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22 18:5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农科专业学位产教

李 博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8)

“新农科”理念在首次提出后,受到了高等农业院校的广泛关注,一些学术机构及相关学者对“新农科”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逐步形成了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清晰地勾画出农林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径。“新农科”理念旨在打破传统农林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中的局限和弊端,着眼于未来农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改进和完善学科结构与内容,主动吸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全新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农科。

“新农科”建设目标,就是面向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的新要求,重塑高等农业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新体系,这为农业院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满足“新农科”建设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的主渠道。从学位制度视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开辟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新范式,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历史性贡献。在培养的理论基础方面,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新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发展的理论基础。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1.2]。与此同时,探索形成了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积累了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发展经验[3]。

随着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也从2000年30人到现在年招生已达800多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问题和不足依然凸显。

1.学业认同感低,学习动力不足

2009年,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从当年的2人发展到如今的1600人,占在校硕士生41%,但近60%指导教师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与学术研究生相比,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学术意识与研究能力不强,学业认同感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2.课程设置固化,理论课比重过高

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比重大,约占70%以上,而实践课程严重不足,尤其是由一线专家开设的课程少之又少。多数理论课程的教学以讲授为主,过多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这与新形势下的职业需求培养目标不符。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课程改革不能因地制宜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加强解决科研生产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各行业需求。然而,各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远不能达到教育部对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归根到底是实践教学的制度不完备,运行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4.导师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机制

在2020-2021届毕业生调研问卷中,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业、导师指导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工作非常满意的占49.3%,比较满意的占35.7%,一般和不满意的占15%。

调查数据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就学业问题与导师每周交流讨论次数平均不足一次(仅0.7次),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疏于管理。

为了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这些问题,吉林农业大学依据教育部等部委的文件精神,探索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产生了积极反响,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面向新时代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面向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地位,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以需求导向,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支撑条件,全面提升质量,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4]。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注重加强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接联动,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的问题,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问题。高校与研究机构实现指导教师身份互通,研究成果互通,从而实现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目的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即构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打造“产教融合型”创新联盟;发挥“产教融合型”优势,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间空间,改进科学思维方法,提升科研与合作能力。

1.实现导师身份认同,构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

鼓励各培养单位和行业产业之间设立“行业产业导师”,健全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首批选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10余人担任合作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全过程培养,导师身份互通互认,是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深化的基础条件。在“导师身份相通”合作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了超出学校边界的优秀导师资源。对于指导研究生在专业发展规划与相应的职业资格方面做好规划设计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提供与企业合作机会与研究生顶岗实习机会,指导研究生不仅要发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更要求对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坚持协同推进,打造“产教融合型”创新联盟

(1)学校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率先建立了“校企董事会”办学机制,推动了“产-学-研”的相互促进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校企联盟,学校深入调研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坚持协同推进,精准对接科技研发项目,共同搭建资源平台以及多元化协同创新资源中心,打造“产教融合型”校企创新联盟新平台,推动涉农院校及企业精准合作。两年来,学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了特色鲜明的以“吉林靖宇蓝莓科技小院”“吉林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为代表的8个科技小院。在“吉林省农科院”等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建立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0个,学校每年共有600多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驻工作站开展合作研究与生产实践,促进了交流互动,拓宽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领域与学术成长空间。

(2)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走出校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项目建设中去,积极谋划项目建设对于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引导作用,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既能得到专业化的思维训练,又能得到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与演练。同时,把校企联盟中那些优秀的实践导师请进来,让实践导师带着实践项目进校园,带着实践成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门讲解科研意识、科研思维,以及科研实践一体化协作育人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吉林靖宇蓝莓科技小院”每年常驻专业学位研究生33人,发明专利14项,发表科技论文16篇,田间指导农民10次以上,观摩超过500余人次,每年实践导师进校园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讲授实践课程2门,为吉林省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有了这些协作机制,创新联盟提供的协同创新中心与科研工作站能够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而且实习效果也非常好,增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产业科研、生产管理等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产教融合型”优势

(1)创新课程设置,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新农科理念的提出,对“三农”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林科院在导师资质互认的同时,针对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运用科研院所的新技术优势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方向,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课”,广泛应用于学校与研究院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时,利用吉林省拥有丰富的长白山野生生物资源,在助推生物资源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同时,创新课程设置。

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深度合作,实现课程学分互认、互通,共同打造精品课程,使不同高校与科研机构专业学位研究生“线上线下”共同学习。“产学研融合”优势充分发挥学校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独特优势,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平台,推进成果共享互通,有效解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课程多而不精,实践课程少而不够的问题。

(2)拓宽国际视野。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强与国外有校际合作关系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交流合作,打造国际化创新教育平台,共享互联网平台以及国际交流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明确战略定位,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交流的活动空间,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领域。

(3)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提升了合作意向。学校引领各个学院带动学科组群紧扣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立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打通合作育人的学术壁垒、资源壁垒与机制壁垒,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带来的资源共享优势、校企联盟的战略优势、创新课程设置的科教融合优势。以“吉林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为例,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推广面积10万亩,获得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大赛”金奖,亩产增收709元,专业学位研究生全过程参与科技小院运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联合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上均有质的变化;同时毕业生在发表专利、地方标准等学术成果方面也稳步增长,共同发表专利等学术成果70余项,毕业生的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反思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应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突出的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结合性,省农科院多家研究机构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领域的职业资格关联密切,注重应用专业技术的培养。二是注重实践性,研究生顶岗实习,注重研究生在解决产业科研、生产管理等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注重研究性,研究生不仅要发现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更要求对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产教融合模式在实践中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运行时间短,还需要不断完善。

1.基于新农科的学术视野受限

产教融合在打通学术与实践融合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术发展前沿的关注,二者同样重要,不能因为专业研究生就只顾实践应用,忽视新农科的学术视野,甚至要跨界的信息融通、学术融通,瞄准新农科发展及社会需求强化人才培养的学术高度。

2.融合与贯通的机制有待完善

责任与义务边界不清晰,无论是科教融合还是产教融合,如果缺乏科学的合作机制,必然会导致责任与义务边界不清的问题出现。如研究生是否按期毕业的责任,校内导师与校外合作导师的责任划分问题。校内外导师指导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量核算问题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加以完善。

3.产教融合成果认定与转化机制需要完善

合作导师共同指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表科技论文、发明新型专利技术等如何准确核定工作量与技术指导酬劳尚无细化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校内外导师之间的矛盾,甚至影响导师的积极性。

4.学术学位辨识度低

产教融合模式运行机制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人,导师和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重要保障,而如何有效区别学术学位导师与专业学位合作导师的贡献与绩效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势必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产教融合模式到目前为止还只限于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学术研究”合作层次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层次,面对新农科理念要求,化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导师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利用共享等,至于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攻关领域深度合作等问题,还没有全面展开,这也是“单位制”时代的特点,需要在未来国家体制层面有所突破。

猜你喜欢
农科专业学位产教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