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倩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驻马店 463000)
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高校教育应重点关注思政教学。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快速接收大量信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认识极易改变。为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制定教学方案时,可将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将核心价值观培养作为主线,开展高校思政教学,从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学生在判断事物正确性的标准及处理事务时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主要以社会公众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基础,是衡量事物内在价值的尺度[1]。
思政课核心价值观包括公民的公共、理性、政治、法律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理解复杂的社会形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由“为什么”转变到“如何做”,让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不再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是能够深入问题的内部完成角色转变。
基于大学生群体角度思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指的是当代大学生对待社会价值观念的需求。在全面掌握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彰显大学生个人特色的认同,实现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树立当代青年正确判断事物价值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思想道德的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思想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了正确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即理性的世界观,让学生客观地看待事物;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内在价值;坚强的人生观,让学生即使面对复杂环境与利益诱惑也能保持自我,最终实现人生价值。高校思政教学的目的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辅助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教师应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教学中活用理论,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大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学基础,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国家不断发展,正式提出中国梦的理念。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理解中国梦的理念。通过实践探索,想要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将思政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一批专业技能过硬、思想作风过硬的综合人才。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接近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在思政教学中,坚持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自身的价值,促使学生树立为祖国事业发展发愤图强的宏伟志向[3]。
时代前沿追求对民族人格具有重要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沉淀,以及不同时代人们的追求与探究,构建起新时期的前沿精神。衍生出的前沿精神也充分承载着民族历史的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前沿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体系,为推进民族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依靠。高校思政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认同前沿精神,让学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前沿精神追求是驱动国家、民族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人们在不断地创造与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教学时,充分展现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让当代大学生深化理解认同前沿精神。
思政教师作为思政课程的教育者,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知程度与政治思想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认知程度。因此,思政教师应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建设,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思想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才能真正地做到教育理念中的“以德为先”。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做到严于律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思想素质更进一步,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将核心价值观逐步渗透到实践中,言传身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与含义。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生接收信息方式更加多样,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较少,思想发展不完全,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造成学生无法过滤不良信息,这些负面信息与消极观念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发展,成为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重重障碍。因此,高校与思政教师应寻求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核心价值观深入到学生内心中,贯穿于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中,将思政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学生也应加强思想方面的建设,主动参与到思政课堂的学习中,培养辨别事情对错、丑恶的能力,多阅读与观看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文章与视频,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想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用创新的思维改变教育方式。思政课堂应立足于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学生置于同等地位,平等交流,增强教学的互动性。由于思政课程内容理论知识较多,又难以理解与解读,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解答问题的平台,学生将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反映给教师,教师对这些疑问进行一一解答,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从学生角度出发,转换角色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思政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确保案例充足,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行,提升思政教学课堂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念对自身成长的影响与重要性[4]。
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与教师共同努力。为更好地开展思政教学工作,高校应为教师与学生建立一个交流与查询资料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整理与搜集实际案例,将教师的教学案例也收入其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例如,学校可以将有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座谈会录像与专题讲座视频收录到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加深对价值观念的理解,也方便教师提升自我。学校也可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在思政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困难,搜集相关案例,加入资料库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参考依据。通过建立教学平台,将学生与教师紧密相连,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开放平台的交流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友好交流,相互探讨,表达自身对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反映学习问题的渠道,学生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平台反映给教师,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将答案反馈给学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即方便教师的教学也方便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核心价值观。学校将学生反映的学习问题集中整理,并提供给教师,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利用平台查找相关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课后知识梳理疑难问题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良好的教学风气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高校思政教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体现新时期价值取向、新时代的前沿精神与民族集体人格的校园文化。