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洁
美术教学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培养其各种能力为目的,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地发展。而绘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大胆表现自己的创意,使幼儿处于主动活动中,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绘画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但是,想象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从能够感知的事物的中抽取相关内容,经过夸张的特殊思维方式才能形成。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多看、多摸、多听、多嗅、多练,利用多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的感受,指导他们用笔画下来,加深印象。例如,在“蔬菜”美术活动中,我先带幼儿到菜地观察,然后让幼儿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布置“蔬菜世界”环境,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自由探索。除了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鼻子闻,我还鼓励幼儿“解剖”蔬菜,如剥开豆荚、切断莲藕等。同时,我鼓励幼儿边观察边与同伴讨论,使他们充分感知蔬菜的特征。“黄瓜摸上去会刺刺的。”“空心菜的梗中间有个洞。”“切开的莲藕有许多洞。”“芋头爱穿一件衣服。”“四季豆长得像泥鳅。”“青椒里有很籽。”……这些来自幼儿的体验生动、真实。幼儿在美术创作时能够触发自己的经验,创造出形态各异、姿态万千、饱满丰富的各类蔬菜形象。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地发展。因此,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诱发幼儿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发现、思考、想象、创造丰富的美术形象。
一是创设环境情境。在绘画活动“鱼”中,我事先在墙上贴上各种鱼类图片,在自然(科学)角养了各种鱼,将玩具角布置成“鱼的世界”,让幼儿随时欣赏。活动中,我与幼儿一起欣赏《小鱼游来游去》音乐,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对乐曲的理解。幼儿情绪高涨,激起无限的想象,每个幼儿都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鲨鱼的一家、小鱼旅行记、海底音乐会……这些作品表现出各自的独创性。另外,我还在美术角布置小画栏,鼓励引导幼儿将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展示在这块园地上。幼儿不仅可以随时观察美、欣赏美,还能及时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二是创设故事情境。故事对幼儿充满魅力,引人入胜的情节能够打开幼儿的想象之窗,引发幼儿对认识对象的注意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绘画活动“深海里的花花鱼”中,我通过讲述故事,将幼儿带入故事情境中。有的幼儿说:“我的这条鱼身上有许多的星星,晚上出门也不用点灯,这样能很快找到小美人鱼了。”有的幼儿说:“我画的这条鱼身上有一根管子,这根管子就像雷达,能辨别小美人鱼的位置,便于更快地找到小美人鱼。”这样的绘画活动是幼儿独立创造形象的过程,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一件事物,联想另一件事物,不断丰富作品内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使幼儿新颖的构思和创造得到萌生和发展。例如,在绘画活动“字母变变变”中,我引导幼儿观察字母的形状,联想生活当中的事物。一名幼儿将字母S 想象成大蟒蛇,还给大蟒蛇戴上帽子。但是,一条大蟒蛇的画面显得很空。我说:“大蟒蛇是不是太孤单了?”
接着,我启发道:“大蟒蛇会在什么地方?还会有谁来看它?在字母宝宝里找一找!”这名幼儿看了看字母,马上想到Y像大树,动手画了起来。我追问:“还有谁过来跟它一起做游戏?”随即,他又想到了老鹰、小鸟、小蟒蛇等,添加了背景,使画面内容丰富、生动了许多。于是,这幅妙趣横生的《大蟒蛇请客》诞生了使画面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了许多。
思维的启动,无不被问题诱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幼儿有了疑问,就会发现、探讨、创造。这样可激活幼儿学习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促使幼儿不断思索,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幼儿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在绘画活动“蚂蚁”中,我提出:“蚂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蚂蚁的家在哪儿?”“蚂蚁在干什么?”“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蚂蚁的头上有什么?”等问题。幼儿在问题情境中,会自然带着问题去想象并参与活动。在绘画活动“想象中的蘑菇”中,我同样提出一连串问题,促进幼儿发展创造性思维,如森林中生活着怎样的蘑菇(外观),蘑菇城里的人在干什么(功能),蘑菇城里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夸张、假设),等等。
讲评是沟通教师和幼儿之间交流的桥梁,能起概括、分析、提高的作用,是美术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应当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借幼儿的一颗童心去看作品,而不是用“像不像”或者“对不对”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幼儿相互审视、交流、发表见解,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你觉得自己的画好在哪里?”……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别人的长处及自己的不足,能从中悟出道理,在以后的绘画中加以改进。此外,教师应听取幼儿对作品的设想,给予每个幼儿展示作品的权利,注意发现幼儿作品的独创性。例如,在绘画活动“船”中,我要求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设计船只和添加有关事物。虽然画面各有不同,但画的小船基本上是在乘风破浪的。不过,我发现一名幼儿画的船是船头朝下,快要沉进水里。这名幼儿告诉我:“我的渔船太小了,装了好多的鱼,都快要沉到海里去了。”我并没有指责他,而是肯定了他的创造性行为。在此基础上,我引导他“造一条大船”。因此,当幼儿把想法在画纸上表达出来时,教师应抱以赞同的态度,引导和鼓励他们,诱发其无穷的创造能力。
幼儿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活动,打开幼儿的想象之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