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良种肉牛繁育模式的探讨

2022-11-22 06:50:17柳国涛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会宁县安格斯饲草

柳国涛

(甘肃省会宁县农业农村局 730799)

1 当地自然条件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隶属于白银市,东邻静宁县、西吉县、西接安定区、榆中县,南与通渭县接壤,北邻靖远县。全县共辖28个乡镇,常住人口40.03万,境内有汉、回、东乡、撒拉等7个民族分布。流域面积6439m2,境内平均海拔2025m,耕地30多万公顷[1]。

2 肉牛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肉牛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指导下,会宁县紧抓产业发展机遇,立足耕地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群众积极性高的实际,实施了一系列草畜产业政策。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8.4万头。2018年后,从国外引进黑安格斯种牛1.5万头,谋划与日本和牛 (黑色)、西门塔尔 (黑色)杂交改良选育形成甘肃黑牛新品系[2]。

3 肉牛养殖新模式

3.1 养殖基地的选择

牛场选址应满足卫生防疫要求,拟选在距离主要道路、居民区及其他畜禽养殖场、屠宰场500m以外。场址选址应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背风向阳的区域。场区有充足的水电供应,满足肉牛市场需求。场址应接近饲料产地和加工基地,保证运输条件,场外应通公路,但应远离交通干线。

3.2 牛舍建造要求

建肉牛舍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经济实用,有条件的也可建经久耐用的双列式牛舍。肉牛舍以坐北朝南或朝东南为好。圈舍要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窗户,保证太阳光线充足和空气流通[3]。房顶有一定厚度,隔热保温性能好,养基础母牛运动场保证在3.5~5.0m2/头之间,舍内各种设施的安置科学合理,以利于肉牛生长,并留有发展余地。

3.3 选择养殖品种

利用本地肉牛优势资源,以国外引进的纯种黑安格斯基础母牛为母本,用张掖已选育成熟的黑西门塔尔公牛为父本,同时利用日本和牛冻精及胚胎,采取两条杂交线路,将杂交后代的公牛淘汰,母牛进行集中选育再进行回交,固定西门塔尔的生长速度快、日本和牛的肉多汁细嫩、安格斯胴体重、难产率低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逐步形成甘肃黑牛新品系。

3.4 打造饲草基地

肉牛繁育场必须拥有多样化饲草种植基地。为降低生产成、运输成本,必须采取就近种植,并且流转地块面积大,坡度小,采取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种植、收割方式。饲草通过养牛过腹还田,真正实现种养结合。

3.5 建设青贮设备

养殖场需根据饲养肉牛的头数及发展需要按地形条件建立全地上或半地上的青贮设备,青贮池大小按照每头基础母牛3t/年计算,根据需要留有发展余地。确保饲草质量,在贮草池上方建立彩钢防雨板,但要注意高度与质量。

3.6 争取项目资金扶持

利用农业农村部 “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和甘肃省 “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肉牛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 (2021-2023)”实施的大好机遇期,积极争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用于配合甘肃黑牛选育场的生产设施设备改造提升、种畜引进、胚胎、冻精采购、良种选育、性能测定补助、育种平台构建、成立专家技术小组的补助等。

3.7 执行高效的繁殖计划

良种繁育基地采取人工授精为主,自然交配为辅的繁殖方式进行全群繁育。要求第一次同期排卵处理人工授精后,全群受胎率达68%以上。第二次同期发情处理人工授精后,全群受胎率达80%~85%。剩余牛只放入种公牛进行自然交配,经过本交补配后,全群受胎率在95%以上。

3.8 制定县级良种改良计划

根据农业农村部 《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2021-2035)》制定县级改良育种方案。以目前正在申请的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为主要基地,积极争取县财政及相关育种项目扶持。

4 模式比较

4.1 养殖主体比较

会宁县肉牛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内产业扶贫政策推行以来,肉牛的养殖主体发生巨大变化,大多为农户散养,每户最多1~2头。近年来,把肉牛养殖发展为致富产业。通过良好的养殖基础及政府配套政策的鼓励,养殖户5头母牛每年实现肉牛产业纯收入4万元以上。

