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敏
(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安徽滁州 233200)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有不少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怎样以革命传统故事为载体,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教师要立足于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学科特质,把落实语文要素、学习文本语言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此外,教师要立足儿童语文学习特点,拉近文本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距离,通过深度阅读和有效语言实践,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和精神品质的拔节生长。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强调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的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无从下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课文内容难以理解等问题,导致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革命传统教育教材内容所呈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时代相隔较远,加大了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难度。其次,教师自身对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对此类教学课文缺乏深入研究和理解,仍沿用传统学模式,并以自身的理解、体验和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感受,不仅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缺乏自身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容易造成革命传统文化及革命精神传递出现偏差。另外部分小学教材中所涉及的革命传统教育课文较少,且存在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思想性过度强调,而学生难以对课文所呈现的时代背景加以理解,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其对革命传统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最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选择应遵循因材施教、因体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但现阶段实际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语文教学内容呆板、机械、沉闷,缺乏趣味性,对学生发散思维及自由表达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教学内容未有效结合革命传统教育要求,与此类课文所其固有的题材内容、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等不相符,进而无法保证革命传播教育效果。
通过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工具价值的充分发挥,能够借助文本功能,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进行呈现,同时此类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时代特征也极为突出。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渗透,能够对此类题材课文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结构安排等融入教学中,进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的渗透,能够在革命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发挥重要价值和作用。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叙事主体是英雄人物,故事围绕英雄人物展开情节,注重在冲突中刻画英雄人物的壮举,凸显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精神品质。针对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事的英雄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和学习时空,引导其提取文本关键信息,梳理文本情节脉络,使学生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鱼骨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情感鲜明,极具感染力。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精神。例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中,李大钊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不怕牺牲,不顾家人劝告,坚持留在北平开展地下工作,其中有一句语言描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最能反映他此时的心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引读,强化学生对人物精神的情感体验。引读1:据说闫振三同志被敌人抓走了,母亲很担心,让他赶紧离开,他斩钉截铁地说——(学生读“我哪能离开”)。引读2:父亲领导许多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敌人恨之入骨。同志们劝他离开北平,它义无反顾地说——(学生读“我哪能离开”)。引读3:形势越来越危险,父亲的名字进入了敌人的通缉名单,但他坚决不离开,他慷慨激昂地说——(学生读“我哪能离开”)。学生在一咏三叹、反复朗读“我哪能离开”这句话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李大钊先生临危不惧、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由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并通过人自身主体价值的体现,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进一步呈现。同时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及沉淀,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提供了大量的人文资源,通过此类课文中所传递的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以及态度等,使其在学生情操、态度及理想培养中具有极高的思想教育性。其次作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体现。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革命传统文化中人文价值的有效融合,能够使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这也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发展。
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都是由鲜活的事例和人物凝聚而成的,教师可依托革命主题,选取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由此做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革命的熏陶。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以及《狼牙山五壮士》都是饱含爱国深情的篇目,课堂教学中品读文本、品味语言、欣赏人物、探究主题,一个个无私无畏的英雄人物出现在学生的眼前,之后布置延伸作业:同时期还有哪些仁人志士做了哪些应该为后人铭记的事?鲁迅先生、东北作家群、李公朴等那些为了社会敢于呐喊的勇士再现笔尖,为学生分享着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些由教材的一个点延伸到教学的整个面,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精神的源远流长,自然而然地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实现精神上的一次熏陶。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多的篇目都是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能产生亲切的感觉,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逐步拓展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的紧密结合会让学生学习起来压力更小,思维更顺畅。教材中的一些课文都是在引导学生了解革命传统思想,接受革命传统思想。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品味、理解、接受这些优秀文化的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人格、气质、素质。比如,在教学《詹天佑》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到课外,搜集詹天佑的背景资料、爱国事迹等,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其生平事迹,让学生能深入理解爱国伟人的思想境界,感受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脊梁是绝对不能弯下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要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这样才更能理解他的伟大奉献精神,从而让学生接受更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再如,学习了《赠汪伦》后,开展“知心朋友”的活动,布置课外作业:①为朋友“三送”(送问候、送关怀、送真心)的活动;②写日记,书写和朋友之间最真挚的友谊。③后期和家长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变化,感受到那份纯真。这些由教材到课外生活的延伸,都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自然而然地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
在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中,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共情的能力,与革命精神产生共鸣,体会革命人物的所思所想。语文教学是鲜活的,是动态的,不是依靠死记硬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应更多体现在激发兴趣,沉浸其中。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学生由于生活在和平时代,无法切身体会到革命时期的艰难场景,因此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要依托一定的情境要素,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从而引起学生精神上对革命情感的共情,真正体会革命精神的内涵。
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境导入需要循序渐进。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红色革命课文,先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背景,给学生描绘场景。通过大小场景的切换和设定,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体会主人公的感受,体会当时危险的处境和革命先烈们的思想境界,从而受到情感冲击。引入教学时,教师要重点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代背景和特定时代下人们的心理,以具象的画面、影像、故事开篇,让学生尝试体会人物形象、体验情感,还原情境,与作者、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革命先烈们身上所具有的革命精神,是我国复兴之路的基奠,是当代社会依然需要的精神。通过回顾历史和展望现在的想象与体验,让学生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得到熏陶和教诲。
情境教学后,学生对所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后,为了让学生在时间线上对革命精神、革命任务有更完善、详细的认知,可补充一些相关材料。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毛泽东和红军同志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形象深入读者心中,但是毛主席并不只有这一形象。为了让学生对毛主席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补充拓展毛主席写下的《为人民服务》一文,让学生体会毛主席为国家与民族奋斗终身的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的真正意义。
提炼情境要素,在语文革命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呈现更为直观的精神体验,情境的营造与教学后的情境补充,为学生与革命精神的共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加强培养。首先教师可对革命传统教育教材中的故事性较强、人物风采能够充分展现的课文进行挑选,结合学生活跃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并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语言和心理等进行揣摩,进而对课文故事发展进行演绎,不仅能够使学生共同合作意识增强,也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革命传统的热情,使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促进学生的革命年代思维想象能力的形成。
由于学生现阶段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面对或处理问题和事情时,往往凭自身本能及潜意识进行选择,在此状况下,小学语文教学通过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此类课文所具有的政治性,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民族传统和文化进行有效传递,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找准切入点,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并积极鼓励学生对自身想法进行表达,使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得以充分发挥。如在引导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感受时,为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可采用价值澄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故事背景和课文内容,对自己的态度进行自主选择和表达,并对选择依据进行说明,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联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为学生预留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所传递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进而对学生良好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加强培养。
基于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社会行动能力培养加强重视,即可利用社会他人或教师的社会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促使其社会实践积极性得以有效调动,使社会行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中,可积极组织学生通过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参与革命烈士纪念日活动,还可通过研学旅行、班级宣传报制作等活动,使革命传统教育与实践行动的有效结合,以知识学习为基础,加强革命传统及情感渗透,使学生能够从各种生活体验中,进一步感受革命传统,拉近与革命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传统道德体验感增强。另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革命传统体验,使革命传统教育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总而言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视角,根据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文体特征,优化教学策略,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促进学生在语用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理解并传承革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