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深远影响及对策

2022-11-22 07:38刘宁波邢露梅刘蓓桦
猪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猪瘟生猪非洲

刘 雪 ,刘宁波 ,邢露梅 ,刘蓓桦

(1.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正大食品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200;3.伊州区城区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 哈密 839000;4.北京市顺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北京 101300)

非洲猪瘟(ASF)最早在非洲发现,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发病过程短、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虽然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但是ASF引起的猪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给我国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使生猪产业遭受沉重打击。导致生猪养殖场停产停业,猪肉产品供需平衡失调,猪肉价格涨跌幅度大,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非洲猪瘟早期很难发现、疫情根除难、防控难度极大,一旦暴发,将会给感染猪场造成毁灭性的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有效防控非洲猪瘟,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提高生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养殖产生的影响

1.1 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产能的影响及分析

1.1.1 生猪产能情况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首次发生以来,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在全国快速传播。ASFV具有很强的存活能力,能够通过感染猪的血液、唾液、粪尿及肉制品直接或间接传播,且猪肉制品的监管难度大,流通范围广,病毒长期潜伏,使疫情间歇式和跳跃式暴发。前期非洲猪瘟造成生猪产能急速下滑,2018年年末我国生猪存栏量42 817万头,比2017年的44 159万头,同比下降3.04%,生猪出栏量69 382万头,同比下降1.17%;2019年生猪年末存栏量31 041万头,较2018年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7.50%,生猪出栏量54 419万头,降幅达21.57%。

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产能逐步恢复,2020年年末生猪存栏比2019年年末增长30.96%,但未达到疫前水平,出栏量同比下降3.15%,但我国生猪出栏量从2020年8月份后明显增长;2021年以来,生猪产能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生猪存栏量为43 764万头,同比增长18.2%;生猪出栏量达到49 193万头,同比增长35.9%,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正常年份的水平。

1.1.2 生猪产能变动分析

非洲猪瘟疫情给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2019年,年末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大幅下降。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初,由于人们对病毒的认知偏颇,极大地抑制了人民对猪肉及其副产品的消费意愿,导致猪肉消费低迷;非洲猪瘟病毒的强传染性和高致死性,一经确诊将对疫区生猪大量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由此造成生猪产能大幅下降,给养猪场(户)带来经济损失严重;疫情的存在给生猪养殖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防疫能力、风险承担能力、资金成本、技术实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的养殖企业及散户逐步退出市场,进一步减少了生猪产能。

基于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造成的断崖式打击,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多部门协同配合,多措并举,非洲猪瘟疫情得到了有效防控,形势趋缓,多地生猪养殖业得到恢复,使得2020年、2021生猪存栏量同比大幅度增长。

1.2 非洲猪瘟加剧猪周期的波动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周而复始,形成了“猪周期”。进入21世纪,我国经历了多次猪周期,其中2018年5月至今的这轮猪周期涨跌速度之快、波动之剧烈、影响因素之复杂,堪称“超级猪周期”。本轮猪周期受饲料成本上涨、产业政策瓶颈、新冠疫情以及非洲猪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绝对价位和波动幅度都远超之前数次。特别是非洲猪瘟在我国的快速传播,造成生猪大量死亡,数量锐减,养殖场户复养意愿不足,短期内难以补栏。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非洲猪瘟的防控风险,实施“清栏”政策,进一步制约了养殖场户复养的积极性。非洲猪瘟的蔓延加快、加剧了“猪周期”的发生,是我国生猪生产的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3 非洲猪瘟加快散户退场,产业格局向规模化发展

生猪养殖在我国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农业传统养殖部分,一直以来中小散户是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主体,为市场供给做出巨大贡献。截止2018年底,我国生猪散户养殖比重为50.9%,所占比例大于规模化养殖。散户养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一哄而上”的生产方式会加剧生猪养殖市场的波动。散户的基础设施较差、养殖方式落后、养殖者文化程度偏低、防疫意识薄弱,养殖户可能以餐桌的剩菜剩饭或者泔水喂养,存在很大的疫病传播风险且很难保证猪肉的质量。散户养殖抗风险能力差,疫情防控工作难以展开,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在各个养殖场户传播扩散开来。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的暴发,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额的防控成本和检测成本限制了散户的发展,导致大部分散户退出养猪市场,减少了农村的饲养规模,而规模化养猪场把握机会大力扩张、布局生猪市场,重组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结构。

