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玲
(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对应章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背景与学情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95页。。言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11页。一方面,建设美丽中国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生存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回答。另一方面,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文明的进步为其根本特征,实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心之美的有机统一。由此,集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为一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教学内容现实关照感很强,学生在进入正式学习前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学习兴趣浓厚,角色代入感较强。但是,大部分学生局限地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对于我国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和严峻性认识不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渊源、学理基础、实践路径缺乏体系化和透彻性的理解。尤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最新精神了解不够到位,从而很难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飞跃,这是教学中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多维度理解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2.使学生系统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
3.使学生掌握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成效与实践路径;
4.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绿色生活观,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成逻辑;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3.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4.我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贡献。
教学内容与安排:
课程导入——谈谈你眼中的美丽中国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提起美丽中国,同学们头脑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祖国风光无限好的画面,什么样的中国才堪称美丽中国?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好图景,确立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0页。生态优美与经济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必备要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被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这是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外国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分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上,东西方社会都曾经上演过居民为了获得耕地和生存资源而肆意开采破坏自然环境,遭受到自然的惩罚、报复,最终文明不复存在的惨剧。例如,古巴比伦文明、古楼兰文明、古印度河文明等,这是留给人类最深刻的教训。随后出现的工业文明和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20世纪至今出现的全球性环境污染事件,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环境灾难,伴随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而来的是大量的病痛、死亡和生物的消亡。故而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就能兴盛。反之,人类将遭受到自然的惩罚、报复,文明就要衰落。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放眼当今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一下子集中显现: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物种消失、冰川消失等问题层出不穷,长达数十年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下,生态环境中的历史欠账积重难返,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如不立即行动起来,全社会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与人民群众都走上了“富起来”的道路,足以让国人骄傲自豪。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这不仅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也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22年,新华社对十年间“两会”热点词汇做了专门大数据调研,研究发现,“两会”热搜话题中社会保障、乡村振兴、教育、环保问题持续获得关注,环保问题排到前四位意味着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在提升。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问题倒逼改革,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上,社会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人们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等观念归根结底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11页。很大程度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梳理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人类先后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历史形态。20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带来的系列严重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自我反思,不论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写作的《沙乡年鉴》,还是雷切尔·卡逊所著的《寂静的春天》,抑或是罗马俱乐部基于理性分析形成的《增长的极限》……一系列紧锣密鼓针对生态异化的“吹哨”行为下,生态文明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构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相较于原始文明的混沌初开,农业文明解决的是生存挑战,工业文明追求的是财富的增长,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核心价值取向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真正可超越制度、种族、信仰、政治意识形态藩篱,凝聚共识、行稳致远的文明形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究竟是何原因?大部分西方国家学者局限于从现代性、科学技术出发分析问题,而不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出发来破解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深刻的、系统的生态世界观,是指引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旗帜。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制度层面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促使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了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歌猛进的姿态下显露无遗;从社会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紧张、异化、狭隘化导致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日渐扭曲,即人与自然演变成了赤裸裸的掠夺、占有的关系;从个人层面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物欲的极度膨胀、人的占有欲愈益放大,进一步加深了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无节制地开发、生产、消费,人们一步步陷入消费主义的怪圈,沦为商品的“奴隶”。因而,对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下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性克服,需要通过一种基本制度架构意义上的替换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在生态意义上,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种把经济理性、社会公正和自然价值内在统一起来的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推进,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此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教学视频:《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十九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片段)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和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7)不能妄图去统治征服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同时习近平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这一理念的确立,是新时代党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得出的重要结论,昭示出党力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要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客观规律。
小组辩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协调平衡(正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互相矛盾的(反方)
通过开展随堂辩论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正反方分别阐述观点、分析因由、整合素材,在热烈的课堂讨论和观点交锋下,任课教师的后续出场可起到恰如其分的思想引导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哲学辩证思维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创造性主张,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8)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25、139页。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揭示了自然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赋予生产力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晰地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2021年,我国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 551美元,遵照生态需求递增趋势,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将成为争相追逐的稀缺物品。从“要生计”变为“要生态”,“求温饱”变为“求环保”,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理念是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鲜明体现,实现了发展观与民生观的高度统一。
