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甲
(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在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下,人们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目前出现的水土流失,大多数是由人类活动过于频繁而引发的。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应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增强流域的生态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各个产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地理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等,给实践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在设计工作方案时要对综合治理的规划方案不断优化,使其符合实际情况,有效指导实践工作。
天祝县境内黄河流域壕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3 km2。其中村庄周围、道路两旁造林6.67 km2,种草66.67 hm2,封育治理1 532.05 hm2,简易蓄水池1 座,护岸工程2.5 km,河道工程护垫630 m,谷坊1.355 km,流域水环境治理5.0 km。
小流域出现水土流失,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景观。土地受到侵蚀,土地植被覆盖率降低,地形地貌将发生变化,沟壑纵横,自然生态景观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出现后,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受到损害,导致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失衡。在恶劣天气下,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下降,会使发生旱涝灾害的概率加大,阻碍着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开展。
第一,根据小流域水资源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其生产发展现状及方向,合理、科学的规划林地、农地及牧地的位置和分布比例,改变当地土地环境。第二,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目的是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使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第三,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结合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以及林草措施,在地少人多的区域,将林草面积占比适当降低。第四,对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顺序来说,要坚持先坡面后沟道、先上中游后下游、先支沟后干沟的原则。第五,实际治理中要注重实效,在治理水土的流失的同时,要兼顾当地农业发展,平衡治理与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资源过度开发问题。过度开发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阻碍。在新时期开展生态治理工作,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小流域土地开发利用率,增强地区农业土地生产力,使小流域生态治理朝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便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小流域进行资源的综合整治,有利于提高饮水资源、农用土地的利用率[1]。此外,在一些小型低产田和开荒休耕地区种植绿色经济林,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地域不同,其环境条件也不同,因此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时要根据区域特征采取适合的措施。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林草土壤治理、工程性土壤治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改善小流域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小流域生态效益。
在现阶段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难以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水平不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项目内容较多,一些先进的技术难以普及,在治理过程中多选用传统技术,治理效果不佳,满足不了新时代发展需求。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治理费用一般来源于中央政策补贴、群众自筹以及地方性配套等,而一些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经济落后,建设资金不足,无法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工作[2]。一些地区不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工作不闻不问,阻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进程。
在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全面勘查工作,了解现场地质情况、水文状况和地下管线情况等,做好施工规划,确保各类施工材料能够及时供应,全面检查各类设备的运行情况,防止由于设备故障而影响施工质量。
施工测量对后续施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确保测量数据的精确性,严格遵循《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等相关文件的要求,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3],确定测量基本控制点,增强测量的精度。
在开挖过程中,机械设备和人工的协同配合可以提高开挖效率。在开挖前应该做好场地清理工作,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开挖深度。断面开口尺寸1.2 m左右,标准断面标筋的间距为50 m 左右。为了降低积水对施工的影响,还应该设置集水坑和截水沟。在砂砾石回填施工中,应该采用分层分段的方式,每段长度及每层厚度分别为150 m 和30~35 cm[4-5]。做好碾压工作,使其密实度达到标准要求,防止出现松土和光面等状况。
首先要及时清理基土,使其保持良好的平整性,同时进行碾压处理,防止弹簧土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对石料进行检查,确保其密度在25 kN/m3以上,抗压强度不能低于60 MPa。在砂浆配制中,砂和水泥的用量误差分别在3%和2%以内,拌和时间应该在2~3 min[6]。运用铺浆法进行砌筑施工,用砂浆对石块的缝隙进行处理,同时采用碎石嵌实。在施工中应合理控制毛石的高度,每次施工高度在1.2 m 以内并进行找平,防止其平整度受到影响。采用上下皮错缝搭接的方式开展料石砌筑施工,同时控制铺浆厚度在20~30 mm。做好墙面的勾缝工作,保持洁净性和光滑性。
在格宾石笼施工过程中,平面误差不超过40 mm,高程误差不超过30 mm,选择合适的高程点,防止出现严重的偏差。控制好格宾笼的尺寸,做好地基处理工作,防止不良地质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完成砌体施工后应该保持良好的平整度。控制网身和间隔网的垂直度,使网箱呈长方形,采用双股线增强网箱的稳定性,防止出现失稳状况。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厚度不能超过30 cm,层数最多为4 层[7]。保障顶部石料的平整性,达到标准要求后进行封盖处理,绑扎的距离在25 cm 左右。
林草种植是保持水土的关键,在施工前应该对该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查,整治土壤使其质量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包括了施肥、消毒和客土处理等,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铺设表土时可以采取加填和翻松等措施,科学确定铺设厚度,同时做好排水处理。乔木和灌木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种植较为常见的植物,在苗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防晒和保湿处理,防止蒸腾作用。栽植过程中应该保持良好的垂直度,在肥料上覆盖50~100 mm 回填土层。铺设草坪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草种,成活率应该不低于90%。苗木栽种后要做好管护工作,及时修剪,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8]。
降低水土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能仅仅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应急处理,更重要的是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水土流失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确保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一是相关部门提高宣传力度,要以农户为主要宣传对象,以短视频、宣传资料、画册等形式进行宣传,相关人员还可以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体宣传,提高地方群众对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的认识[9]。二是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对地方工作人员在经济林种植、管护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管理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栽植热情。三是做好水源地的维护工作,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10-11]。
随着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蓄水保土能力不断增强。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项目区蓄水效益达到60%以上、保土效益达到60%以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降到每年2 200 t/km2。实施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初步得到改善。单元工程477 个,合格477 个,合格率100%,其中优良172 个,优良率36.1%;分部工程36 个,合格36 个,合格率100%;单位工程1 个,合格1 个,合格率100%。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是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的关键,应保障综合治理措施的先进性及科学性,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在实践工作当中,应做好准备工作,强化对施工测量、开挖及回填、浆砌石施工、格宾石笼施工和林草种植施工等要点的管控,确保工程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改善小流域的水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