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桥
(甘肃省舟曲县坪定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舟曲 746306)
刺五加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养生保健型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苷类成分物质,具有祛风湿、强筋骨、调节神经机能和血压等功效,人们食用后能健脾补肾安神、祛病延年益寿。由于人们长期春季采叶、掰芽,导致刺五加植株生长缓慢,药用成分降低,产量锐减,野生资源已近枯竭。近年来,舟曲县把经济林果建设作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紧紧围绕“名、优、特”林果树种发展思路,做活经济林果产业文章,在宜林荒山荒坡、田间地埂、山沟梁峁、房前屋后等空闲地,大力发展刺五加种植业,拓宽群众致富门路。同时,舟曲县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刺五加大棚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研究,现总结如下。
刺五加喜温暖湿润气候,抗逆性较强,常生长于腐殖质层深厚、微酸性的杂木林下及林缘地带,分布海拔为800~2 000 m。舟曲县地处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林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有适宜发展刺五加产业的优势。大棚栽培时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以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为好,地块坡度不超过20°。
备好宽11 m、厚0.1~0.12 mm 的白色大棚塑料薄膜。大棚建造材料最好就地取材,选用木材、钢架等为大棚建造材料。在选好的地块上以宽6.5 m开沟起畦,搭建的拱形棚一般宽35~40 m,长根据地块而定,脊顶高3 m 以上,两侧高1.5~1.8 m,畦面控制为6~6.4 m。
1.3.1 苗圃管理 苗圃地应选土壤疏松肥沃、地势平坦、用水方便的地块,将地块耙细整平,按1 m 开沟,垄面90~100 cm,沟宽40 cm、深20~25 cm。苗床用0.1%高锰酸钾或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4 g/m2杀菌消毒。
1.3.2 扦插时间 以当年萌条为插穗,6 月中旬至7月上旬扦插;以1~2 年生成熟枝条为插穗,4 月上旬至5 月上旬扦插。
1.3.3 枝条选择 选取当年生的幼茎或尚未开花、生长健壮的1~2 年生枝条,剪成12~20 cm 长的插条。插条带复叶,摘去两侧小叶,只留取中部3 片小叶。插条上端剪成平面,下端为马蹄形斜口,并保证每枝有2~3 个芽,每50 段捆成一把,再将马蹄形斜口一端放入50 mg/kg 的ABT1 号生根粉溶液中,浸泡4~6 h 后扦插。
1.3.4 扦插方法 扦插前苗圃要翻耕,疏松土壤,清除杂物、杂草等,清洁整理后进行灭虫和灭菌,确保垄面平整。苗圃浇透水后将处理好的插条按行距20 cm、株距10 cm 插入地膜覆盖的垄面上。为避免强光直射,可在苗床上搭帘遮荫。扦插后40~50 d生根,去掉薄膜,顶芽出地膜1 cm 左右时每天浇1次水,扦插后90~120 d 即可移栽。移栽时最好选在阴天或下午5 点钟以后进行,以带土移植为好。
1.4.1 整地施肥 整地时要使地面平整并向一方稍有倾斜,以利排灌,确保土壤无大坷垃且富含有机质。结合耕翻耙地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5 000~22 500 kg/hm2、磷酸二铵450~750 kg/hm2,将肥料及时覆土,埋严压实。
1.4.2 定植 刺五加幼苗符合移栽标准后即可用于大棚种植,苗木以随起随栽效果最好。为避免过多失水,幼苗运到大棚林地后需进行假植,以提高成活率。大棚两侧各留40~50 cm 作业行,并按行距70~80 cm、株距30 cm 开沟定植,深度20~30 cm。移植时要扶正幼苗,轻轻回填土壤,然后将苗轻提,使苗不窝根、根系舒展,最后将土踩实。移栽结束后要及时浇足定根水。
1.5.1 水分管控 刺五加喜湿度大的空气环境,生长期间应定期浇水。苗木移栽成活后3~5 d 浇水1次,干旱时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确保土壤保持湿润状态。长时间积水会引起刺五加根部腐烂,因此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避免田间积水。
1.5.2 温度管理 刺五加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对气候要求不高,温度10~35 ℃的环境下都可种植。但大棚栽培的刺五加对温度管理有严格的要求,移栽后温度控制为20~28 ℃,若遇30 ℃以上的高温时及时揭开大棚两端和两侧塑料薄膜,以通风降温,人为创造适宜大棚刺五加生长发育的环境。
1.5.3 中耕除草 中耕可改善大棚内的土壤温度、湿度和空气状况,可保墒,促使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有利于抗旱和抗寒。杂草发生之初可采用人工锄草或化学除草,将杂草消灭在其开花结果之前,防止杂草种子繁殖蔓延。刺五加生长期内要进行4~5 次中耕除草,深度5~10 cm,确保棚内土壤疏松无杂草。
