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叶 挺
随着媒体业态的改变,面对“流量经济”带来的压力,暖新闻如何继续“出圈”,金报集团也在推进暖新闻报道的转型升级。笔者以金报集团暖新闻报道为例,浅析暖新闻如何引领文明新时尚。
金报集团注重挖掘、发现老百姓身边的人物典型,讲述好市民身边的感人故事,以小见大,细节生辉,让这些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充满乡土味道。今年1月,《金华日报》在“致敬”专版介绍了“金华好人”姚宝熙捐资千万报桑梓的先进事迹,引发了广泛共鸣:兰溪一位化名“木寸”的老人,自己节俭低调,一个皮包二三十元、一件衣服几十元、一根皮带补了又补用了20年,却心系家乡,十几年来累计为家乡捐款1500万元。
姚宝熙化名“木寸”,这么多年,从来不主动提起捐赠事宜,他觉得,他只是一寸木头,仅仅发挥了一点作用,不需要别人记住,也不需要感恩。记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木寸”老人的善举之心跃然纸上,让人动容。
做“金华好人”典型的发现者,《金华日报》不遗余力。
从一个人感动一座城的孟祥斌开始,温暖就在金华扎下了根。2007年,驻金某部军官孟祥斌奋不顾身、纵身一跃救起一名跳江女青年,这一跳感动中国;2018年,金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民警王厚鑫19年60余次临危拆弹、生死一线,荣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2020年,驻金某部军人王亮在回江西探亲途中,跳进河里2分钟勇救4人,成为一等功臣……这些不凡的普通人用善举谱写了一曲曲赞歌,诠释了信义和美的新时代金华精神。
从典型人物的挖掘,到本色展示,再到精神凝练——暖新闻“走红”的背后,是金报集团善为人先的报道和宣传。
暖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形式,在我国一直有着深厚的观念和现实土壤,在议题设置、叙事表达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实践。
高水平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信义和美金华,作为地方主流党媒,《金华日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抓取典型,一是突发事件中的见义勇为典型,二是日积月累感人至深的平凡善举典型。年逾9旬、勇救落水儿童,成为浙江省年龄最大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倪德藏;用小推车推脑瘫儿子跑52场马拉松的“奔跑爸爸”罗书坚等,便是这两类典型人物的代表。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类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社交需求的实质是爱和归属感。暖新闻的出现,彰显了社会温暖底色,这是爱的力量。金报集团让暖新闻“出圈”,不仅关注“金华好人”本身,还透过“好人频出”话题,进行深度剖析。
一方面,《金华日报》即时出击,专注地做好“金华好人”暖新闻,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大力宣传好金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让崇尚好人、信义和美成为金华最鲜明的气质。另一方面,《金华日报》创设平台,深度地做好“金华为何‘好人频出’?”课题的研究。金报集团在纸媒、新闻客户端开设了固定专栏和版面,保证“金华好人”暖新闻报道的全面呈现,如在《金华日报》开通了“闪闪婺星”专栏、推出“致敬好人”专版等,加大正能量宣传,平均每月发稿量不少于10组。《打造好人频出的精神文明新高地》等系列评论,有思想深度,见理论高度。
2020年以来,金华全市推评入选“中国好人”13例,“浙江好人”52例,“金华好人”265例,入选第七届浙江省道德模范3例,推评参选全国道德模范1例,入选数创历史新高。2021年,金华市将打造“好人频出”的精神文明新高地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范畴。暖新闻引领文明新时尚,让更多“金华好人”成为“浙江好人”、“中国好人”,金报集团是给力的推动者。
在当今快节奏、高刷屏的融媒传播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已发生了明显改变。金报集团在暖新闻“出新”上,下足功夫,报道视角新、“直播”方式新、思政课堂新,收到了立体传播效果。
一是报道视角新,小人物给人大感动。经常在《金华日报》“闪闪婺星”专栏、“致敬好人”专版上的暖新闻人物典型,除了舍身救人的英雄,更多是我们熟悉的身边人的感人善举。他们惠及他人,每个人身上所蕴含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受众感同身受,乐于接受。于无声无形中,暖新闻已引领文明新时尚。
以“奔跑爸爸”罗书坚为例,他是一位普通的金华快递员,也是一位不简单的父亲,面对脑瘫儿子,他没有自怨自艾,为了孩子的快乐,6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推着脑瘫儿子跑了52场马拉松,如今,他还开始了公益之跑,为的是让更多人关注自闭症孩子。罗书坚身上蕴含着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让人点赞,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注重互动传播,大格局呈现暖现场。《金华日报》在暖新闻报道上十分注重互动传播,一是与受众互动,二是与其他媒体联动,充分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助推“好事传出千万里”。
金报集团加强报、网、端、微、屏各个端口的融合,让呈现方式、讲述方式更多元。金报集团典型人物报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专题+视频+海报+图片+特稿+评论+互动,以融媒立体式、多渠道、密集化、强推送的方式,形成传播矩阵,在与更多受众互动中,让暖新闻凝聚更多正能量。
三是注重线下推广。为让暖新闻传播入耳入脑入心,2020年,金报集团抽调50多名35周岁以下青年采编人员组成了“青梅”宣讲团(谐音“青媒”),2021年1月至今,金报暖新闻二次传播进村庄、到企业、入校园,“青梅”宣讲开课量已经超过100节。
2021年5月10日上午,由金华市委宣传部主办,金报集团承办的“木寸心 赤子情”思政星课堂在兰溪一中开讲,为家乡捐款1500万元的姚宝熙老人,回母校讲其多年善举的心路历程。当月,姚宝熙荣登“中国好人”榜。
驻金某部士官王启鹏因脑动脉瘤破裂不幸逝世,他捐献的心脏、肝脏和肾脏,至少让5位器官衰竭者的生命得到延续,他的生命也得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今年8月,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王启鹏捐献器官的典型人物故事后,金报集团第一时间启动报道程序,在全市媒体当中率先跟进,首发推出两组深度人物特写,同时通过金华新闻客户端、金报视频号等渠道进行传播。该部队主动邀请《金华日报》记者前往安徽采访其家人……这些开在校园、车间甚至田间地头的“现场课”的听众,从少年儿童到古稀老人,“串”起了几代人。真实感人的故事,在《金华日报》的“青梅”宣讲中,常常引发听众共鸣,泪洒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