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龙,董君鹏
小梨园金矿处于南秦岭晚古生代泥盆系金-多金属成矿带中部凤太矿集区的八方山-八卦庙-银母寺铅锌金矿集小区内,位于NWW向八卦庙-王家楞脆-韧性剪切带与NE向银母寺-小梨园断裂节理密集隆起带的交汇部位,与八卦庙特大型金矿、八方山大型铅锌矿及长沟-银洞山铅锌矿处于同一构造变形序列,成矿环境、成矿地质构造条件及矿化异常条件十分有利。
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为一套细碎屑岩(D2m)→碳酸盐岩(D2g)→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D3x)→细碎屑岩(D3j),各地层之间整合接触,星红铺组地层为区域金矿含矿层位。
区域褶皱主要为北西西向的古岔河-桑园坝复向斜,其由一系列次级背斜及向斜构造组成。次级向斜构造较宽缓,次级背斜构造为紧闭的倒转线性褶皱,次级背斜核部地层为古道岭组(D2g),两翼为星红铺组(D3x)、九里坪组(D3j)。
断裂构造发育,NW-NWW向以脆-韧性剪切带为主,控制了区域矿产、矿带及岩脉带的分布;NE向以脆性断裂为主,晚于NW-NWW向脆-韧剪切带,表现为张剪性断裂,形成断裂节理密集带,对金矿具有叠加富集作用。NW-NWW与NE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控制着矿床或矿体的分布。
岩浆岩不发育,主要为北部花红树坪岩体,东部西坝岩体,铜铃沟脑发育一组NWW向花岗斑岩脉带,贯穿凤太矿田西部。沿NE向断裂带内发育多条小的闪长玢岩、闪长岩、斜长岩脉等,其中酸性岩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总体认为印支-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含矿建造的改造、叠加、富集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条件。
主要地层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x),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三个岩性段,矿区内主要出露两个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下部(D3x1-1)为钙质粉砂质千枚岩、炭质千枚岩局部夹含碳砂质泥灰岩,地表未出露。上部(D3x1-2)为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钙质粉砂质千枚岩,局部夹条带状大理岩化灰岩,是Ⅰ号金矿带矿体产出层位。
第二岩性段下部(D3x2-1)为含绿泥石粉砂质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含钙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局部夹泥灰岩,是Ⅱ、Ⅲ号金矿带矿体产出层位。上部(D3x2-2)为绿泥石粉砂质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局部夹细晶灰岩。
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由一系列NWW向次级背向斜构造组成;断裂可分为NW-NWW向、NE向两组。
褶皱主要为小梨园背斜,属八卦庙-朱家坪复向斜(Ⅲ级)北翼的次一级背斜。背斜核部为星红铺组第一岩性段上部(D3x1-2)地层,两翼为星红铺组第二岩性段下部(D3x2-1)地层。两翼对称,北翼产状15°~35°∠65°~85°,南翼产状185°~220°∠50°~85°。
NW-NWW向以八卦庙-王家楞脆-韧剪切带(F24)为主,其它脆-韧性剪切带F24-1、F24-2、F24-3为F24的分枝或平行的次级脆-韧剪性切带,纵贯测区,长几百米至几千米,宽2m~86m,一般倾向205°,倾角80°,除F24-1、F24-3剪切带外,其它脆-韧剪性切带均为小梨园金矿的控矿构造。
NE向断裂共有10条(F31~F310),长几米至十几公里,宽0.1m~10m,属左型平移断层。断距0.3m~96m,产状299°~327°∠70°~75°,规模较大的是F31和F32,横切全区,断裂带宽1m~10m,多为闪长玢岩脉充填。NE向断裂对矿床金矿化的形成具有叠加富集作用。
SN向、NNE向断裂在矿区规模较大的有四条(F41~F44),长几米至几百米,宽0.1m~1m,表现为剪切右型平移性质,断距0.1m~200m。本组断裂多为紧闭线状,少量被后期石英脉充填。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仅见闪长玢岩脉,多沿NE向断裂贯入,产状一般为315°∠70°,脉岩规模较小,宽1m~15m。
在八卦庙外围进行1:2.5万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时在小梨园地区圈出Au-13异常,黄草沟地区圈出Au-23异常。