1.4 非洲猪瘟对我国猪饲料行业的影响

饲料产业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改变了过去依靠食物残渣、杂草菜叶的传统喂养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养殖效率。饲料生产的过程包括采购原料、加工生产、销售运输的多个环节,均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传播的风险,因此饲料生产行业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洲猪瘟疫情的暴发对我国猪饲料行业造成了一定损失的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革新与发展,猪饲料行业改变了过去大量添加肉骨粉及动物源蛋白质的生产方式,减少因添加生猪产品而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风险。在严峻的防疫环境和饲料原料被限制的情况下,猪饲料行业加快研发,开启创新变革之路,促进了猪饲料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2 非洲猪瘟防控和稳定生产的措施

2.1 健全生猪调运系统

我国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之前,北方地区的生猪存栏量明显低于南方,普遍存在“南猪北运”的现象。疫情暴发后为了减少疫情暴发的风险,国家发布了活猪跨省禁运政策,该政策效果明显,有效地降低了因生猪及其产品异地运输引发疫情的比例,使其从35%下降到了15%。生猪产业应适应限制调运政策,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模式,我国猪肉供应链正在从“调猪”向“调肉”转变,逐步减少活猪的长距离运输,加强大区域内产销衔接,这为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带来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冷鲜肉,加强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猪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健全生猪调运系统要加快升级屠宰行业,控制劣质肉产品流入市场,这有利于食品安全和监管,从而推动生猪产业链升级。

2.2 疫情警钟长鸣,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目前非洲猪瘟无有效的药物来治疗,也未研发出疫苗来预防,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压力巨大,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来保障生猪养殖场健康平稳发展至关重要。落实动物防疫有关要求与措施,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三方面做好疫病防控工作。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蜱虫、蚊、虫、鼠、蚁等动物进行传播,猪场应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屏障,如:用围墙把猪场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老鼠进出;用钢丝纱网覆盖猪舍防止蚊虫进入;猪舍的门窗在确保通风的同时,防止飞禽进入。另外,猪场需要严格执行清洗和消毒工作,进入猪场的人员、车辆、物器等皆进行严格的消杀程序,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场。猪场内应该合理规划分区,一般分为场外隔离区、场内办公生活区和生产区,进出各个区域应严格遵守消杀政策。科学监管、科学消杀、科学免疫、科学喂养等措施的实施将会逐渐实现非洲猪瘟病毒的净化。对于已经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养殖场,应该采取严格的清洗消毒,并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同时完善管理措施。经过4~6个月时间的空栏,并进行综合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再次投入使用。

2.3 培育技术人才,组建专业生产管理团队

培育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安全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规模化养殖场均封闭管理,生活条件差,导致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要改变现状应加大对该行业的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鼓励引导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生猪养殖业;同时加强生猪养殖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以此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企业应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增强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水平;同时,加强对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培训,场内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生猪健康监测同时配备病毒病原检测设施。

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只依靠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专业的、高效的、具备耐心和责任心的、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同样至关重要。场内领导应具备领导组织能力,成立健全的兽医体系来面对疫情。适当的奖惩机制有助于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创造力,有利于整个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2.4 政府宏观调控,健全生猪产业的协调机制

生猪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非洲猪瘟疫情的暴发反应了我国生猪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揭示了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难以满足对非洲猪瘟的防控要求。国家应强化生猪生产的国家战略地位,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协调各部门,针对当前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布局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改变以往区域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打好现阶段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加强抵御市场震荡的力量。资本逐利而来,集中涌入一定程度上造成生猪养殖乱象,各地政府部门应控制资本的盲目涌入,防止资本的短期行为影响生猪市场的稳定性。从资金、专业程度、社会诚信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投入资本的审查力度,对立项的生猪养殖场跟踪督查,避免“烂尾”现象的发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5 加快生猪养殖现代化进程

生猪养殖现代化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猪的规模化养殖能够集中最大的技术优势,降低养殖成本,同时具有较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201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政策,提出要持续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到2022年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预计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但是散户养殖依旧是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基础,不容忽视,因此我国应致力于发展多层次的养殖模式,培育多层次的养殖场户。对散养农户要加强指导帮扶,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清退,鼓励有意愿的散户稳步扩大养殖规模,支持中小养猪场改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通过创新培训形式,帮助散户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与中小养殖者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切实打好生猪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猜你喜欢
猪瘟生猪非洲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日本猪瘟疫情未见缓和,将首次对野猪使用疫苗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多国发生猪瘟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