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育人”理念的普通逻辑学教学有效路径探索*

2022-11-22 15:34:14马玉阶
关键词:逻辑学育人德育

马玉阶

(周口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周口 466001)

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致力于拓展教育教学人员参与面,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强调协同育人,试图构建起更有广度和深度的高校德育模式。普通逻辑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育人改革的重要载体,专业教师要明确把握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面对的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挖掘普通逻辑学课程的德育潜能,切实达成协同育人目标。

一、普通逻辑学课程育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通逻辑学教学容易走入“育才”重于“育德”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管理等方面强调工具理性的专业知识受到追捧,而思想道德教育等强调价值理性的课程备受冷遇。尤其在当下,青年学生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受市场经济功利化倾向的误导,在学习内容的需求方面追求“有用”和“变现”,狭隘地理解自身的“全面发展”需求,不能自觉协调自己成长成才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其主要表现在日常学习中对教学内容的功利化取向,自己认为对自己将来走向职场有帮助的内容,哪怕不感兴趣也能努力学习和掌握,热衷于“考证”和“过级”;而对于自认为于职业和工作无用的教学内容,哪怕教师讲得苦口婆心,他们照样应付了事。高校的普通逻辑学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这种片面化趋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易倾向于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价值的引领,走入“育才”重于“育德”的误区,导致德育教育处于“仪式化”的尴尬境地[1]。

2.在师资建设方面,普通逻辑学教师存在育人理念缺乏,德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当前,国家层面以“四个全面”作为战略布局,个人层面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供给侧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尤其在高校德育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当前,“有些教师仍存在‘只教书不育德’的错误认识”,这种情况在普通逻辑学教师中尤为明显,说明逻辑学教师中存在育人理念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普通逻辑学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文化道德培育的重要性,但德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不足,客观上弱化了道德教育,削弱了普通逻辑学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2]。

3.在教学实践中,普通逻辑学教学还不能有效弥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裂隙

当前高校在普通逻辑学课程建设方面都在围绕“德育教育”开展工作,但依然存在着因落实不到位而流于形式的现象题,出现了种种过于机械和生硬的做法,其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发掘出的德育元素过于生硬,不能很好地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在一起,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之间存在很深的裂隙。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先讲专业知识,结束后再讲德育内容;或者将德育内容牵强而生硬地加进授课环节,不能融入完整的课程教学,使得逻辑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青年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一代,受复杂信息和多元思潮的冲击,部分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不可避免地遭受负面影响,产生许多困惑和迷茫,迫切要求逻辑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足调查和准备工作,及时正确有效地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力求达到教学活动中知识、情感和意志诸方面的有机统一。

4.在教学管理上,普通逻辑学教学尚缺乏一套合理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普通逻辑学教师的德育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还与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关。目前的教学评价普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忽视对育人精力投入等因素的测评,缺少对逻辑学育人成效的考核。在事关教师职业发展的晋升职称方面,育人实际成效的影响度特低。其次,课程效果的评价方式过于量化,评价层次过于表面化。课时量、科研成果数等容易量化的方面成为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德育效果等方面因难以量化而被忽视;即使有教学评价,也多倾向于考量课堂教学比赛成绩这类表面化的东西,忽视教师隐性的育人投入和效果。最后,对课程效果本身的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没有形成一套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3]。

二、深入推进普通逻辑学“育人”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有效路径

鉴于以上分析的主要问题,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强化普通逻辑学教师的“育人”理念,走出片面“育才”的误区

教育“关键在教师”。普通逻辑学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对自身最基本的要求应是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因此,普通逻辑学学教师应回归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将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同时了解和理解学生的一般思想动态和特殊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引领教育。

首先,把握好教书与育人的内在关系。“教书”,解决的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问题;“育人”,解决的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科学“三观”的问题。教师想要培养出合格的时代新人,必须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统一起来。就普通逻辑学课程来说,它以思维的形式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逻辑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逻辑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在知识生成和学以致用中有机融入价值引导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在深入学生生活中解惑。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但情感和价值观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不能很好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教师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利用普通逻辑学中学到的逻辑规则和论证方法,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与疑团。学生在“亲其师”的基础上,心悦诚服地“信其道”。