Au-13异常呈椭园形,NWW向展布,长1.8km,宽0.7km,面积1.14km2。元素组合为Au-Ag-As-Hg-Sb-Bi-Cu-Zn,Au峰值63×10-9、平均8.44×10-9,Ag峰值0.25×10-6、平均0.188×10-6,As峰值45×10-6、平均40×10-6,Hg峰值144×10-9、平均139×10-9,Sb峰值6.2×10-6、平均2.3×10-6,Bi峰值1.1×10-6、平均0.65×10-6,Cu峰值71×10-6、平均58×10-6,Zn峰值176×10-6、平均157×10-6。
Au-23异常元素组合为Au-As-Ag-Hg-Sb-Cu-Zn-Bi,由多个异常组成,单个异常多呈椭园形,呈北西西向展布,其中Au最大值30×10-9,平均10.2×10-9;Ag最大185×10-9,平均146×10-9;As最大65×10-6,平均27×10-6;Hg最大131×10-9,平均70.9×10-6;Sb最大2×10-6,平均1.7×10-6;Bi最大0.68×10-6,平均0.59×10-6。该综合异常主要为中低温元素组成,主要元素为Au、As,伴生Zn、Cu。异常规模大,有多个浓集中心,形态规整连续。
Au-13化探异常检查发现了小梨园金矿,金异常浓集部位与圈定的蚀变体(金矿体)位置吻合,尤其在Au-As-Hg-Sb-Cu元素组合部位,矿化蚀变更强。Au-23化探异常浓集中心也发现了含金蚀变体,已圈出了3条含金蚀变体,长70m~160m,宽2m~13m,受NWW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蚀变体岩性为石英脉穿插粉砂质千枚岩,褐铁矿化、硅化较发育。
小梨园金矿圈出了Ⅰ、Ⅱ、Ⅲ号3条含金蚀变带,Ⅰ号位于小梨园背斜核部,长2.7km,宽20m~86m,受八卦庙-小梨园脆-韧性剪切带(F24)控制,赋存于星红铺组第一岩性段,含金蚀变带主要由碎裂岩、蚀变千枚岩、方解石石英脉破碎带、石英网脉带组成,形成鞘褶皱、石香肠、细颈构造。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铁白云石化、(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最强部位发育多组断裂、褶曲构造,同时发育NE向断层、节理并充填石英细脉与NWW向石英脉交汇,褪色化发育,具有热液蚀变斑点。圈出了Ⅰ-1、Ⅰ-2、Ⅰ-3、Ⅰ-4等4条金矿体,地表断续出露,矿体多赋存于1100米标高以下,为半隐伏-隐伏金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205°~220°∠75°~85°,各金矿体近乎平行。Ⅰ-1、Ⅰ-2、Ⅰ-3金矿体规模较大,控制程度较高,为矿区主矿体。
Ⅱ、Ⅲ号位于小梨园背斜两翼,Ⅱ号带长2.1km,宽5m~40m,Ⅲ号带断续长约0.76km,宽3m~10m,受次级F24-2脆-韧性剪切带控制,赋存地层为星红铺组第二岩性段,含金蚀变带主要由含方解石石英脉千枚岩揉皱带,断层角砾岩及石英网脉破碎带组成。圈出了Ⅱ-1、Ⅱ-2、Ⅱ-3、Ⅱ-4、Ⅲ-1等5条金矿体,与Ⅰ号含金蚀变带内金矿体近乎平行,矿体整体规模小,连续性较差,控制程度低。
I-1矿体:地表断续出露,断续长约100m,深部矿体长710m,垂深约479m,矿体赋存于星红铺组第一岩性段第二岩性层(D3x1-2),受八卦庙-小梨园脆-韧性剪切带(F24)控制,近东西向展布,产状为195°~205°∠70°~85°。矿体平均真厚度3.21m,平均金品位2.08×10-6。含矿岩石主要为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岩石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较强,蚀变斑点较发育。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走向及倾向具膨大缩小、分枝复合的特征,总体产状为205°∠80°。
I-2矿体:地表仅控制到金矿化体,出露长度93m。深部矿体长920m,垂深约339m,矿体赋存部位和蚀变特征与I-1矿体相同,呈似层状、透镜状,沿走向及倾向具膨大缩小、分枝复合的特征,近东西向展布,产状为195~205°∠76~85°,总体产状为205°∠80°。矿体平均真厚度2.53m,矿体平均金品位1.47×10-6。
I-3矿体:地表未出露,深部矿体长610m,垂深310m,矿体赋存部位和蚀变特征与I-1矿体相同,呈似层状、透镜状,沿走向及倾向具膨大缩小、分枝复合的特征,总体产状为205°∠80°。矿体平均真厚度1.87m,平均金品位1.56×10-6。
矿石类型:矿区为半隐伏-隐伏金矿体,氧化矿比例极少,主要为原生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金矿石工业类型可分为含硫化物石英铁碳酸盐脉型和蚀变千枚岩型。
矿石矿物: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等,另有少量褐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绢云母等,另有少量绿泥石。主要的载金矿物为石英和黄铁矿。
矿石结构:石英铁方解石脉型矿石主要结构为自形粒状结构,等粒变晶结构,次要结构有不等粒状结构;蚀变千枚岩型矿石主要结构为鳞片变晶结构,不等粒状结构次之。
