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玲
(晋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晋州 052260)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痘病,临床上以皮肤出现局限性坚硬皮肤结节为特征,一般表现为发热和皮肤、黏膜、内脏器官出现结节。本病不传染人,不是人畜共患病。本病1929年在赞比亚首次发现,1943年传到博茨瓦纳,后又传到南非,随后迅速蔓延至非洲南部和东部及世界其他地区。2019年8月,我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首次确诊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理化性质与山羊痘病毒相似。对外界物理及化学因素抵抗力较强,pH6.6~6.8环境中长期存活,在4℃甘油盐水和组织培养液内可存活4~6个月,在干燥病变中病毒可存活1个月以上。该病毒耐冻融,置-20℃以下可保持活力数年,-80℃能存活10年之久。对氯仿、乙醚比较敏感。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能快速将其灭活,甲醛等消毒液可将该病毒杀灭。
牛结节性皮肤病只感染牛,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牛都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牛,病牛的唾液、血液、皮肤结节、内脏、肌肉、精液及鼻腔分泌物中有大量病毒存在。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蚊、蝇、虻、蠓、蜱、螺、蝉等)叮咬传播,也可通过饮水、饲料或直接接触而传播。患病公牛可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引起本病的传播。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人工感染4~7天不等。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41℃以上,可持续1周以上,病牛精神沉郁,流涎、流泪、流鼻液,厌食、采食量下降,不喜欢运动,有的表现为呼吸困难,眼结膜发炎。病牛皮肤上出现许多结节,结节硬而突起,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大小不等,直径一般为2~5厘米,数量不等,少的1~2个,多时可达100个以上,常彼此融合成较大的疙瘩。结节最先出现在头、颈、胸、背等部位,有时波及全身。病情严重时,可在牙床和口腔、肌肉、气管和消化道等都有肉芽肿性病变。结节可能完全坏死、破溃,但硬固的皮肤病变可存活几个月或几年,有的皮肤可形成坏死栓,引起蚊虫叮咬。另外,病牛体表淋巴结肿大,胸下部、乳房及四肢出现水肿,产乳量明显下降,怀孕牛可导致流产。
病死牛经剖检可见消化道和呼吸道内表面有结节。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脏肿大,心肌外表充血、出血,呈斑块状瘀血。肺脏肿大,有少量出血点。胆囊肿大,一般为正常的2~3倍,外壁有出血斑。脾脏肿大,质地变硬,出血。胃黏膜出血。小肠弥漫性出血。如果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采集可疑病例的皮肤结痂、唾液、口鼻拭子和抗凝血等样品,送至相关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及时诊断,及时向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在5%~45%,死亡率一般不会高于10%。被感染的牛可导致流产、不育,肉牛可引起生产性能下降,泌乳的牛产奶量明显下降,皮张有结节或破损可能失去利用价值,并可能因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给养牛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治措施有:
一是养殖场平时应加强饲养卫生管理,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制度。加强营养,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定期清洗和消毒,给牛提供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减少本病的发生。
二是有牛结节性皮肤病存在的地区,可对健康牛接种疫苗,适时做好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给母牛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新生犊牛可经初乳获得母源抗体,抗体水平可持续6个月。
三是养殖场应提高场所生物安全水平,实施吸血虫媒控制措施,杀灭场内吸血昆虫及幼虫,清洁滋生环境。尽量使场内保持干燥,保证充足的光照时间,每天清理粪便,将粪便堆积到集粪池内进行生物发酵,每周喷洒杀虫卵的药;对下水道、排水沟等有死水的地方放置杀虫药;及时清除栏舍周围的杂草,也可有效地去除蚊虫。杂草往往是蚊虫白天的栖息地,如果没有杂草,蚊虫也就没有藏身之地。也可通过放置防蚊灯、点蚊香、喷洒杀虫剂的方法消灭传播媒介。
四是尽量杜绝养殖场从疫区引进牛,必须引进时需查证为非疫区,经检测合格后才可引入。新引进的牛必须隔离饲养一个月以上,经兽医检查、实验室检测合格、消毒后才可混群饲养。
五是牛结节性皮肤病最近几年才传入我国,养殖户对本病了解的不多,增强养殖户的防范意识,鼓励养殖户学习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知识,让他们对该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从而更好地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