1.5.4 科学施肥 刺五加是多年生植物,一经栽植可采收多年,其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和绝大部分营养物质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栽植2 年后即可进入投产期,每次采收幼嫩芽和嫩叶导致树体流失了大量营养物质,营养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及时补给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栽植前主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栽植后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但以化肥为主。刺五加生长期内结合中耕除草施磷酸二铵375~525 kg/hm2或尿素150~300 kg/hm2、磷肥150~270 kg/hm2、硫酸钾60~120 kg/hm2,肥料混合均匀后在根部放射状沟施,均匀施在5~30 cm 深的土层内,覆土并浇1 次清水。
1.5.5 修剪 刺五加修剪是在植株整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技术措施,植株休眠后2~3 周至次年伤流开始前均可进行修剪,舟曲县2—3 月修剪最为适宜。苗木生长到50~60 cm 后,离地35 cm 处将主枝剪去,促进侧枝生长。对1~2 年生枝进行不同程度的短截,每年对延长枝进行中短截,长梢进行中短截,中梢进行轻短截,1~2 年生植株的萌蘖尽量保留,培养骨干枝。枝条密集的进行疏枝,从枝条基部剪去。较弱的枝条实行重截,保留基部1~2 个芽眼,第二年可萌发出较壮枝条。树势较弱的情况下,为了促进基芽萌发,以利于培养预备枝,也可对较弱的枝条进行极重短截。刺五加修剪时应将采摘面高度控制为90~120 cm,以方便管理和采收。随时剪去枯死枝、衰老枝、病腐枝和畸形枝等不正常生长枝,保持树体长势健壮、枝繁叶茂。
1.5.6 培土防冻 大棚刺五加经过一段时期的中耕除草,部分根茎外露,易受冻害,因此要将外露的根茎用土填实。舟曲县刺五加培土防冻工作宜在10 月进行。此外,根茎部覆盖一层麦草或稻草,也能起到保温防冻效果。
1.5.7 病虫害防治 刺五加生存能力强,病虫害很少发生。常见的病害为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花梗、果实和种子等部位。发病叶片多在叶尖、叶缘和叶片中间等部位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初为黄褐色,后逐渐变为黑褐色,上有黑色霉层,病斑干燥后易破裂,导致叶片早期枯萎和脱落。黑斑病的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即清理园地)和药剂防治为主。清理园地:刺五加落叶后及时清理园地,将病残体和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菌越冬基数,从而减轻发病程度。药剂防治:可用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1 300 倍液,或扑海因50%可湿性粉剂1 100 倍液,或甲基托布津70%可湿性粉剂1 200 倍液喷雾防治。干旱时若有蚜虫发生,可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300~600 ml/hm2,或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或50%抗蚜畏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喷雾防治,视虫害发生情况,每隔7 天左右喷洒1 次,连喷2~3 次。
1.6.1 采芽 用途不同,采收时间不同。舟曲县刺五加嫩芽采收时间为早春,芽长20 cm 左右时为采收适期。反季节刺五加芽菜,没有固定采收时间,嫩芽满足商品性状时即可采摘。采摘后及时加工处理,盐渍、干制、软包装罐头均可。刺五加浑身长满刺,采摘时一定要戴上防护手套,以防手臂被划伤。要轻拿轻放,以免损伤嫩芽,影响商品质量。
1.6.2 采叶 4 月中下旬至8 月末,嫩叶全部伸展、尚处于鲜嫩状态时采摘为好。嫩叶采收后可鲜食、盐渍,或制成小菜,或晾干制成干菜。
1.6.3 根皮及茎干采收 刺五加根皮及茎干可入药,舟曲县刺五加根皮及茎干的采收宜在9 月下旬进行。刺五加生长年限长、多年采摘和产量不高的树木,可连根挖出,将其茎干截成15~25 cm 长的小段,用水冲洗干净、晒干,按照不同规格捆扎后即可出售或储藏。
1.6.4 种子采收 舟曲县刺五加种子的采收时间为9—10 月,种子采收后按其用途进行加工处理。
刺五加具有特有的香气和苦味,嫩茎叶有药效,属于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加之其营养价值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野菜。舟曲县的沟沟壑壑、林间小道、田边沟渠等到处可见这种野菜,每年春季大量的农民群众上山采集刺五加嫩茎叶食用、售卖,且收入可观。近几年,村民开始在山坡地、田地边、房前屋后和沟渠旁等闲散地种植刺五加,且已形成规模。嫩芽每年都可生长,年年都可以采摘。山坡地栽植刺五加按16 500 株/hm2计算,平均采收鲜嫩茎叶0.3 kg/株,产量为4 950 kg/hm2,按20 元/kg计算,产值为9.9 万元/hm2,且产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当地种植地膜玉米的平均产量为10 200 kg/hm2,按玉米市场价格3.0 元/kg 计算,产值为3.06 万元/hm2。种植玉米和刺五加的管理费用相近。因此,山坡地栽植刺五加的产值比地膜玉米高2 倍多。
刺五加是五加科五加属多年生矮小灌木,高1~5 m,适合大棚栽培。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大棚种植使消费者在各个季节都能吃到新鲜的刺五加嫩茎叶,且相较于露天种植,大棚种植更加便于管理。大棚栽培可人为控制温度、湿度等,茎叶提前生长,品质优良,4 月上旬至5 月初可多次采摘上市。按大棚栽培密度45 000 株/hm2计算,经整枝、修剪,平均采收鲜嫩茎叶0.15 kg/株,产量达6 750 kg/hm2。大棚栽培的产量是山坡地的1.36 倍,且因提早上市价格高达40 元/kg,产值达27 万元/hm2。大棚栽培的产值是山坡地的2.73 倍,是地膜玉米的9.5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