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蒙
洛阳地区民间舞蹈九莲灯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洛阳地区九莲灯主要流传在新安县刘岭村,洛阳新安县九莲灯表演以舞蹈、器乐为主,伴奏乐器有:二胡、笙、鼓、锣、镲等。舞蹈演员表演时手拿牡丹花灯道具,执牡丹灯的表演者为八个人,每人手中四个花灯,共三十四朵花灯。道具花灯是由一个木条底板对花灯进行固定,木条两端各有一个花灯,演员表演时手执木条底板中部,双手各执一个。新安县九莲灯在道具使用上比较丰富一些,除了手执花灯的表演者之外,还有一个表演者手执孔雀灯,另有八个表演者骑着道具马(类似民俗表演耍毛驴的道具)进行表演。表演时舞蹈动作难度不高,舞蹈侧重点在于队形变换。洛阳新安县九莲灯最具有特色的是“以舞呈字”,何为“以舞呈字?以舞呈字是指九莲灯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时,通过队形变换,来组成汉字的表演形式。尤其配合花灯道具,在夜晚表演时,所组成的汉字清晰可见。组成的文字有“观众好、实现中国梦、天下太平”等。
关于河南洛阳九莲灯的起源问题,在吕婉婉《河南民间舞蹈“九莲灯”的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探析》一文中讲到“河南洛阳九莲灯其一源于盛唐。唐代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洛阳九莲灯作为字舞,其表现形式与唐朝字舞《圣寿乐》(武皇时期所作,迁都阳)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二源于清代(民间传说)。民间老艺人传说河南洛阳九莲灯传入刘岭村为清代,当时王姓人家在宫中任职,主管宫中文艺,后告老还乡,将这门艺术传入家乡,规定在本村传承,不许外村、外姓人传承学习。①
在洛阳市志中记载的有:“洛阳的九莲灯以新安县铁门镇刘岭村最为有名。据说九莲灯在唐朝宫中已经出现,清乾隆年间,在宫中任职的王某告老还乡,把九莲灯传回家乡刘岭村。②
在《河南民间舞蹈“九莲灯”的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探析》这篇文章中,以及洛阳市志中,都有提出洛阳地区九莲灯的传入时间是清代,并且都是从宫廷传入。另外《河南民间舞蹈“九莲灯”的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探析》中所说的源于盛唐,与唐朝字舞《圣寿乐》有许多相同之处,这给笔者提供了探源溯流的思路。因此笔者接下来对宫廷字舞进行了史料搜集,结合上述九莲灯的艺术特征以及起源问题的探讨,分析九莲灯与宫廷字舞二者之间的关系。
字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宫廷乐舞。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说,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字舞者,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我们通过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所描述的字舞可以看出,字舞通过舞蹈演员组成汉字,与九莲灯中最具特色的“以舞呈字”特点相同。接下来笔者通过更多的史料查找来对宫廷字舞进行梳理,并对其与九莲灯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乐圣乐》,凡八部。……《圣寿乐》,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字。③
此乃《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中,对字舞《圣寿乐》的有关记载。在上述史料记载中可看出,唐高宗时期(公元649—683年)出现了字舞,是立部伎中的第七部乐舞。其舞蹈演员有一百四十人,相比如今洛阳新安、南阳镇平九莲灯的表演人数,圣寿乐的规模更加宏大。“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这十六个字体现了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和祝福赞扬。此种以舞呈字的形式,在具有美感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非常符合古代宫廷礼乐的需求。
孙逖④(公元(696—761年)《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云“洛阳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⑤《全唐诗卷一百一十八》
笔者于丰家骅先生的《漫话字舞》中了解到这首诗,诗人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洛阳城里欢庆元宵的盛大场面。“舞成苍颉字”中,用仓颉来概括舞蹈中所呈现的字,以达到五言律诗的整齐度。
贞元中,南诏异牟寻遗使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言欲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皋乃作《南诏奉圣乐》,用黄钟之均,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执羽而舞“南诏奉圣乐”字……⑥《新唐书·志第十二·礼乐十二》
贞元中,王雍羌闻南诏归唐,有内附心,异牟寻遣使杨加明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人。于是皋作《南诏奉圣乐》,用正律黄钟之均。宫、徵一变,象西南顺也;角、羽终变,象戎夷革心也。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舞“南诏奉圣乐”字。舞人十六,执羽翟,以四为列。舞“南”字,歌《圣主无为化》;舞“诏”字,歌《南诏朝天乐》;舞“奉”字,歌《海宇修文化》;舞“圣”字,歌《雨露覃无外》;舞“乐”字,歌《辟土丁零塞》。皆一章三叠而成。⑦《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南蛮下》
上述为《新唐书》中记载的依附于唐朝的周边小国——南诏国(在今云南大理一带),为了得到唐朝的庇佑,想要归顺于唐,南诏王异牟寻作《南诏奉圣乐》,通过剑南节度使奉皋献给唐德宗(公元785—805年)。《南诏奉圣乐》中演员有64人,相比《圣寿乐》的演出人数规模较小一些。此乐舞以舞呈字,在舞蹈中展示了“南诏奉圣乐”五个字,直接向唐朝统治阶级表达了其归顺依附之心。此字舞中吸收了南诏国的乐舞形式,演员皆穿南诏服饰。此乐舞表达了南诏国示好以求民族团结的愿望,是继《圣寿乐》之后字舞的进一步发展。