矿石构造:石英铁方解石脉型矿石主要构造有脉状构造、块状构造,次要构造有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蚀变千枚岩型矿石主要为网脉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千枚状构造,次要构造为角砾状构造。
金矿床围岩蚀变普遍发育,主要类型有硅化、铁白云石化、磁黄铁矿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褐铁矿化等。蚀变最强部位发育多组断裂、褶曲构造,同时发育NE向断层、节理并充填石英细脉。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形成的NW-NWW向构造及燕山晚期形成的NE向构造为矿床的控矿构造,NW-NWW向八卦庙-王家楞脆-韧性剪切带为金矿化的初始富集条件,NE向断裂、节理密集带为金矿化主要叠加富集条件。区域上以NW-NWW向展布的花岗斑岩及NE向展布的闪长玢岩脉为代表的两期岩浆事件正与这两期构造相对应,两期岩浆活动不但对金矿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热驱动力和岩浆热液,同时也向金矿床输送了必要的金元素。
在八卦庙-小梨园(F24)脆-韧性剪切带及其分枝或平行的F24-1、F24-2、F24-3次级脆-韧性剪切带内有2m~86m宽的碎裂岩、断层泥及(方解石)石英脉穿插(斑点状)千枚岩,在斑点状千岩中石英脉呈带状分布。发育受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揉皱,鞘褶皱,石香肠构造,细颈构造。小梨园金矿体主要分布在脆-韧性剪切带内充填的硫化物石英铁碳酸盐脉和蚀变千枚岩中。
综上认为该金矿成因与脆-韧性剪切带、岩性有关,与岩浆活动有联系的构造-岩浆热液型金矿。
(1)构造标志,在八卦庙-王家楞脆-韧性剪切带中,同时受NE向断裂、节理密集隆起带叠加,交汇部位是金矿化富集地段,是矿床找矿最重要的构造标志之一。
(2)蚀变标志,硅化、铁白云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及受热液作用形成的蚀变斑点是矿床的找矿标志之一。
(3)地层岩性标志,矿体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第一岩性段的(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钙质粉砂质千枚岩中,地层岩性组合特征是矿床找矿的重要标志。
(4)化探标志,以Au为主的Au-As-Hg-Sb-Cu元素组合是矿床找金矿的最直接手段之一。
从区域成矿环境、成矿地质构造条件及化探异常特征分析,类比相邻八卦庙、丝毛岭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结合近年的地质勘查,认为小梨园金矿具有寻找半隐伏-隐伏中-小型金矿床的找矿潜力。
(1)小梨园金矿位于凤太矿田西部的八方山-八卦庙-银母寺矿集小区内,早期同生NWW向断裂为深部含金热水运移至海底喷流形成“金矿源层”提供了通道,后期NE向剪切断裂(节理)密集带又使金进一步富集而形成富矿地段,形成了八卦庙特大型金矿床、丝毛岭、柴玛等金矿床。小梨园金矿圈出的三条含金蚀变带受NWW向八卦庙-小梨园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与NE向的小梨园-松树湾-唐家湾节理密集带交汇部位为富集地段,成矿地质环境和构造条件十分优越。
(2)小梨园金矿东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其东部黄草沟地区处在八卦庙-小梨园金成矿带东延,与小梨园地质背景相同,褶皱、断裂构造发育,Au-23化探异常特征与发现小梨园金矿的Au-13化探异常特征相似,浓集中心圈出了含金蚀变体。东延随地形抬升,地表虽未控制到金矿体,但随标高降低,含金蚀变体深部可能存在金矿体,具备寻找隐伏金矿体的地质条件。
(3)小梨园金矿深部具备扩大矿体倾向延伸的找矿空间。已圈出了9条主金矿体,钻探工程主要控制的Ⅰ号含蚀变带中的金矿体,为半隐伏-隐伏金矿体,走向延伸610m~920m,垂深310m~479m,矿体规模达到中型,矿体深部还未圈边,仅有少量的钻探工程控制,还存在扩大矿体规模的空间。
(4)小梨园已圈定金矿体内仍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目前控制主金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走向及倾向具膨大缩小、分枝复合,歼灭再现的特征,形成的工程网度200(走向)m×160(倾向)m,大间距的控制了金矿体,提高工程控制程度,可大致查明已知金矿体的富集位置,同时可有效扩大部分未编号矿体的规模。
(5)小梨园金矿Ⅰ-1、Ⅰ-2、Ⅰ-3金矿体初步估算了(333)金资源量约2.4t,通过后期工程加密控制,提高资源量级别,具有中-小型金矿床的地质找矿潜力。
综上所述,小梨园金矿区域成矿条件优越,已知矿体深部及内部具备扩大矿体规模的空间,东部黄草沟地区具备寻找隐伏金矿体的地质条件,小梨园金矿整体具备寻找半隐伏-隐伏中-小型金矿床的地质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