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解析

2022-11-22 20:41:46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4期
关键词:害虫农作物作物

郭 玉

(山东省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71100)

1.保持生态平衡,采取多种种植方式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后,应寻求其他新的种植技术,例如可以分为时间多样化和空间多样化的各种种植技术。从本质上讲,分时播种是根据作物种植时间和成熟度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分配作物品种,有效利用土地种植作物。空间多样性种植是基于各种作物的多样化生长环境,从空间利用角度来种植作物。例如,有些作物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因此在种植这些作物时,每两株之间要留有合适的间隔,这样才能确保农作物接收到充足的光照。有相对低光要求的作物,两株之间的间隔可适当小一些,也可种植在对光照要求高的植物间隙间。由于各种作物的高度不一,可将他们一起种植,既不影响原有的阳光,又能提高同一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空间多样性种植的特点。空间多样性种植技术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也为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此外,利用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因素,无须使用其他化学物质进行干扰,自然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同时实现了社会生态平衡的维护,进一步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做出了贡献。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的先天缺陷,形成了人们认知偏差,在农业、工业、商业分工中形成了落后的观念。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和农作物防治领域,缺乏相关专家。当农作物发生病虫害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农业和农民遭受损失。在农村,由于农民对农作物的疾病防控意识不强,导致一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能大规模推广。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差、待遇差,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一些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实际运用在农业生产上,从根本上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发展。

2.2 非科学控制方法

现阶段,很多农民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对农药的盲目依赖,很多农民对农药的选购不具备专业知识,部分农户盲目听从农资销售员的建议,但因农资销售员无法直接看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导致施用效果不理想。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直接影响作物的整体生长质量。此外,许多农民对农药、化肥缺乏了解,因此随意增加农药化肥的用量或乱用各种化肥和农药。上述不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均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常发生药害,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3 农药市场的不规范

目前,农作物病虫害主要通过农药防治,虽然农药是保证农业高产的重要生产手段,但由于其毒性较大,如果不严格监控或使用不当,也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植物毒性和环境污染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和健康。农药市场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营无证农药。由于部分农药经营者法治意识不强,尤其是近年来,不少经营者冒充“高等农业科学院、农学院”,将无牌农药直接推向农药市场或田间。二是农药产品质量需要排查,农药质量令人担忧。通过对农药市场的监督检查,发现假冒伪劣产品,造成农药市场混乱。三是向农民销售、使用国家限用或禁用农药。一些企业只顾自身利益,向农民出售国家限用或禁用农药,污染环境,造成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对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

3.作物栽培技术

3.1 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水文等差异较大,播种者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以往的播种经验选择合适的种子,种子质量水平不仅影响发芽率,也会影响后期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农产品的质量、总产量密切相关,因此要选择生产力高、抗旱抗涝、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子。在选种完成后,还要进行种子筛选,去除低丰满、虫蛀或破损的种子。在种植前,要给种子包衣,就是在种子的外层用薄弱的一层药剂包裹起来,以提高整体防御力。主要步骤是先将种子洗净晾干,因每种作物的性能特点不一样,对拌种药剂以及需求量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合理选用药剂和拌种剂量。一般多菌灵用得比较多,但要根据种子重量控制好使用量,调好浓度,使种子进行充分搅拌,同时在干燥过程中要定期翻动,使每颗种子都混合得很好。种子可以在阳光下暴晒,利用阳光可以杀死种子中的病害,从根本上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3.1.1 传输前的准备。做好种子选育工作,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芽率。选择质量好的种子,不仅可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而且对后续的种子生长也非常有利。因此,为保证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必须去除破损的种子、外壳和发芽的种子。同时,种子对土壤的要求很高,必须有足够的水分、透气性、柔韧性和充足的养分,保证种子的发芽率至关重要。

3.1.2 合理的轮作可以消灭害虫的中间寄生虫,控制部分害虫的爆发和土传病害的出现。

3.1.3 播种前记得深耕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活性,降低病虫害成活率,还可增加作物产量。调整蔬菜作物的播种时间,避免病虫害高发。

3.1.4 加强田间管理。春季天气渐热,雨水充沛,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但高温高湿容易引起杂草和各种病虫害上农民要抓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迅速清除田间垃圾和杂草,搞好种植区环境卫生,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和清除,杜绝虫源和细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3.1.5 人工捕获。小地老虎、菜青虫、烟青虫等害虫可以人工捕捉,收集后可以喂给家畜。

3.2 做好种植区整治工作

土壤条件是作物种植的主要依据,其优劣直接影响到种子后期的生长发育,因此播种者应多加注意,提前做好播种区土壤处理。一般来说,轮作是首选,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内部结构,减少病虫害和环境因素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影响,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应根据土壤的透气性、水分和柔软度,进行深耕处理,清除种植区的杂草,改善土壤通风,为以后的种植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差异,干旱和洪水条件因地区而异,需要种植者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挖掘排水沟并松动土壤表面。这样还可以防止根腐病和农作物因高水分含量而死亡和土壤厚实造成的径流问题。