最后,重视言传和身教的统一,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用心践行师德师风,使普通逻辑学教学既有“广度”和“深度”,更有“温度”,能触动青年学生的心弦,产生“共识共情”,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在《普通逻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使逻辑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时为学生解难释疑,助力学生的思想成长,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先苦后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必胜信心,使其认识到学习逻辑学就是在反思日常生活的表达和交流问题,从而与学生成功建立心与心的联系,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提升学生的心灵品质,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和期待。

2.加强思想教育能力培训,提升普通逻辑学教师的育人能力

普通逻辑学教师教学观念从“专业成才”转变为“德性成人”以后,紧接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达成“以德为先、修身为本,补足学生精神之钙”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普通逻辑学教师守正创新、主动担当,加强思想教育能力培训,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

一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课程育人的责任自觉。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是师德师风,普通逻辑学教师要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增强自律意识,加强自我修养,严守师德底线。这样,普通逻辑学教师才能真正“教书育人”,与学生建立起心连心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满足学生精神升华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和期待。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自身的“自我提升能力”。现代社会催生了“终身教育”的需求,对高校普通逻辑学教师来说更要如此。“学则智,不学则愚”,高校教师要不断从新的知识源流中吸取营养,使得自己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性、感染力和亲和力,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就普通逻辑学教学来说,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努力扩展学术视野,关注国际国内逻辑学研究前沿,把学科前沿动态融入教学,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例如,在逻辑学课程教学中,对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辩证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逻辑学知识,还能为树立科学价值观奠定基础。

3.结合普通逻辑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发掘课程内容的德育新元素

普通逻辑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以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当前的专业课教学改革,凸显专业教育的“育人”本质,同样是普通逻辑学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普通逻辑学与德育教育之间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普通逻辑学以思维的培养、训练和提升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判断系统、明辨是非和有效地理解各种思想观点、恰当地提出观点并合理论证的能力为前提,因此,要想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必须通过有效的逻辑学教学系统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有思想、能论证,避免盲从和迷信,能识别和反驳谬误,对正确的思想观点保持坚定的信仰。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普通逻辑学在学生德育活动中的基础性优势,把课程育人理念融入普通逻辑学教学中,生动活泼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理论素养,更好地发挥普通逻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

与中学生相比,在大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考虑问题的视域更加宽广,视角也由比较感性的具体问题转变为更加理性的抽象问题。普通逻辑学通过抽象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学会推理,提升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看清事物的逻辑本质。因此,在普通逻辑学教学中要避免“单向灌输”和“简单植入”的倾向,留心“好料”,寻找“富矿”,充分挖掘普通逻辑学课程中的德育新元素。

普通逻辑学课程是德育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创造性梳理教学内容,结合普通逻辑学的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深入发掘课程德育新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普通逻辑学课程教学,强化普通逻辑学教学内容的思想表达与价值支撑功能,以达到入脑入心、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一方面,改变以往单纯注重逻辑学知识表达的倾向,使普通逻辑学教学内容知识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环节更加注重创新德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探索现实问题背后的逻辑根源,做到知行合一,扎根实践锤炼能力,学会用逻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用现实活化理论;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学知识,识别生活中的逻辑谬误,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个层面探索事物的深层根源,从事实和逻辑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思想道德问题。

4.科学构建普通逻辑学“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在推进普通逻辑学德育建设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是关键,它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科学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课程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抓住人才培养效果这个核心,将其作为根本标准贯彻落实到各项细分的评价指标中,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线上互动、网络舆情等多方面设定和量化科学的评价指标,检验其德育建设成效。其次,要科学构建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研室成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普通逻辑学课程建设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专业教师听评课、学生评教等监督机制,推进普通逻辑学课育人过程的有效实施。再次,在教师考核方面,要把教师的课程育人情况和效果作为职称评审、年终考评、评优奖励、岗位聘用等一系列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使之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挂钩,改善普通逻辑学课程建设生态,达成协同育人目标。最后,在课程考核方面,按照“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的思路,探索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猜你喜欢
逻辑学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21年11期)2021-11-12 07:05:35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9:00:1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简单的逻辑学》
中国共青团(2018年6期)2018-05-14 16:02:52
对逻辑学的深刻反思:读胡泽洪、张家龙等著《逻辑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