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敏敏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多种多样,教师应该不断开拓创新,并从幼儿出发,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机会。绘本是一种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读物,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不仅让幼儿得到快乐的阅读,还能让幼儿获得各种知识。教师将绘本运用到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能够丰富幼儿园美术活动形式,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如果幼儿对某项事物有兴趣,必然会增加对此事物的关注时间。例如,幼儿对蚂蚁搬家感兴趣,会放下手中的玩具,观看蚂蚁搬家;幼儿对“扮家家”感兴趣,会邀约同伴一起游戏等。同样,幼儿如果对美术活动感兴趣,会拿起画笔画个不停。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促使其在美术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持久性,达到注意力的相对集中。
幼儿在欣赏绘本《蚂蚁和西瓜》时,绘本的封面深深吸引着他们:一块大西瓜,一群小蚂蚁,一粒粒西瓜籽……故事由此展开。教师充分挖掘绘本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在科学活动“西瓜籽排队”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西瓜籽的排列顺序,掌握多种难度的规律排序;在户外游戏《小蚂蚁搬西瓜》中,教师通过情境式的游戏形式,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在美术活动“西瓜籽旅行记”中,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在画纸操作,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西瓜籽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幼儿的想象力充分发挥……
在绘本《蚂蚁和西瓜》中,西瓜籽是一个重要元素,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到“点”,从而激发他们美术活动的兴趣。西瓜籽是“点”,小小的蚂蚁也是一个“点”。教师引导幼儿用点构成要搬动西瓜的“蚂蚁”:大的点是大蚂蚁,小的点是小蚂蚁,竖着的椭圆点是高蚂蚁,横着的椭圆点是胖蚂蚁。教师通过点的变化引起幼儿注意,增强幼儿的参与欲。幼儿充分感受到美术活动中由“小点”引发的“图画”的神奇,从而增加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线条是绘画作品的灵魂,是一种简明的绘画形式。绘本《风到哪里去了》中有许多由不同线条构成的画面,如直线画的房子、曲线画成的云彩、波浪线画的太阳光芒、折线画成的山脉等。首先,教师通过绘本阅读,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出现的线条,让他们尝试用手指画一画出现的线条,描一描线条构成的图画,说一说通过线条能联想到什么;接着,幼儿用画笔将自己所看到的线条画在画纸上,自由探索线条的画法。教师引导幼儿用直线画头发,感受直线的流畅。幼儿尝试用曲线画云彩,感受转动手腕画出曲线的乐趣。幼儿用波浪线画太阳光芒,感受上下运笔带来波动构成的画面;最后,教师让幼儿用线条自由构图。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后,能够获得更多的绘画技法和较为深入的美术体验。
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有具象的形状,有抽象的形状,不同的形状展示着画家不同的风格。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利用绘本中的故事和童趣的形象,让抽象变得更加具体,让幼儿加深理解,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作品。
绘本《好饿的小蛇》中,一条饿坏了的小蛇到森林觅食,见到食物就“啊呜”一口吞下肚,肚子里的食物让肚子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教师在运用绘本时,首先,可以先出示小蛇找到的第一种食物——苹果的图片,幼儿观察形状,再看小蛇吞进肚里后,肚子的形状;接着,教师可直接出示小蛇吞了其他食物后的图片,幼儿观察小蛇的肚子形状,观察食物的形状,猜测小蛇吃的食物。幼儿通过绘本阅读,初步建立观察的顺序、观察的方法,激发了观察的兴趣。绘本《谁藏起来了》则是将动物隐藏在不同的形状中,幼儿通过观察形状猜测动物。教师在引导幼儿猜出不同的动物后,可让幼儿尝试用图形画出动物,如椭圆行的猪、长方形的老虎、葫芦形的斑马等。这样,幼儿在提升绘画技法的同时,也关注了图形。
色彩是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色彩的出现为绘画作品穿上独特的外衣,美丽且引人入胜。很多幼儿对美术活动有兴趣,即喜欢艳丽的颜色。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分清颜色,大胆运用颜色,达到技能与情感的同步提升。
幼儿从绘本《小蓝和小黄》中了解到,红黄蓝中的两种颜色结合会生成第三种颜色的配色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色彩融合,形式要多样,如用水粉颜料调和、油画棒涂色、彩色面泥混合等。幼儿操作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单一颜色的色彩纯度,还可以感受颜色融合产生变化的神奇。绘本《彩虹色的花》为幼儿介绍了三原色以外的颜色,如紫色、橙色、绿色等。有趣的是,这些颜色都可以用三原色进行调和。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调和颜色时,要提出要求,让幼儿自己尝试调出其他颜色。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用色,尝试用不同的颜色装饰画面,通过不同的颜色表现情绪,在涂色过程中抒发情感。
高质量的儿童绘本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以绘本为载体,开展美术活动,提升了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