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和办法

2022-11-22 18:50何秀成孙步功
农业工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源农机专业

何秀成,孙步功

(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0 引言

高等农业院校农机专业肩负着为农业机械化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机械化迫切需要一大批农机专业人才,然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对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高等农业院校农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1-3]。因此,教育引导农机专业大学生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者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现实意义

1.1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办法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21年毕业生数量达909万,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有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社会等多种因素[4]。通常来说,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需要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农业机械化行业,同时,新的工作岗位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潜能,在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高要求。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办法。

1.2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如果不能正常就业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长期处于失业或者闲散状态,非常容易激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恨情绪,进而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3 促进高校良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6]。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考生、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依据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要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使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找到工作或者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层面

2.1.1 农机专业学生不愿意再回农村就业

当前,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涉农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甘肃农业大学农机专业大学生农村生源占比高达82.0%。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机专业大学生普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进入城市生活而摆脱农村”,乡村振兴社会服务意识淡薄,愿意服务乡村振兴去基层工作的人较少,致使农机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宁愿勉强找个表面风光的工作度日,也不愿意毕业后投身到乡村农业建设中,不愿意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家乡的农业现代化。

2.1.2 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农业机械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农机产品不断更新升级,农业机械技术不断进步,农业机械行业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农机专业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农业机械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然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专业知识课堂讲授滞后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部分专业知识陈旧落后,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应用价值,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7]。此外,我国高校普遍偏向理论教学,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培养,进入工作岗位后,毕业生空有理论知识却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2.2 教师层面

2.2.1 教师授课质量不高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仍然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和论文上,教师对回归教学本质工作认识不够,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课堂上以教师念PPT为主、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很少,致使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消化专业知识,产生课堂授课质量不高的现象。

2.2.2 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不够

当前,高等院校农机专业科班出身教师比例不高,很多农机专业教师大学期间是学机械、车辆等工科专业的,入职工作后,被调整分配到农机专业从事教学工作。同时,高校具有农机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高,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品较少,产学研协同育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2.3 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然而,高校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很少人具有企业实践生产的丰富经历,普遍存在实践经验及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的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套用陈旧的传统设计模式,专业实习以参观实习为主,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需求。

2.3 学校层面

2.3.1 农机专业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教学设备昂贵,且设备品种较多,在学科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农机专业教学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机专业教学设备缺乏、陈旧,不能满足农机专业实际教学和实践的需求。

2.3.2 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滞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一大批农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然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有相对稳定的使用年限,缺乏修改和完善,农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高校很难针对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培养农机专业学生,导致毕业生很难就业上岗,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2.4 社会层面

2.4.1 农机专业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不高

受传统观念的严重影响,涉农专业不受家长和考生的青睐。农村生源是高校涉农专业的生源主体,通常来说,农村生源上学的目的就是要摆脱农业,农村生源高考时主动报考涉农专业的意愿较低,农机专业高考招生显得生源不足[8]。高校农机专业招生的第一志愿录取比例普遍偏低,基本在50%以下,农机专业生源主要靠调剂,大大降低了生源质量。

2.4.2 家长对于农机专业发展认识不够

高校涉农专业生源大部分来源于农村,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家长们对涉农专业打心底就不怎么认同,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考入高校农机专业学习。家长宁愿让孩子去读社会比较热门的专业,如工科、财经、管理类的专业,将来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这样孩子的就业环境和工资薪水相对较高。而农机专业的就业环境较艰苦,晋升时间漫长、发展空间有限,家长不愿让孩子呆在农村,更不让孩子从事农机生产服务工作。

3 途径和办法

3.1 学生层面

3.1.1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第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农机专业学生就业价值观引领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农机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基本要求。大学阶段是青少年“拔节孕穗”,确立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00”后大学生个性意识鲜明,就业意识差异极大,高校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要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就业。

第二,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中国高等教育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进入现在的“大众教育”阶段,2021年高校毕业生为909万人,比2020年的847万高校毕业生增长7.3%,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很多企业裁员减岗,高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然而,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实问题,认为“上了大学就会有好工作”,高校必然要引导大学生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在工作经验积累和提高的过程中再进行职业选择。

第三,投身乡村振兴,实现自我价值。实施乡村振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可见,乡村振兴为农机专业大学生发展带来了机遇、提供了发展机会。农机专业大学生应将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发展富强结合起来,转变就业观念,投身乡村振兴,实现自我价值。

3.1.2 提升农机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核心能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实现农机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农机专业大学生是农业机械化的人才保障,因此,农机专业大学生务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牢牢抓住实习、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机会,将学习的专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

3.2 教师层面

3.2.1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让教师把农机专业课程知识学懂弄通,教师授课时才能将专业知识更好地讲授给学生。普通高等学校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举办讲课大赛,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教师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凝练、创新、提升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授课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会运用。

3.2.2 鼓励中青年教师在专业学习上继续深造

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制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优惠政策,也可以联合国内农机专业知名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报考985院校农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进而增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3.2.3 构建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长效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定期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农机企业生产一线、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联合企业积极开展解决农机具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性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高等学校可以联合校外实习基地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较强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为培养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农机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3 学校层面

3.3.1 加大教学设备采购经费的投入

一是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农机专业教学实践需要较多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农机具,而这些农机具的采购成本往往比较高,因此,在学校教学运行经费一定的条件下,根据教学设备采购的优先程度进行逐年分批采购方式,学校也可以向企业募集农机具(或农机具零部件)用于教学实践。二是激发科研产品的产出。学校制定相关科研管理制度,激励农机专业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出更多、更新的农机具,并投入到农机专业实际教学实践中。三是加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要加强与农机行业知名企业的联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参观、实习等多种方式共享农机设备。

3.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推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科专业竞赛等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对应用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操作的应用能力。

二是建立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模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实践、创新,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研究,增强就业能力,实现农机专业的教学科研协同育人。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农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非常关键,适当增加农机专业实践实习学时非常必要。农机专业实践教学中要将课程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各环节进行整体考虑,统筹规划,形成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4 社会层面

3.4.1 实行优惠政策,提高生源质量

在农机专业高考招生政策上,建议国家试行类似师范生的优惠政策,在充分保证农机专业招生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减免学费、定向招生等优惠政策,吸引广大考生积极热情地报考农机专业,进而提高农机专业的生源质量。

3.4.2 改变家长对农机行业的偏见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和重要保障,国家层面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多渠道、全方位解读农业机械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对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先进典型、先进技术、创新企业等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重视农业生产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考生报考农机专业的热情,改变社会对农业的固有偏见。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和保障,提升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农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自身共同来努力。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变家长和考生对农机行业的偏见,进而提高农机专业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高校要加大对农机专业教学设备的经费投入,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在保证课堂授课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生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在扎实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高等农业院校农机专业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服务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生源农机专业
智慧农机护航小辣椒种出新花样
王小虎:“土”专家与“新”农机的不解之缘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