4.2 养殖品种比较

改革开放前本地黄牛主要为役用,今天品种多样化,全部为肉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打造高端牛肉品牌,引进安格斯种牛,实现高端雪花牛肉品牌。

4.3 饲养方式比较

2000年前农户饲养的肉牛主要以采食干草谷物饲料为主,最近20年来,养殖逐步实现青贮饲草加预混料的饲喂方式。从之前的养殖母牛逐步发展为以母牛和育肥牛同步饲养或单独育肥的模式。

4.4 效益的比较

经济效益来看,肉牛养殖效益一直很好,全国肉牛 “全年平均价格”曲线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稳步上涨趋势,去年活肉牛价格创历史最高水平,高达9.4~10.2元/kg,繁殖一头犊牛可以收入10000元以上,育肥肉牛6个月以上纯利可达1600~1800 元/头。

5 存在的问题

5.1 养殖技术欠缺

近年来,饲养量从2000年的3.5万头发展到2021年的18.4万头,逐步形成 “南牛北羊”产业格局。但养殖效益参差不齐,很多养殖户、大型养殖场无专业技术人员,养殖的主力军主要为中老年人及妇女居多,养殖方式靠传统经验,不懂科学的饲养管理,不计算成本,不懂得饲草饲料回报率[4]。

5.2 管理措施不力

随着20年来肉牛行情的平稳向好发展态势,激发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盲目发展及扩张,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准备,盲目饲养,饲养管理措施不配套,修建豪华牛场,造成前期投资过大,短期内难收回成本,周转资金困难,生产难度大,资源浪费严重,投资回报率低等现象。

5.3 防疫意识淡薄

虽然肉牛为耐粗饲、耐疫病的大型动物,但还有小散户不重视、不配合国家强制免疫,始终认为养殖场在深山之中,自繁自育,免不免疫都一样,甚至有将村级免疫人员拒之门外的事情发生。

5.4 市场竞争力薄弱

近20年会宁县肉牛饲养量实现了翻番,真正形成了 “小规模、大群体”。但会宁肉牛没有价格优势,没有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及屠宰精深加工中心,有好牛没好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积极性。

6 发展建议

6.1 谋划万头良繁基地

在北部谋划新建万亩生态牧场暨万头肉牛良种基地。要通过前期大量的考察,建在人烟稀少、无工业、无污染、僻静、背风、向阳、干燥的旱山塬,对延伸我县肉牛产业链条,促进肉牛良种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建设肉牛精深加工屠宰中心,让大西北的干草谷饲牛肉畅销全国,拓展数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6.2 全面落实科技服务

按防疫技术规程,加强培训宣传,提高广大养殖户的养殖技能、饲草料加工、疫病防治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依托县草畜产业讲师团讲师、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及养殖场技术骨干,举办重点突出、科学实用的专题培训班,彻底扭转部分农户重养轻防的观念。

6.3 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依托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养殖企业、合作社,在缺少肉牛人工授精站的养殖重点区域,在新建肉牛人工授精站,实现人工授配服务半径不超过7.5km;政府通过畜牧良种项目采购良种安格斯肉牛、日本和牛细管冻精,专门成立甘肃黑牛养殖技术服务小分队,核心育种场利用同期发情技术提高受胎率。

6.4 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力度

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在原补母的基础上新制定补犊政策,对所有农户饲养的肉牛、肉羊所产的犊牛、羔羊进行补贴,其中产成一头活犊牛出售补助500元,每年每户最多补助5头,补贴资金根据当年出售犊牛的耳标号及产地检疫票进行补助,政策连续执行5年。

7 结束语

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对增强牛羊肉供给保障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甘肃各地掀起饲养肉牛的热潮,会宁县肉牛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发展迅猛,成为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猜你喜欢
会宁县安格斯饲草
史上最能挨饿的人:断食382天,减重250斤
酋长的答谢礼
故事会(2021年8期)2021-04-16 11:15:54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2
更正启事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安格斯和鸭子
会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甘肃林业(2016年2期)2016-11-07 08:56:03
奶牛饲喂青贮饲草的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