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 艳
(南江县中小学教研室 四川巴中 635600)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2]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寓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之中,并且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4]其间,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活动区角和活动内容,通过愉悦地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互动,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与交往,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3]它对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有着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
追溯区域活动的历史,区域活动发起于西方教育,自20世纪90 年代初才被介绍到我国,国内很多幼儿园才开始了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当前在学前教育发展前沿地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构建与指导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3]而在我们偏远山区幼儿园,则还在摸索、探究阶段。如何进一步领会、贯彻《纲要》和《指南》精神,努力研究探索活动区域的合理设置和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有效指导方法,充分利用区域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的主动性、专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与提升,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积极合作和乐于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效和有益的发展,[3]是我们偏远山区幼儿园面临的又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通过学习、借鉴,以及近几年的探索、反思、总结,我觉得我们偏远山区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建构区角,探究有效指导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创设区域时,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发展目标和幼儿的兴趣点,再拟定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构思设计意图,选择生活区、益智区、美工区、角色游戏区、阅读区、建构区等区域类别,拟定区域名称,划分区域位置和空间,搜集、准备投入的材料,制定区域规则等。在设置活动区时,老师需要重点构思投入哪些材料、可以进行哪些操作、主要发展哪些能力。比如生活操作区的设置,可以根据幼儿年龄段分别投入工具、材料让孩子进行舀的练习、扣扣子的练习、叠衣服的练习、系带子的练习、剥种子的练习、整理学习用品的练习等,既可以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手的精细动作,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和专注、认真、细致、耐心的品质。益智区的设置一般包括拼图游戏、排序分类游戏、比较异同的游戏、迷宫游戏、纸牌和棋类游戏等几种类型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辨别、分析、判断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专注、细致、有序的良好学习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要适宜孩子的现阶段发展水平,做到开放性地、有层次地投放材料,是引发幼儿有效活动的重要条件。[3]所谓适宜的材料,是指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水平相适宜,能引发幼儿高效地活动,积极地发展。[3]比如小班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手指等小肌肉没有充分发育,手的动作不精确,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形状相似的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同种类别的平行材料,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大班幼儿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很好地运用手指等部位,熟练地使用工具,有了初步的逻辑分析能力,能通过协商进行分工、合作,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品类要更丰富,可变性、创造性要更强,自然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占比要增大。
游戏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了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为此,游戏材料可针对区域活动特征投放,并不断变换与调整。[6]如角色游戏区应根据不同的游戏主题,提供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能够引起儿童的情感体验,也容易确定游戏主题的人物、动物、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主题玩具;结构游戏区可以提供大、中、小型成套积木、积塑、金属、纸盒等结构材料,比如杯子、小桶、铲子、漏斗、水车、各式模子等玩沙、玩水材料;[7]美工游戏区提供画纸、卡纸、颜料、彩笔、调色板、安全剪刀、废旧材料等;认知游戏区提供迷宫、图片、卡片、拼图、棋牌、镶嵌板等智力玩具;科学探究区提供锁、钥匙、电池、电线、磁铁、放大镜等材料。
在区域材料投放中还可以结合山区的本土资源,在添置购买必要的器械、玩具、材料后,寻找一些乡土材料投入不同的区角。如角色区投入石磨、杵臼、撮箕、筛子、簸箕等传统生活用具,美工区投入木筷、石头、玉米皮、玉米芯、树叶、稻草、树枝、松果、贝壳等操作材料,养殖角投入如蚯蚓、蜗牛、乌龟、蚕、蝌蚪等观察材料,建构区投入纸箱、纸盒、瓶子、木板、瓦片等建构材料。[8]
对于材料的来源,可以采取购买、搜集、自制等方式收集。
1.购买:有些材料是需要幼儿园出资购买的,如区角柜、种植台、小篮子小筐子,建构区的积木、插接玩具,美工区的颜料、调色盘和手工剪刀,阅读区的图书,娃娃家的沙发和小床,面包房的厨师服,等等。
2.收集: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有目的地与幼儿一起搜集区角需要的材料,特别是我们山区特有的乡土材料。如在《秋天的落叶》户外主题活动中去公园拾捡银杏叶、枫叶等落叶和小树枝等做美工区的材料,在学校组织的“小小卖家物品置换日”收集各种形状、姿态、大小不同的饮料瓶用于美工区或建构区等。教师还可以找家长帮助收集,把家里闲置而区域中能用到的物品经过清洗、消毒后投放到相应区域,如“爱心小超市”里的小衣服小鞋子等,建构区的奶粉罐、鞋子盒、易拉罐等,小吃铺的锅、菜板和小勺子,理发店的洗头膏瓶,娃娃家的小电话、小汽车等。
3.制作:小班以成人制作为主,到了中、大班,随着幼儿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让幼儿制作、投入。如“多彩中国”内的脸谱、瓷盘画,益智区的牛角棋,“宝贝T 台秀”的表演服装,糕点房的泥塑小糕点,科学区会跳舞的娃娃,糖果屋的糖果等。
