,国际消费者具有双重内涵,既有来自外国的消费者在国际上的消费,也有来自本国的消费者在国际上的消费。从本地角度来看,既有外国消费者在本地的国际消费,也有本地消费者在外国的国际消费,前者相当于国际消费净流入,有助于本地消费发展,后者相当于国际消费净流出,是本地消费的损失,当然也有助于外国消费发展。

(2)市场经济特征的消费者国内大循环

在全球化时代,不仅生产者生产走向全球化,消费者通过个性张扬、个人需求满足,也使消费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生产者为了在全球配置资源和获取市场,消费全球化是消费者为了在全球配置消费资源和获取更多消费效应,两者都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价值(生产全球化是生产价值,消费全球化是消费价值)。同时,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体现在生产领域,也体现在消费领域。随着全球分工,生产全球化有利于欠发达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也可能因此而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独立性丧失,创新系统受到损害,以至形成低端锁定效应[37-38]。而消费全球化,也可能一方面使本国居民享受国际消费的好处,包括外国人来本地消费的好处,如带动本地特色消费项目发展,和本国人往外国的消费好处,如本地富裕者能够享受到国际高端和特色服务,但另一方面更可能使本地高端消费资源外流,外国消费资本占领本国消费市场,消费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被外国人拿走。

3.国际消费者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居民前往外国消费无疑造成本国消费资金的流出,尽管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但更加有利于目标消费国的经济,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此也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经济追赶的过程,既是生产追赶的过程,也是消费追赶的过程。后者更确切地说是消费吸引力增强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为追赶经济,不仅要建设世界生产中心,还要建设世界消费中心,如此,才能实现经济全面综合发展。因此,如何减少消费资源外流,让更多的本国国际消费者在本国就能获得消费满足应成为重要的政策考量点。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外国消费者前来本国消费,一方面要让更多的本国国际消费实现国内替代。此外,正因为消费者日益国际化对经济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各国需要重视消费者需求,保护消费者权益,尊重消费者偏好,与生产者容易受到规则约束、规制管控不同,在市民社会,消费者一般服从于自我选择逻辑,更多自主消费。一国只有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才能在国际消费竞争中取胜。在经济循环方面,消费者将更多流往消费高剩余价值国家,这也意味着一国如果消费者竞争能力缺乏,那么内循环中消费者支持力将减弱,循环动力也将疲弱。

三、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国内大循环工作目标

正如制造中心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吸引来自世界范围的生产订单,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吸引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需求。但不同的是,生产供给者和产品使用者可以分离,而消费服务者和消费接受者需要在地理位置上更紧密结合,很多消费服务和需求满足甚至只有在人们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所以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以优质、有竞争力的国际服务,吸引消费者。要成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发挥国际消费中心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功能作用,必须以成功吸引消费者为工作目标。从地域和国别来看,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要工作目标有以下方面。

(一)吸引外国人到消费中心投资或者消费

要发挥消费中心对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作用,使一国消费中心要走向国际化,途径有二:一是吸引外国消费投资者来本国消费投资,比如:上海引进迪斯尼乐园项目;二是吸引外国消费者来本国消费,比如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吸引国际消费投资不仅能够提升一国消费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还能丰富一国消费,对吸引外国人来本国消费及将本国的国际消费留在国内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外消费项目进入东道国时在保留原有核心国际要素基础上,都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因而对外国消费者而言,东道国的国际消费项目不仅仅是原来的消费模式,而且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核,他们来东道国消费并不是简单重复以往的消费,而是获得新的消费体验。同时,在异国他乡能够感受自己熟悉的文化,对外国消费者而言也相当于获得一种宾至如归的体验,有利于产生消费亲近感,因而在东道国投资的外国消费项目仍然对外国消费者有吸引力。而东道国的国内消费者不出国门也能进行国际消费,不仅旅行成本和通关费用大大降低,并能够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因而外国投资消费项目能够吸引众多东道国消费者。

(二)让本国人更多到消费中心投资或者消费

本国人投资或者消费是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首要基础,是消费中心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稳定因素。一国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各地消费文化丰富多彩,在一个地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时,应首先将其建成国内消费中心,荟萃全国各地消费文化,吸引各地投资经营者前来消费中心投资和经营各地的消费项目,以便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各地项目固有消费特色。国际消费中心作为国际消费的集聚之地,能够让外国人在一地就能“一站式”消费,尽享东道国一国消费文化,从而广泛吸引对东道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消费者;也能够让本国人在一地就能“全国性”消费,体验全国的消费品类。无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各地消费项目集中于一地有助于他们省去长途跋涉,降低去往全国各地的旅行成本。

