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与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环土壤〔2021〕120号文件)。腐植酸是生态环境的美丽因子,联土联肥联生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要求,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可从28个方面按需施策。
1.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从严查处向农田施用重金属不达标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2. 在长江中下游等南方粮食主产区,实施强酸性土壤降酸改良工程。
3. 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4. 探索污染土壤“修复工厂”模式。
5. 鼓励绿色低碳修复。
6.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
7.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到202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利用率均达到43%以上。
8. 全面推广精准施肥,在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等重点区域,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
9. 明确化肥减量重点县科学施肥目标、技术路径和主要措施等。
10. 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推广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11. 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高效植保机械。
12.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
13. 大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
14. 提升秸秆农膜回收利用水平。探索推广环境友好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
15. 着力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促进粪肥科学适量施用,推动开展粪肥还田安全检测。培育壮大一批粪肥收运和田间施用社会化服务主体。到2025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6. 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削减5%。
17.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相关技术研发。
18. 开展有关土壤污染物生态毒理、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涉及的模型和关键暴露参数等基础研究。
19. 开展土壤中铅、砷等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测试和验证方法研究。
20. 开展耕地土壤污染累积变化趋势方法研究。
21. 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及应用。
22. 加强土壤、地下水等环境标准样品研制。
23.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溯源与评估、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关键技术等研究,建立基础数据库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24. 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
25. 以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企业为重点,实施100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
26. 选择100个土壤污染面积较大的县开展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
27. 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敏感区,建设200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
28. 开展100个县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探索典型地区治理模式与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