高校应严抓教学风气建设,优化教学理念。思政教学主要以育人为主,而良好的教学风气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整体的价值观念。教学风气建设不仅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需求,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建设的需求。例如,学校应按时开展“三风”建设座谈会,从教风、学风、校风三方面,综合论述,制定具体的发展路径。教师作为教风建设的主体,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深入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在学风建设中,学生党员应做好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主题班会,认真传达会议思想,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在校风建设中,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努力,通过良好的教学风气与学习风气共同塑造富有特色校园风气。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全体人员的努力,在校领导制定总体教学风向的基础下,加强对教师思想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对前沿精神、集体人格的理解,从多方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风气。学生在参加主题班会后,要对自身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正确理解核心价值观与提升学习动力,更好地完成学风建设。通过“三风”建设,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风、学风、校风的影响下,必然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5]。
思政教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单方面讲解,灌输理论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思政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实例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由于思政课程内容多为理论,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易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可以将生活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感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例如,在对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意识这一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了解的人物事件为具体教学案例,详细讲解爱国意识,如以钱学森教授为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加入祖国建设,钱学森教授毅然决然地放弃优厚待遇,返回祖国投身到国防航空事业中,在科学技术受限、国外列强的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导弹,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并在后续参与到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的事业中,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学生通过对钱学森生平事迹的学习,对爱国意识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教师在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其余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人物事迹,在下堂课中探讨交流,通过相互交流,表达自己对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在后续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保障核心价值观更好的教学效果,可自行组建课题小组,互相交流教学方法方式,取长补短,丰富自身的教学思路,更好地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
在大学思政教学阶段,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实践课堂。实践课堂是指学生不再只是单纯接收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的学习环境应不断扩展向外延伸,拓宽教师的教学空间。从“双实践”教学方式出发,既注重教学实践,也注重社会实践,成为思政教学方式的主流。大学思政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让教学实践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能更加客观地去看待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接连开展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大环境下践行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成长。例如,社区义工活动,包括探访老人、募捐活动以及社区卫生清洁等。在探访老人过程中,了解老年人生活中的难处,与老人亲切交流,排解老年人生活的空虚与孤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在组织募捐活动中,首先了解社区中生活困难人员数量,并上门沟通,了解实际生活状况,整理生活困难人员的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募捐活动,在组织开展募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在社区卫生清洁中,真正融入劳动中,为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社区卫生清洁感受劳动的价值,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而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深入到乡村基层,参与到乡村人民生活收入水平的调查中,通过了解村民工作内容、收入来源方式,提高调查质量。借助基层调查活动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从中吸取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价值,既磨炼学生的意志,又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生活,适应即将步入的社会环境,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升华实践内容[6]。
核心价值观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慢慢养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严格管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将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日常管理紧密相连,保障教学效果。学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培养为基础。例如,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与规范,防止不良风气的形成。在规范学生行为时,首先从思想建设方面入手,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并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与生活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时刻牢记核心价值,观并进行自我教育,对自身出现的不当行为能及时改正,补足自身不足之处。教师要严抓课堂教学纪律与迟到现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高标准、高要求,让学生自觉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认知。教师通过严格管理让学生成为道德品质优秀,善于自我反思,严格要求自己的综合人才,达到大学生自觉实践核心价值观的效果[7]。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多变的国际环境与愈加开放的国内环境,高校文化也变得更加开放,对其他主流文化更加包容。不同的文化在高校中相互碰撞,形成多元化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与思想。但多种文化思想的让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产生困惑与迷茫,面对这种情况的产生,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大学生创造积极、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全校性质的活动,让全校师生参与到活动中,从学校内部场所到外部设施重新布置,将核心价值观应用到大学校园环境中,让学生能时刻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由教师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念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主动宣传核心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既丰富师生的课后生活,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继承仁、义、礼、智、信等优良的传统思想,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从始至终践行核心价值观。教师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不再轻易地迷失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中,坚守自身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8~10]。
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实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最终形成。在思政教育的开设前,首先应明确高校思政教学的目的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其次在教师过程中,要对核心价值观做深层次的解读,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视域下思政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效推动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