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口袋公园是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再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常见的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它们“能见缝插针”般大量出现在城市中,这对于高楼云集的城市而言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城市环境,同时解决部分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
发展历程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63 年5 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它的原形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或称口袋公园系统。
1967 年5 月23 日,美国纽约53 号大街的佩雷公园正式开园,这一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问世,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佩雷公园在规模和功能上很好地响应了曼哈顿的条件,它以独特的方式具有与中央公园一样重要的意义。
2018 年,在北京西城区东福寿里胡同南口,地铁北海北站附近,新建了一座800 多平方米的小公园——东福寿里口袋公园。园中栽植着玉兰、石榴、柿子树等。为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同年,北京建成多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在百姓身边“见缝插绿”。
2022 年3 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1 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指出,2021 年全国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 万余个。(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