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浩洋
在准备写本文时,我回顾了自己的从业经历,一个念头忽然在脑子里盘旋。如果一直是“车马慢、书信远”的时代,我会不会还是一个证券版编辑?那是我进入新闻行业的第一个岗位。
只是,时代前行的步伐迅猛坚决,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开拓着媒体的边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变革与挑战中,我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转型。
从2016年开始,我涉足深度财经报道。近5年来,我参与的3个深度财经系列报道,获得了浙江新闻奖。获奖作品不算多,但对深度财经报道,我选择挖井式的坚守,始终相信“深挖井”方能“饮甘泉”。
每周一期的深度财经版面,是当时我所在的金华晚报经济服务部坚守20多年的“阵地”。
坚守的过程殊为不易。尤其是近些年,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不少人质疑,深度财经这样整版的“大块头”文章还有人看吗?
我们认为,深度财经报道是瞭望金华经济的窗口。尤其是在持续的变局之中,围绕财经领域重要新闻和话题,采写富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深度报道,及时告诉人们当下经济领域、投资市场发生了什么,并提供更多的观察视角和方法,解读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是有意义的。
于是,我们坚持了下来。
2016年前后,部分企业的信用风险集中暴露,实业难做成为企业家的共同感受,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日趋突出。如何给处于困境的实体企业鼓劲、助力,让更多的企业家专注实业、坚守实业,我和同事们策划了“专力实体经济·金华制造蝶变纪实”系列报道。
这组系列报道历时近4个月。我承担了整组系列报道18篇作品中的13篇稿件采写。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去观察企业、了解企业,通过现场采访、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感受实体企业的喜怒哀乐。因为零距离,整组报道既有现场见闻,又有理性思考;既剖析个体企业案例,也站在宏观角度横向、纵向把脉经济律动,给“向虚”企业提供重新“向实”的借鉴和精神动力。这组报道获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2017年,金华晚报推出“脱虚向实”系列报道;2018年,聚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又推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连续3年3组策划,层层递进,从“转型升级蝶变”到“工匠精神回归”再到“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正是实体企业不断演进的过程。
2019年,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金华晚报策划推出《“见证金动力”深度财经系列报道》,挖掘探索金华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这组报道历时近9个月,通过对数十家企业解剖式的深度报道,讲述了“金华制造如何借直播探蓝海”“科创板给金华科技企业带来哪些机遇”“金华美丽产业期待产业集聚”“5G如何赋能金华智造”“绿源更潮更新变身行业新物种”“不想做销量冠军的佳钓尼究竟想做什么”等诸多经济热点现象。这组报道获得2019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2020年,我们敏锐意识到,“双循环”这个“新鲜”关键词背后的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作为外贸大市的金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中小企业又该如何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里面有文章可做。因此,金华晚报策划“双循环新赛道更美好”系列报道,展现金华企业积极融入“双循环”的实践与思考。这组报道获得2020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
一年年坚守,一篇篇报道,积累了一批“私域流量”。这里面有企业家、大学教授、政府部门负责人。多年来,他们和编辑部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并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报道素材,帮助我提升认知、保持敏锐。