(三)让周边邻近区域的人员在消费中心经常性投资或者消费

国际消费中心的国际消费更多从周边邻近国家或者地区开始,比如上海的日本人消费,山东青岛的韩国人消费,云南昆明、广西南宁的东南亚各国人员消费,也因此,周边消费成为一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借助国际消费力量壮大国内大循环的首选和重要因素。在国际消费中心顾客群中,来自外国的消费者数量毕竟有限,因为跨国旅行经济成本高、时间要求长,一般工薪阶层难有机会,跨国旅游者主要有两类:一是占人口少数的富人,二是中产阶级、高级商务人士,后者在工作旅行中进行国际消费。来自全国的消费者也不会太多,原因仍然是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只有占人口少数的有闲阶层,或者时间便利且有经济基础的人士才能进行常态性的全国旅行,而且消费中心城市多,更多人仅满足于去一次。还有些消费中心城市季节性消费特征明显,比如由于气候原因,西藏拉萨每年只有6月到9月是旅行旺季,受限于季节性消费,很多消费中心城市在淡季时消费者锐减。这决定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除了把目光投向跨国、跨洲、跨洋和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还应更多吸引周边邻近区域消费者。这些周边消费者因为消费文化接近,对中心地带高层次消费有长年需求,也因为邻近,甚至可以白天在周边工作,晚上来中心消费,所以应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消费客源,尤其在淡季,这部分消费者甚至起到市场维持的重要作用。在跨国跨境消费中心城市的投资和消费中,周边区域人员占有很大比重,这些人员因为处于各自所在区域或者国家的边缘地带,发展条件和消费条件均较落后,所以往往向邻近国家或者区域的中心进行跨国、跨境、跨区聚集,一方面进行投资和就业,通过劳动致富,服务消费者;另一方面进行消费,自己作为消费者满足消费中心需求。

(四)让本地人主要在消费中心投资或者消费

国内大循环需要各区域经济的循环畅通、联系发展,国内消费大循环立足于各个区域消费支点而建立起系统联系,因此需要各地基于本地消费人群发展起一定规模和程度的本地消费经济,过高消费发展差距不利于各地消费品生产协作、消费互补,也形不成整体消费合力。因此,需要各地不断提高消费极化水平,增强整体消费发展能力,围绕消费增长极建设各种类型、层次合理的大大小小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立足于一地消费资源发展,这个一地可以是本地区或者本国,本地消费投资和消费是其发展的基本面。外地消费投资或者消费是国际消费中心的扩展面,本外地消费投资和消费是一个相互影响或者促进的过程,具体而言,外地消费扩展有助于本地扩大消费投资,形成更有利的消费气氛,本地消费扩展也有助于外地扩大消费投资,形成更有利的消费气氛。但在投资和消费发展的次序上,本地是第一位的,只有本地消费投资和消费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壮大本地消费经济,同时营造更加有利的消费气氛,吸引更多的外地消费投资者和消费者。同时,在产业安全和稳定性上,本地消费投资和消费要优于外地消费投资和消费。在本地很简单、日常的消费,对外地而言可能是奢侈消费,因为后果需要付出更多异地经济和时间成本,当出现重大经济变动,尤其是经济危机时,人们往往紧缩非必要开支,而异地旅行消费更多属于非必要消费,所以外地消费投资和消费波动性大。外地消费投资者和消费者流动性大,对本地没有更多的依赖,外地投资者利润减少或者其他地区有更好赢利机会时,就会从本地撤资;外地消费者来本地消费一次后,再出来消费往往再去别的地方求新求异消费,大多数情况很少来第二次,除非是一些专业性、爱好型消费。

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国内大循环工作思路

消费者是消费经济大循环的基本活动主体、能动因素、稀缺要素、决定力量。尤其在资本相对并不稀缺的年代,消费资金及掌握消费资金的消费者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发挥着关键作用,越来越成为经济循环的主导因素。在商业消费中,顾客是“上帝”这一经久的信条同样体现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中。有消费者就能带来消费需求,获得消费资金,并引致消费投资,所以在重要性及发展选择顺序上,消费者要优于及先于消费资金和资本。消费最根本的能动因素是消费者,让消费者流动,充分激发其消费潜力,才是国内消费大循环的根本。要着眼于消费增量,也就是消费者增量,在本地消费者巩固基础上,寻求来自更广泛区域的消费者,吸引异地消费者应成为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畅通、壮大国内消费大循环的重要举措。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消费者打造消费服务,吸引异地消费的思路其实就是吸引异地消费者的思路,吸引国际消费的思路其实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思路,把握住了消费者其实就扭住了区域消费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国内消费大循环的受力点。国际消费中心要围绕消费者在设施、氛围、政策、项目、文化上打造出竞争力,许多地区的发展实践说明了一个基于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发展、经济循环畅通重要经验模式。