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界各要素之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一体性关系,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倾注诸多心力而收效甚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自上而下贯彻到底。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9)③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3、375-37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中,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以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同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动形成整体化治理新格局。在“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认识的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其实质就是打破“一亩三分地各种各的”思维定式,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与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96页。。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监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是习近平持续思考、探索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内容。“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彻底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当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积极发挥大国表率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合作,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做出突出贡献。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充满世界眼光,富有人类胸怀,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宏阔的国际视野和大国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作风等方面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从大的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美丽中国须以一定的空间秩序为基础,在个体、区域、国家层面建立利益、责任和组织行为的一体化机制。因为没有空间效率,绿色生产效率难以保障,没有空间正义,生态正义无法实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优化空间布局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构建空间格局的总体要求,旨在通过空间重塑而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规划。要求按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统筹好整体与局部的空间结构,正确处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空间、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国家公园的设立,切实保障了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了生态服务功能。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而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助推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新时代。2015年,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筑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四梁八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和保护市场体系、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2015年1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 针对生态治理的不同领域和不同目标制定修订了100多项法律法规, 中央也不断开展环保督察,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等管理工作加快推进。遵循“源头严防——过程严管——结果严惩”的原则,基本构成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十分突出的“生态红利”与生态建设成效。
教学案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北京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绿色之路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报告》(2018年专题研究报告)研究表明,经济密度与环境负荷之间总体上呈现出发展密度越大环境负荷增加的趋势,例如,广东、江苏、上海、天津等省市仍在延续传统发展模式,故而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变差。但是北京却出现了环境负荷的逆转,即随着经济密度进一步增加,环境负荷下降。这与北京近些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有关:近十年,北京第三产业比例增加了近7%,这表明,产业结构转型越成功,环境质量越好。
产业体系是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集中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集中体现。展望未来,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将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习近平强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只有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7页。绿色生产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主要载体,直接决定美丽中国的成色。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探索实践,尤其是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的发展转型,引领当今世界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绿色消费,不断加快环保、新能源等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致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体系。重点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超级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只有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贡献,美丽中国才能早日实现、持久延续。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宣传,向公众普及绿色生活理念,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认同度显著提高,公众的生态知识与法律水平、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如培育绿色商场、绿色饭店,开展家电家具以旧换新,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形式,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个人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共赢。2022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在促进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方面做出详细部署,必然推动我国绿色消费迈上新台阶,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新风尚。
教学互动:今天,你参与垃圾分类了吗?
2019年起,全国地级以及以上的城市全面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21年,国内数十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设置该教学环节目的是考查学生日常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立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进行积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系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当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面临的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这是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的宝贵思想财富,必将指引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本课程尝试将BOPPPS六环节教学法(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引入专题教学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专题课程教学实际,授课教师需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一,在专题教学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很难完全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六环节的顺序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需灵活调整、合理应用。
第二,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课堂“抬头率”与“点头率”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这些互动方式会占用一定教学时间,需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并规范学生使用线上APP。
第三,进一步寻求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突破、教学资源的丰富。为了把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内容讲得更清楚、更透彻,在遵循教学规范和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生态文明研究的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以提升教学内容的高度和深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当的板书内容,发挥板书在教学中的向导作用。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上传纪录片、微视频、影视作品,让学生在声、光、影相融合的授课中更形象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
作业和思考题:
作业:遵循“认知—认同—践行”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围绕专题教学要点,组成课程实践小组,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拍摄制作微视频等方式展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成效。
思考题:
1.生态文明建设议题下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价值取向的异同?
2.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超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青年使命如何进一步彰显?
参考文献和资料: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2、3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2017年、2020年。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3.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
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
6. 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摄制的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