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迪
(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河南平顶山 467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于1996 年6 月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根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学校教育应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加强体育工作。”这既明确了体育教学在中小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也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为明确的要求。
学生体质下降不仅是我国现存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各个国家针对该问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训练措施。以欧美、日本、德国、俄罗斯等为首的发达国家是最早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国家,他们对中小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革,通过立足于基础教育,进行素质大改革,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人体质。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远未达到成熟阶段,他们性格活泼好动,但是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在体育锻炼中若出现不规范的运动行为,就很容易产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受到伤害。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中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有序进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掌握运动技能、充分锻炼身体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类是身体锻炼。通过该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常识和技术,对运动中容易发生的危险及保护和处理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加强基本形式的运动锻炼,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本课题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
运动损伤是指人在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的过程中,使肌肉、器官等受到解剖方面的损害或者生理方面的失调,从而造成的身体伤害。
本课题中的运动损伤主要包括:学校开展正常体育教学活动时发生的学生身体损伤;学校组织在体育训练与体育比赛中发生的学生运动损伤;学校因管理原因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受到的意外伤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不当行为或者不正当使用体育辅助器械,导致学生发生运动损伤。
预防:事先准备好事物在其发展进程中,可能会发生脱离主观预期轨道或者客观普遍规律而采取的对策。本课题中主要在体育教学中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切实有效地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受到运动损伤。
处理:泛指处置、安排、加工等意思,快速地解决问题。本课题中的处理主要是指运动损伤、意外伤害发生时,教师或学生如何对常见的运动损伤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相应的科学处理,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避免加重伤害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体育运动损伤事故的频发以及社会各大媒体对其的关注,给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造成了诸多困惑。风险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参与主体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尤其是在体育教学环境下,其对学校管理的要求更高,更具有综合性。旨在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事故时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出建议;有利于建构中小学生体育教学运动损伤防治知识框架,为中小学体育教学风险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对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找到中小学体育教学安全影响因素,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从而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率,同时提出解决策略或者预防措施,以期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了解我市中小学生体育教学运动损伤现状,分析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制定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检测其有效性与可行性,最终形成预防运动损伤的对策及应急处理策略,为我市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汇总我市中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分别从学生、教师、场地、学校等多方面分析了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结合我市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两方面入手,初步探索出预防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有效策略,在实践中检测制定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终形成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的重点是“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的策略设计;难点是“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处理策略”的行动研究。
本研究主要借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收集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优秀研究成果的经验教训,在分析分类分层次的基础上提出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初步构思。
问卷调查法,基于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为本研究分析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提供基本信息。
访谈法,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围绕调查问卷中的异议设计访谈提纲,访谈结果作为问卷调查的扩展和补充。
案例分析法,对案例中运动损伤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对于不同案例有针对性地提供较好的预防和处理建议。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0 年5 月——2020 年8 月)
主要收集一些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方面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并作整理,并对我市体育教学及教学中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0 年9 月——2021 年2 月)
汇总常见运动损伤案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及处理运动损伤的对策与建议,选取实验学校,在实践中检测制定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终形成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1 年3 月—2021 年5 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结项报告。
2020 年11 月15 日,召开了开题论证会,专家组听取了开题报告,对课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对研究范围、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整。
2020 年11 月19 日,召开问卷调查及访谈提纲分析会,问卷调查和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2020 年12 月21 日,开展集中交流和讨论,课题组成员就本市中小学生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相关处理措施展开交流讨论,并结合调查问卷,访谈结果及自身实际教学经验,集中研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策略。
2020 年12 月—2021 年3 月,选取实验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检测其有效性与可行性,在实践中检测制定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终形成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2021 年4 月—2021 年5 月,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提炼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系列成果。
调查发现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为 47.8%;运动损伤出现时间以课外活动、体育课居多,运动损伤部位以踝,腿,腰,膝,腕关节为多,运动损伤种类主要为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软组织挫伤,运动损伤多出现于篮球、足球等运动激烈、有一定对抗性的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为: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缺乏对踝关节、膝关节和腕指关节等运动损伤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及缺乏必要的准备活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1.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观因素
我国中小学生学校体育教学缺乏科学指导。体育训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高效的体育教学。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学还没有一套完整地理论体系及实践体系。由于每位教学者对于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和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致,导致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致,因此个人心理上的差别认知也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一大原因。
2.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客观因素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教学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迷惑性和盲目性;体育教学现在还处于探索期,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缺乏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理论指导,使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流于形式。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出造成小学生出现各种伤害事故的具体原因。结果表明: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学生受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运动设施不完善、体育器材不足、教师的态度不够端正、体育卫生要求高以及季节因素等,其中又以学生自身的生理解剖结构为最重要;学生在运动损伤发生过程中主要受身体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及组织安排因素等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当然,任何一种运动损伤的发生,都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课题研究的中小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体育运动规律及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提出了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1.教师教育角度,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计划。预防运动损伤应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为基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运动负荷,提高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及应急处理能力,增强自身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
2.学生自身角度,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养成良好的运动纪律。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与运动技巧,减少运动损伤;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和训练指导等方面的监督与管理,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学校应建立预防运动损伤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医务监督制度,加强对体育器材设备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器材设备使用管理,降低其潜在的危险性,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指南。
1.学校应完善各项卫生保健制度,做好运动伤害发生后的紧急处理预案;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校医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运动损伤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对受伤学生采取正确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救治。建立一个专门的体育场地,为伤病员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保证运动场地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清理体育器械。医务室与操场距离最近,离办公室近,便于对学生进行运动损伤运动伤害的预防;一旦发生紧急损伤,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减少运动损伤造成的损失;避免了损伤继续扩展。
2.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及预防处理措施的掌握,并通过实践,能够对损伤处理措施进行熟练操作。充分利用媒体、讲座、课堂,对中小学生进行运动损伤知识和方法的宣传教育。
当本课题实验完成了它阶段性研究工作时,我们发现,一方面,我们所构建的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策略在指导实践,普及推广的课堂上正在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觉得该课题很多地方还有待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后的研究应进一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运动损伤防治教育进行分析,以增强运动损伤教育实用性。
下一步,我们课题组思考如何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去。例如,借助米学网、钉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来完善现代化课堂建设;利用小米手环等现代设备有效监测学生心率,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异常情况,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