(一)消费者吸引来

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首要一步是将消费者吸引来消费中心。异地消费者尤其是全国各地消费者、国际消费者,需要付出较高的旅行成本,出行决策难度大,如果一个消费中心没有显著的消费优势,远方的人们一般不会将其作为消费目的地。要将异地消费者吸引来当地,当地除了有合意的消费服务,还必须消费服务合意到让消费者心动,由心动化为行动。除了有优质的服务供给,还必须服务供给优质到让消费者产生必须前来消费的“冲动”或者意愿。消费项目除了有特色外还必须“特”到有足够吸引力,让异地消费者不得不来。消费设施除了是专业外,还必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吸引程度要达到消费者“非来不可”。一个消费中心除了服务优质、项目“高超”,还要有品牌传播、宣传和信息扩散能力,让异地消费者了解,乃至理解当地消费文化,或者至少产生极大的好感和新奇感。

(二)消费者留得住

国际消费中心对消费者不仅要能够吸引来,还要能够留得住。比如在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中,不是让消费者仅仅看一个景点然后就离开,一地仅获得单个景点的旅游门票收入,而是让消费者观景后还能住下来,看其他景点,进行其他消费,比如夜间消费。要留住消费者绝不简单,有的县城消费经济不发达,来自县乡的农民消费者仅将其作为购物中心,上县城购买完生产生活所需物资后,很快就返回乡下,县城没有能够留住他们继续消费。同为旅游风景区,有的地方围绕旅游打造出了综合消费设施,吃住玩游购娱,综合各类旅游要素,完善一条龙旅游服务,从而由旅游区变成旅游消费中心城市;而有的地方坐拥优质旅游资源,但仅仅只是停留于自然风景,除了个别天然景观短暂吸引人,再也没有其他消费吸引力。将消费者留住需要综合的消费项目,体系性的消费设施,采用的模式可以是主打项目下的系列辅助项目,比如风光旅游外加康养服务、休闲服务,或者多个项目叠加,形成一个区域内较长的旅游线路。

(三)消费者停得久

假如说“留得住”靠项目,即直接的消费服务,那么“停得久”就必须透过物质,打造精神文化底蕴。比如许多旅游者喜欢在云南丽江、四川成都一住数月,看中的绝不是某一处风景,或者某一物质消费项目,而是其中的地域人文、休闲文化、民族风情、社会精神内涵等。在吸引消费者停得久方面,一些专业性、爱好性、涵养性、精神追求性消费项目功不可没,这些消费要求有特定的消费设施、专业的素养、一群志同道合的同类消费者,甚至需要专业老师带领。这些消费往往因为文化独特、专业性投资[39]而形成地域依赖,一个人要追求这些消费需要专门在一个地方,换言之其他地方不能提供类似服务。而越是深层次的文化、精神追求,其持续性更长,越让一个人“沉迷”,也越需要一个人坚持,也就越能够让其在一个特定消费地停得久。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就是要让来自海内外的消费者对当地产生消费依赖,从而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在当地消费。消费者停得久对消费内循环的促进作用长久而稳定。

(四)消费者常过来

异地消费者在一地消费再久,因为其家庭或者工作所在地不在本地,也总会有离开的一天。当一个人离开本地后,对本地的亲近度就会降低,如一句口语所言,就是“眼前的城市变成远方的城市”。当异地消费者再一次进行异地消费时,其他消费地区会分散其注意力,其可能会选择去其他地区消费。因而如何在消费者离开后,让其仍然心系本地,做当地的忠诚顾客,也是消费中心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事项。这并非不可能,在实际消费场景中,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众多的“回头客”。前述的“停得久”是指单次停得久,这里的“常过来”可以看作是终生停得久,是要顾客将某地的一次性消费,变成某地的终生消费。让顾客常过来的服务策略在现实工作中也普遍运用,最典型的是让顾客在当地买房,平时工作离开,一到节假日就回来消费。如在海南的东北人住房消费,全国人民对一些西部休闲旅游城市如重庆、昆明的住房消费。最典型的当数成都对西藏消费的吸引,几十年来,成都成功吸引了来自青藏高原上人们的住房消费,很多高原居民在成都买房,进行常态化的休闲、旅游、医疗、教育消费,他们中许多人每年6月到9月回高原居住,其他时间更多在成都生活。以上全国、东北、西藏跨区域住房消费是国内消费,其他跨国跨境消费也类似。中国国际消费中心要将自己打造成国际人士在中国的常住家园,引导他们在中国终生消费,举家前来消费。这也体现了国际经济循环对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促进。