宋元的乐舞绝大部分继承唐制,对舞蹈艺术很少发展。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瓦子和勾栏,为了适应勾栏的演出,投合市民的艺术趣味,音乐、舞蹈都逐渐小型化和通俗化,字舞也是如此。宋顾问荐《负暄杂录》云:“字舞者,以身亚(偃卧于)地,布成字也。今庆寿锡宴排场,作‘天下太平字者’是也”。宋周密《齐东野语》“字舞”条云:“州郡遇圣节锡宴,率命猥妓数十群舞于庭,作‘天下太平’字。⑧
上述文字引自丰家骅先生的《漫画字舞》,冯先生所列出的《负暄杂录》、《齐东野语》两篇文献资料,对笔者在文献资料查找方面帮助很大。冯先生分析道,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可得出,宋代字舞演出地点已由都城的宫廷走向州郡的庭院,演员由教坊乐人改用民间“猥妓”,人数也从百人缩减到数十人。这说明字舞的表演不再只存于宫廷之中,民间也开始有字舞的表演,除了统治阶级和贵族能够欣赏之外,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看到字舞的表演。其受众在逐渐的扩大,不同阶级都能进行观赏。
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中记载:引舞持峻者,左一人云:天下太平字舞献第一字。右一人云:舞者就位。舞者就位势,天字下字太字平字每字放此。立定播靴三通,钟鼓乐作吹鼓孤桐:舞四转,三十二势。一匕转转初势,上转转半势,上转转周势,上转转过势一上转转留势,上转伏靓势,上转仰瞻势,上转回顾势。下转(八势);外转(八势);内转(八势):共三十二拍。(直接接后番动作)⑨
这段关于朱载堉《乐律全书》中《灵星小舞谱》的记载,与前面所举的史料有所不同,这段史料记载了朱载堉所撰写的乐舞理论,这并不是在描写字舞表演时的场面,而是在教授如何表演字舞。根据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其详细记述了舞者如何变化队形,如何转变组成舞蹈中的汉字。不仅有舞蹈动作的记录,还附有乐谱。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保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烟火”条记载清代宫廷于元宵之夜,在北京西厂舞灯组字的奇观说:“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烟火最盛。……旧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千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行列位置),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太,字,再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岁’字,又以次合成‘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⑩
清代赵翼《檐曝杂记》中记载的宫廷字舞,是目前笔者搜集到的有关字舞资料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乐舞,足有三千人。这三千舞者配合默契、训练有素的以舞呈字,不难想象其耗费了多少精力和心血,才有了这壮观景象。另外清代的字舞已开始与灯舞相结合,演员执彩灯舞字,这与九莲灯中演员执莲花、牡丹灯舞字的特点正好相同。
笔者所搜集到的有关字舞的史料,从唐朝《圣寿乐》开始,到最后清代赵翼的《檐曝杂记》。后来清朝灭亡,这种宫廷乐舞也就不会再有专门的史料记载,并且逐渐消失或流传到民间。
通过上述内容笔者发现,洛阳地区民间舞蹈九莲灯与宫廷字舞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都是“以舞呈字”,在舞蹈过程中,由舞蹈演员变化队形来组成汉字。这是二者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九莲灯与宫廷字舞中有更细致的相同之处,二者舞蹈中所展现的汉字,都出现过“天下太平”这四个字。笔者在网络上看到洛阳地区九莲灯的纪录片、相关照片上,以及有关论文中,都出现了“天下太平”这四个字。唐代宫廷字舞《圣寿乐》中所呈现的汉字是“天下太平”,另外还有宋顾问荐《负暄杂录》、宋周密《齐东野语》、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清赵翼《檐曝杂记》等史料中也是“天下太平”。现今洛阳民间舞蹈九莲灯中,也会出现其他的汉字,比如“观众好”,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中国梦”,紧跟时代发展,响应号召。但是“天下太平”这四个字,好像又进一步加强了九莲灯与古代宫廷字舞之间的联系。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九莲灯是与道具花灯结合表演的。从史料来看,宫廷字舞在唐、宋、元、明时期都没有出现与道具花灯相结合的情况,直到清代才出现,用道具彩灯进行表演舞字的现象,这与九莲灯中配合道具花灯舞字的特点正好相同。再结合九莲灯从清代传入洛阳地区的起源说法,似乎又加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洛阳新安县九莲灯与古代宫廷字舞之间存在许多相同之处,洛阳市新安县九莲灯的特点、起源时间与笔者搜集整理的清代宫廷字舞史料之间似乎有着一定的联系。笔者认为,九莲灯作为现今活态的传统艺术形式,虽不能直接判断其肇始于什么时期,但也能看出九莲灯与古代宫廷字舞的相似之处。或者说,九莲灯可能受到了宫廷字舞的影响,在后来的逐渐发展中,吸收了民间的艺术形式特点。虽无法在其中探知古代宫廷字舞的全貌,但好似能够看到其中零星的碎片记忆。■
注释:
① 吕婉婉.河南洛阳民间舞蹈“九莲灯”的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14.
② 洛阳地情数据库,洛阳市志17.
③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④ 孙逖(696~761年),字子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人。唐朝时期大臣,宋州司马孙嘉之之子。
⑤ 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⑦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⑧ 丰家骅.漫话字舞[J].文史知识,1994,(12):59.
⑨ 朱载堉《乐律全书》明代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214册
⑩ 丰家骅.漫话字舞[J].文史知识,1994,(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