3.3 现场管理和水肥管理

水肥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可有效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总产量,提高农作物的发芽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土壤内部养分比例,进行合理的施肥和灌溉,以提高整体肥力,保护土壤并确保他可以有效对抗农作物病虫害。一般情况下,选择钾肥、氮肥、磷肥作为主要肥料,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设定施肥量,控制施肥量,提高农作物的整体抵抗力。水是万物之源,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首先,播种前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土壤的含水量,使土壤内部的含水量得到满足,确保种子的发芽率。为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根据农作物生长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适量、及时地灌溉。其次,播种者要定期深入田间检查杂草的生长情况,及时松土、清除杂草。为避免土壤失去有效养分,需清除不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的杂草,可通过人工除草或喷洒农药来处理好杂草,以减少杂草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4. 害虫防治技术

4.1 防治结合,预防为主

由于农作物栽培的地域特点,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必须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播种前,应季节性修剪和修复土壤,以提高土壤养分活性,并促进枯叶和上季作物的腐烂。预防,降低了病虫害的存活率,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并增加了粮食产量。此外,应进行轮作和种植,合理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压缩或清除病虫害生存空间,提前防治。在此期间,必须严格遵守施药要求和注意事项,根据药害程度、病虫害性质和土壤因素合理使用农药。

4.2 化学药剂管理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中,化学药剂法是目前农业栽培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见效快,适用范围广。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化学药剂使用不当会导致人畜中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破坏土壤质量,抑制农作物生长。长期使用某些种类的药物,会使病虫害发生变异,形成抗药性,引起病虫害发生更大规模。因此,在选择防治病虫害的化学药剂时,应结合农作物独特的生长特性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预防。农业部门和专业人员还要加快推进农作物品种更新、提高农作物抗病性等科研项目,避免化学方法的弊端。

4.3 物理控制

农作物病虫害的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多种物理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简单来说就是人工防治病虫害、诱杀害虫、种子药物处理、防治蚜虫等。物理防治方法简单易行,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而且对农作物本身没有危害。

4.4 植物检疫

与物理防治相比,植物检疫是一种更为特殊的方法。近年来,农作物品种增多、种植方式、用药、计量等因素发生变异,病虫害发生增多,一次性大面积爆发,危害增加。为确保粮食农作物的安全,应针对各类农作物建立完善的检疫程序,避免因日常控制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害和农作物损失。

4.5 生物防治

借助生物防治方法,即天敌和干扰激素,控制和处理病虫害。病虫害的天敌有瓢虫、草蜻蜓、红蜂、鸟类、青蛙等益虫。细菌会导致致命的疾病,可有效降低害虫的存活率,昆虫激素也可以用来防止害虫繁殖和捕杀害虫。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帮助保护环境,而不会对农作物、人类、动物等造成伤害,可长期对病虫害防治具有有效性。但这种方法应用范围较窄,短时间内难以发挥明显作用。

4.6 病虫害防治原则

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对于农作物病虫害,可以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相关种植经验进行有效预防。一是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种子选择,同时对种子进行消毒,可以防止种子被害虫破坏,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二是要按照作物生长规律对土地进行整治和修剪,有效抑制病虫害的繁殖。三是大力推进轮作,促进土地利用与栽培相结合,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田间管理。一方面要及时清理农田上的杂草和杂物,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而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另一方面,加强水肥管理,有效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4.7 虫害防治技术

目前,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技术多种多样,如物理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在物理防治技术方面,主要采用物理手段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如堆肥技术、种子处理技术、人工捕虫技术等。在物理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操作方便,而且控制效果也比较理想。在化学防治技术方面,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化学品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病虫害的发生、对农作物的损害等情况来使用化学品。在满足病虫害防治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化学品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化学品对环境的破坏。此外,化学防治技术更适用于较大的农田。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主要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自然界中有许多有益的鸟类和昆虫,如果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可以有力地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此外,还可使用相关激素干扰害虫繁殖过程,防治效果理想。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防治技术,应大力推广应用。

4.8 做好植物检疫工作

严禁携带危险性害虫的活体植物、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入境。土壤可携带多种危险病原体,也禁止入境。入境需提供检疫证明,说明入境植物和植物产品不含特定有害生物,其生产、检疫和病虫害防治条件符合入境要求,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控制措施消除新的病原体等。根据《中国植物检疫条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法定程序设立害虫检疫区,并采取封锁、扑灭措施。此外,可以依法将无隔离物的区域划为保护区,并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防止隔离物的传入。

5.结语

疾病包括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治疗难度较大,重点预防和提高作物的健康和免疫力。应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要兼顾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对播种前准备、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解决作物病虫害问题。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要加强种子的选择,选择合理的种植时间和栽培技术,注意农地管理,特别是病虫害防治。有关人员要明确病虫害的种类和成因,采用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并为作物生长提供相应空间的农业、化学、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是非常普遍和不可避免的疾病,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只有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技术,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目的。

猜你喜欢
害虫农作物作物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
军事文摘(2024年6期)2024-02-29 10:01:50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9:08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好孩子画报(2021年9期)2021-09-26 12:26:31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 06:25:10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