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钱慧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为导向,注重儿童的多感官参与。我园地处扬中,四面环江,浓郁的江岛文化滋润着幼儿园和每个儿童。在幼儿园“生活小镇”环境创设过程中,我园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将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作为环境创设的依据,使儿童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获取知识、经验、技能,成为一个乐分享、会体验、能创造的“小镇公民”。
我园尝试根据本地独特的地域环境、文化和生活,将地方特色与幼儿园“生活小镇”有机融合,打造富有地方感的,能还原儿童生活场景的“小镇”游戏场域,以社会职业角色的多元体验,让所有儿童、教师、家长浸润其中。在“生活小镇”环境创设中,我园坚持因地制宜,将“生活小镇”环境与儿童的整体环境自然整合。例如,我园利用保健室打造“豚宝宠物医院”,利用行政办公区打造“豚宝幼儿园”,利用音乐厅打造4S 店,利用天井种植园打造“豚宝植物研究基地”等。同时,我园结合园内的布局,将地域特色融合其中,如创设民俗体验馆、“豚宝服饰工坊”“豚宝布艺坊”等。我园还根据幼儿园环形建筑特点,打造室内外联通的交通网,创设“交通局”“豚宝体照相馆”“光影体验馆”“豚宝步行街”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每堵墙都能说话。”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因此,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环境能“说话”,还应当让环境与儿童“对话”。例如,“小镇果园”中的果树上,最初都挂着儿童绘制的“果树身份证”。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儿童对“果树身份证”有了新的想法:“这个树和身份证上长的不一样。”“身份证上只有石榴树结果子的样子,石榴树开花时是怎样的?”“这是什么树?身份证上一点也看不出来。”……为此,教师组织调查问卷,了解儿童对“身份证”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儿童认领了一株植物,给植物制作“身份证”。认领人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相关信息,“身份证”上的信息越来越详尽。
儿童是现实的生命体、是课程的主体,我园“生活小镇”课程下的环境打造注重为儿童还原真实的生活环境,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归儿童本真”。为此,教师不断思考:“生活小镇”的环境能给儿童提供怎样的体验?“生活小镇”环境创设的出发点在哪里?如何从真正意义上鼓励儿童向生活学习?在“生活小镇”中,每层楼的走廊里都设有步行街并挂上门牌。教师鼓励儿童给“小镇”的每条走廊、每个楼梯起名,并在每层楼梯口放置儿童制作的“小镇地图”,帮助所有“小镇居民”都能辩图识路。在楼梯墙面创设中,教师以儿童四季为轨迹,鼓励儿童通过画笔,记录自己在“生活小镇”中每个季节的所见所闻。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季节的理解不尽相同,他们通过图像的色彩对比,感受不同季节的美,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玩转四季”。
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曾指出:“如果说‘儿童性’强调环境对儿童心理特点的回应,那么‘儿童感’则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主观感受。”“儿童感”是指幼儿园环境要支持儿童获得存在感、掌控感。一所幼儿园、一个班级的环境能否彰显“儿童感”,支持儿童获得存在感和掌控感,儿童才是审议的主角。儿童每天在“生活小镇”游戏中的思考和发现,都会呈现在每个场馆的“探索墙”上。在“生活小镇”,儿童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随着游戏进程自由变换材料位置,选择材料,变换墙面展示内容。幼儿园也可以根据儿童的意愿,定期将他们的游戏记录、探索过程展示出来。
地域文化资源蕴含教育价值,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园所在地的文化形态多样,如糏塑、芦柳竹等。为此,我园提出了环境创设的新思路:将本土文化融入“生活小镇”环境,突显“生活小镇”课程背景,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在“乐游小岛”活动月,教师和儿童一起参观陈履生博物馆,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多感官领略竹器的魅力。教师将竹拆分成竹叶、竹节、竹圈、竹篾、竹节、竹根、竹笋、笋壳等材料,供儿童创作、游戏。教师还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创设竹博物馆,利用楼梯墙面、美术室、长廊等空间,展示儿童的糏塑、柳编、芦苇创意画等。“生活小镇”成为传播地方文化和表达儿童审美体验的风景线。
我园“以物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将尊重“小镇公民”权利、满足“小镇公民”需求、促进“小镇公民”发展的新理念融入其中。“生活小镇”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制定规则,共同打造具有生活性、经验性和适宜性的园所环境。通过多次调查问卷、联动教研、场馆优化等方式,我园先后制定了“小镇游戏方案”“小镇管理制度”“小镇小公民手册”“小镇大公民快乐体验制度”等制度。
“生活小镇”以每日班级场馆活动、每周全园“小镇畅游”的活动形式,开展生活游戏体验。“生活小镇”以“豚宝银行”为线,串联各个场馆游戏,“小公民”可以在“交通局”开公交车、做交警、当驾校教练,在“邻家小厨”做厨师、当服务员,在“豚宝宠物医院”当医生、做护士等赚取工资;“小公民”可以带上自己在各场馆制作的作品(花卉标本、香皂、扎染布等),到“豚宝步行街”售卖,从而获取报酬;“小公民”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举办演唱会等。同时,“大公民”在体验中,能看到儿童在“生活小镇”中快乐生活的样子,如认真工作的“馆长”、不徇私情的“交警”……一切都来得如此自然且真实。我园还创设了“大公民积分手册”“优秀大公民评选”“小镇博客”“小镇视频号”,不断提升家园合作的教育价值。
今后,我园将进一步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不断打造“生活小镇”特色,让儿童在“生活小镇”中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