五、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国内大循环展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也在近年,对于这些新的发展筹划,需要在理论上深入把握内涵,明晰机制,弄清相互关系,才能在实践中理清发展思路,系统推进。同时要对发展远景有明确预见,从而不会囿于一时得失和困惑,稳步、全面而战略性地推进相关工作。

(一)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国内大循环阶段性

要对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及发挥的国内大循环影响作用进行有效预测,需要首先对其一些阶段性特征进行探索,合理评价当前发展现状,评估未来趋势。

1.量和质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消费参与国际分工正如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分工一样,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在生产领域,中国从内向型生产向外向型生产开放,从简单加工装配过渡到中高端制造,从简易生产车间升级成先进生产中心。中国消费领域发展较为滞后,同样需要遵从由内向到外向,从低层次消费到高端消费,从一般消费地到消费中心,从低层次的区域消费中心再到高层次的全国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和消费更加平衡,国内大循环的生产流和消费流进一步相互促进,形成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这是消费中心和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远景,从当前情况来看,首先需要以量、以规模发展取胜,吸引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前来消费中心消费。在消费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再通过专业化发展,进行消费分工细化,发展特色、优势消费产业,吸引来自世界范围内的高端消费者、高附加值消费者。也只有建设高层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更高水平的国内消费大循环流,才能匹配已有的生产中心,对国内生产大循环流形成支撑,并且国际生产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互动,共同促成国内大循环进行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循环畅通。

2.地域文化嵌入的阶段性

国际消费中心始建于一地的消费,只在本地消费强劲才可能壮大本地消费产业,并产生消费竞争力和吸引力,争取更多外来消费资源。消费中心要壮大,必须突破本地化的消费,进行开放式发展,引入更多外来优势消费文化,期间不断经历本地消费文化一般化、外地优势消费文化本地化过程,从而建立起消费中心兼容并蓄的“大”消费文化。一方面,本地消费文化要不断走向一般化,就必须与区域惯例一致、与国家标准、国际范例对接,引入被更大范围、更多人接受的规范和礼仪。另一方面,外来消费文化的本地嵌入大致遵循了由周边向全国、再向世界延展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全国消费文化、世界消费文化在本土落地生根。消费中心规模越大,区域化、全国化、国际化程度越高,区域文化、全国文化、国际文化的比重越高。比如县城一级的消费中心更多承载了本土地域文化,省地两级的消费中心更多承载了广泛的区域性文化,而国家中心城市一级的消费中心更多承载了更大范围的全国性文化,至于国家一线城市一级的消费中心则更多承载了全球性的国际文化。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例,城区往往有以各省份或者其他省份地区命名的街道,如成都市有宁夏街,沈阳市有苏州街,上海有南京路。还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北京有望京等韩国文化消费区、上海有国际文化消费区。

(二)促进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经济堵点之一是内需不足、消费不振。同时不能将国内大循环单纯看成经济政策,仅仅当成一项宏观经济调控举措,还需要从改善民生,促进共享,促成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进行理解。这决定了消费中心建设,尤其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在国内大循环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关于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的通知》(商消费函〔2021〕344号)等文件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启了(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之路。要将(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和双循环发展格局联系起来,系统推进,让(国际)消费中心成为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支撑。

超大规模消费人口,先进的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生产制造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已经达成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决定了我国包括国际消费中心在内的各类消费中心建设正恰逢其时,且前景广阔。类似已经成型的国际生产中心,中国的国际消费中心同样可期。而且类似的生产制造业已有区域形态,未来中国的消费中心也必定区域分化,聚集和非平衡发展是消费经济大势所趋,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版图重构的新变量,在国内大循环中可能引致区域经济新流向。甚至一些制造业条件差、生产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省区、城市,有可能借助(国际)消费中心加速发展,以旺盛的消费流弥补相对虚弱的生产流,以消费经济弥补生产经济的不足。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发展的不平衡可能整体上有助于恢复中国整体区域经济的平衡,让国内大循环更加全面畅通;(国际)消费中心完全可能带动全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中心消费消费者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既要靠近制造中心,也要靠近科研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聪明”地行进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清洁面膜在中国都市年轻消费者中受追捧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知识付费消费者
先定中心后搭配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