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宇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一论断立足世界现代化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大势,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揭示了世界各国文明共存、休戚与共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篇章,从“特殊性与普遍性”“守正与创新”“理论性与实践性”“整体性与协调性”“和平性与开放性”“党性与人民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八对重要关系准确把握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加强对其的科学认识和深刻理解,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既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立足国内国际现实需求,在发展中不仅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身的特殊性,还有着引领人类总体文明观的普遍性。就普遍性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首要前提,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就特殊性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诞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崭新创造,它确立了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同于暴露弊端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又有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并不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而创新,而是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诞生,与西方传统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较,更能彰显中国文明形态的创新价值与世界意义。
在把握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中,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拥有深厚的中华文明根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特别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重新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还吸收了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在人类总体文明观中彰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贯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索出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开启了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贡献破解世界难题的新智慧,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文明路径提供了新方案,并将有力推进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为人类未来发展开辟一条互尊互鉴、包容共生、普惠共赢的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能搞丢了,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搞小了,我们确定的正确发展道路不能走歪了。”[2]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引领的自我革命伟大斗争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为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守正”就是始终坚持马克主义理论指导,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坚持以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为导向。创新是百年大党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赋予理论以时代性、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新的选择。
在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中,“人类文明新形态” 的发展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要坚持人类文明的正确方向;既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3]10作为引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不仅要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唯物史观奠基,还要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社会主义建构,在社会变革中体现原创性贡献,在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灌注创新活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转化中形成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坚持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度阐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坚持“实践论”的基础上,抓住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基本点,进而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范式,彰显其世界历史意义。
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根源。实践构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智慧。“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动体现,它既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包含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种种弊病,又摆脱了资本主义的异化与弊端,不仅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与普世价值”的话语垄断,还破解了发展中国家遇到的现代化难题,为开创世界文明新方向提供了中国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寻人类共同价值观、人类命运观、总体文明观,是延续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形态,丰富了人类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在把握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社会实践作为科学理论形成的“源头活水”,强调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242。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理论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要在实践中对理论不断进行创新和升华,能够在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的同时,给世界现代化未来向何处去给予方向指引;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特别是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要立足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与总结经验,从而逐渐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4]35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全局中形成的,也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完善的。实现共同富裕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仅是中国人民心中共同的期许,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显著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价值追求。[5]
从根本上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单维度的,而是涉及人、社会和自然全面文明的生动体现。从人的发展维度看,它着眼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更要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愿景;从社会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涉及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虽然现代文明在历史上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早开启的,但建立现代文明却不一定都要按照资本主义方式来完成,并且现代文明也并非只是停留在资本主义阶段。正如中国共产党从历经磨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直接加速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仅完美回答了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追问,还在一定意义上对其进行超越,在发扬自身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从自然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涉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总体文明观,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意味着人在自然界的解放不是征服自然、奴役自然,而是要破除人一直以来把自然界当作索取对象的思维,要把自然当作自己有机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界中寻求人性的解放,这样一来,自然也随即获得解放,自然的潜能也能得到充分显现,最终实现人在自然界中的解放、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解放和人与自我的解放。换言之,人能够完全遵循自然规律生存发展,自然界也完全符合人的意志,其存在意义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得以显现,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把握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关系中,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体现在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世界文化格局和生态文明秩序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文明形态,又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文明形态,还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更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文明形态。
中国共产党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寻者、创造者,其创造的文明成果越来越显示出人类意义和世界意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的背景下,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显著上升,西方在“欧洲中心主义”基础上推行的“普世价值”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意识形态产物,在本质上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资本逻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福祉出发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不仅是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还揭示了人类必然走向相互依存、文明互鉴的不可逆转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6]“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是定于一尊的文明标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模式,而是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下对“和平发展”的构建和对西方意识形态“普世价值”标准的超越,明确指向有益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底线诉求的价值追求。
在把握时代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中,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和平方式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支撑下生长起来的,既不是建立在侵略、殖民其他国家基础上的“掠夺型现代化”模式,也不是失去自主性的“依附型现代化”模式,而是高度主体自觉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模式;另一方面,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中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两个大局”,中国将深刻领悟“人类文明新形态”带来的世界文明可能性,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文明”带来更多机遇,做出更大贡献。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思想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由被动转入主动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所谓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适应无产阶级的需要,特别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要求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这是时代的呼吁,必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剖析,对无产阶级的阶级状况与使命进行全面挖掘。所谓“人民性”,是基于人民利益的角度而言的,“人民性”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后通过“两个结合”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扬弃了“对内剥削、对外扩张”的特征,充分体现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倡导中国在世界舞台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蕴含普遍价值的人类命运观、人类共同价值观、人类总体文明观。这些都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的关键视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不仅是将党性和人民性紧密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也是将世界与中国联系起来的共同选择。
在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中,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福祉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指向;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晶,“人类文明新形态”确立了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不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按照历史客观规律,结合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现实,立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理论视野,从五百年世界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史、百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七十年新中国史、四十年改革开放史的宏阔历史视域出发,这一系列历史的深刻变革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资本主义文明的尝试,到社会主义文明的探索,最终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事实,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历史性而言,文明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各类各项成果的总和,是由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的,统称人类文明。[7]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古代到现代,从野蛮蒙尘到价值共识,现代文明以资本主义为初始,在打破了西方文明“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后,进入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新阶段。就时代性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来自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它不仅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文明形态,也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文明形态,还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更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文明形态,在现代世界文明比较的视野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衬托下彰显其深刻内涵和时代高度。
在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中,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特别是它既充分占有世界文明的巨大成果,又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弊端进行超越和扬弃,特别是在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遭受剥削和压迫的事实直接使其赋予“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其世界历史意义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是深入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观、人类共同价值观、人类总体文明观,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实践。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3]9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拥有深厚的文明根基,是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还吸收了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对世界文明形态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就民族性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最好写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厚文化底蕴。就世界性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马克思主义之中,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未来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8]因而,共产主义的世界性,亦是人类文明的世界向度。
在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中,通过与世界其他模式背后蕴含的文明形态进行比较,才能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彰显出自身的特质与优势。一方面,从民族性走向世界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基础上开创的,也是在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中发展壮大的。在世界文明交融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立足实际,做好“两个结合”,赋予新文明类型民族性,同时将其民族意义赋予世界文明,通过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并垄断话语权的格局,破除通往现代化的道路的唯一性,支持和激励世界其他国家自己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争取实现从“世界与我”走向“世界有我”;另一方面,从世界性反思民族性,中国特色现代化新道路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其背后彰显的文明形态亦可相辅相成,特别是以索罗金、汤因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检视现代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力图寻找医治西方文明的良药,可以说,正视西方现代化的种种弊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固有矛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9]
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10]“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跳出“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话语陷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论和实践置于与整个世界文明进程平等的层面,打破了“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话语霸权,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1]“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不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加高质量地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最终将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人类自由发展的最高理想,带领全人类向着“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