区域活动不是集体教学活动,它强调的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的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3]所以,教师在指导的时候,一方面不能破坏幼儿活动的自主性、自愿性,不能把区域活动演变成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适宜的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3]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精心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活动,不是散漫、无序的随机活动,所以为了达到活动的教育目标,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适时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一个大班幼儿的建构水平仅仅还停留在垒高和铺长的阶段,这就说明他的建构水平较低,如果没有教师及时指导,可能会导致幼儿因缺乏操作技巧丧失信心,放弃建构活动或长时间停留在敲敲打打、扔来扔去的低水平游戏状态,在长期无视和缺乏引导中让幼儿慢慢对建构区活动失去兴趣,并有可能形成做事随意、不能坚持等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幼儿的活动状况进行细致观察,在了解幼儿认知特点和建构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引导方向,自然地进行适宜的指导,帮助孩子坚持完成建构,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从一而终,专注地完成一件事的习惯。
但是,在区域游戏中并不需要教师全程介入、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只需做一个观察者、支持者、倾听者、欣赏者,[5]通过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外力参与指导。如在美工区活动中,老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参与兴致;是否能自主选择和运用材料;注意力是否专注,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作品;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是否能自觉想办法解决;是否能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能遵守区域活动规则,不妨碍、不扰乱同伴的创作;活动结束后能否有序收拾整理材料……
一般来讲,在区域活动中出现如下情况:活动中存在不安全因素时,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遇到困难、纠纷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必须适时介入指导,予以幼儿帮助。[3]例如,有幼儿在阅读区看书时,撕破了书页却毫不在意,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出现,以拟人的口吻说:“咦,图书宝宝怎么哭啦?哦,原来是它的花衣服破了,它在伤心呢!”引起孩子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趁势启发教导幼儿懂得要爱护图书的道理,并一起粘贴修复书页。
当在区域活动中出现幼儿长时间地重复单一动作,同一区域内孩子们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和互动,区域内出现争辩却无矛盾发生等情况时,教师需要根据现场孩子的表现再灵活地判断介入的必要性和时机。
区域活动是以孩子为主体的自主活动,幼儿可以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自主与同伴合作互助,根据自己的意愿操作材料,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理解、遵循活动规则,形成良好的习惯。[3]
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在尊重孩子、尊重个体差异下悉心观察,在需要指导的时候,尽可能不打断、干扰幼儿的游戏情境,自然介入、巧妙启示。例如,在“小吃店”区域中,幼儿将勺子、碗、盘子、食材等乱扔乱放。教师让配班保育员以顾客的身份加入游戏说:“老板,给我来碗炒饭。”然后四处看看,再皱着眉头说:“你们这个店怎么这么乱?唉,算了,你们店的卫生太差了,我不吃了。”教师随即发起讨论,应该怎样规范有序地放置用具才能让店铺看起来整洁干净,引导孩子们学习规范、整理物品的方法。
教师在指导中应依据幼儿的发展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启迪方式。如在角色游戏中,对于小班的幼儿,应该尽量少用言语教导,多采取演示、示范的方法;对中班幼儿,要鼓励幼儿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幼儿游戏的清洁及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指导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并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以便帮助幼儿进一步与同伴交往,学会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对于大班幼儿,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准备游戏的材料和场地,采取以游戏伙伴或情境中角色的身份加入幼儿活动中,用语言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游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并通过游戏讲评,让幼儿充分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学会学习与创造。[6]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游戏,来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如有一个中班存在很多幼儿挑食的问题,但饮食的合理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育和健康,因此老师就充分利用“我们的小菜地”“蔬菜小超市”等种植和角色游戏区域,引导幼儿和老师、家长一起开展种植蔬菜、给蔬菜浇水、认识蔬菜、做蔬菜沙拉等系列活动,让幼儿从好奇到尝试到接受,从而逐步改善挑食的问题。
教师在区域指导中,还应该考虑到各个区域的功能、特点,契合活动目标,明确学习品质养成教育指导的侧重点。比如建构区,在小班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结构玩具,给每人一份,让他们自己玩自己的,并建立如爱护玩具、整理保管玩具等一些简单的规则,建立最初的常规;在中班可以组织幼儿评议游戏成果,鼓励幼儿主动、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对他人成果的尊重、欣赏的态度;[6]在大班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小心谨慎地取放积木、寻究积木搭建之中的平衡点、与同伴共同完成如“高架桥”“游乐场”等主题性建筑搭建等方式,培养幼儿细心、专注、协作、坚持的良好品质。在“小医院”“小超市”“花花美发店”“笑笑旅行社”等角色游戏区让孩子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工作,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学会团结互助,体会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工作的辛苦,学会感恩。美工区重在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留意美、感受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创作,画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体验创作的快乐,[2]培养孩子的自信;阅读区旨在帮助幼儿感受阅读图书带来的美好感觉和愉悦情绪,帮助幼儿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