深度财经报道的灵魂是深度,而深度来自专注和专业。多年坚守可以视为专注,专业则需要点滴积累、水滴石穿。
从事深度财经报道之初,我首先面临的难题是“采访难”。“采访难”有两方面,一是采访对象难约。因为,这些采访对象大多是企业家、老板,事务繁忙,不一定有时间,甚至不屑接受采访。
更难的是采访过程。尽管面对的是一些成功或知名的企业家,但和采访对象的对话需要“平视”,不能是“俯视”,更不能是“仰视”。做到“平视”就必须提升,最起码成为所采访行业里的“准专家”。在互动过程中有来有往、有进有出,才能让采访对象保持和你对话的热情和耐心,进而实现同频共振。对方不善言辞,你需要用开放式或者轻松话题撬开他的嘴,勾起他讲述的兴致;滔滔不绝的,在他跑题时,需要巧妙地打断并将他带回到主题上来。最理想的是能提出触动采访对象的问题,给你更多的信息和线索。
对于记者来说,采写一篇深度报道时,即便完成了前面最难的那80%采访环节,剩下那20%文章形成环节通常也是痛苦的过程。因为,我们需要在一场对话中调整最佳角度,通过梳理解读细节论证观点。
我觉得,深度并不是通过专业解读、材料堆砌来实现的,这样的深度容易陷入空洞乏味的“泥潭”。我们必须带着思考,敢于提炼和亮出观点,并能准确把握和服务大局。
在2016年“专力实体经济·金华制造蝶变纪实”这组报道中,我采访了东精集团董事长吴东明,他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他们在吹一个浮在水面上的泡泡,很大很炫目,而我是沉在水底的铁疙瘩。当资产价格增值的潮水退去时,泡泡破裂了,这块铁疙瘩却还在,用手擦一擦,人们惊喜地发现,铁疙瘩竟然还是不锈钢的,不仅扎实,而且也很闪亮。”
我以“做一块沉在水底的铁疙瘩”为题写了一篇评论,作为整个系列报道的收尾。而这句话,既生动又形象,把优秀企业家的坚韧与自律,看到帆动而心不动的平常心,数十年倾尽心力的匠心以及一家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概括出来了,也就使整组报道“巍然站立”了起来。
2019年末,在思考“见证金动力”深度财经系列报道如何收尾时,我通过采访大量金华实体企业后发现,和很多制造企业一样,双童、绿源、好易点等一批优秀企业也面临“复杂环境”“产能过剩”或“需求疲软”。但它们为何能逆势飞扬?这些企业的共性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亮出观点:很多制造企业把眼前的困境归咎于行业“产能过剩”。但是,产能真的过剩吗?其实,比“产能过剩”更严重的问题是“供需错配”。现在“过剩”的是那些劣质、低效的,无法满足国人消费升级换代需求的产能;能够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求的“美好产能”一定不会“过剩”。“美好产能”这个新名词的提炼不仅给文章带来冲击力,更容易传播,而且让整组报道得到升华。
除了一以贯之的“深度与专业”,我认为,“鲜”与“活”也是深度财经报道不可或缺的关键。
2020年策划“双循环新赛道更美好”系列报道时,我和同事们一度迷茫。因为,“双循环”并不是我们独有的关键词。如果策划停留在这个阶段,只会淹没在大量的“同题作文”中,不可能脱颖而出。我们要给这组策划赋予“灵魂”。
“灵魂”之一是立意要高远。和其他“双循环”稿件着眼于“外贸转内贸”等贸易方式改变不同,我们的这组报道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双循环打造世界经济合作共赢新格局的高度来审视、报道并呈现金华民营企业的生动实践。同时,我们把融入“双循环”和企业寻求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有机融合。
立意明确后,就需要选出与立意最恰当、最契合的素材。选好素材就等于给稿子添加了血肉。这一点上,我们围绕“鲜活”两字下足功夫。
例如,系列报道开篇之作《“老外贸”融入“双循环”打破“死循环”》,线索来自一份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我深入采访后发现,两位企业家不仅仅是“老外贸”,而且直觉灵敏、善于洞察,具备在危机中捕获机遇的能力。他们在2020年上半年这段特殊时期作出的决策、发生的故事、经历的曲折,生动演绎了外贸企业是如何寻找融入“双循环”发展路径的。
整组系列报道的重头之作《新丝路上婺商如何奏响“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交响乐》,我们另辟蹊径,从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吉英、义乌商贸城经营户包海刚,以及集装箱装柜工人的角度,解读“义新欧”中欧班列,阐释义乌不断迭代升级的外贸新形态以及构建高质量双循环战略枢纽带来的新机遇。
最后,整组报道鲜活呈现了企业依托内需牵引和创新驱动,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有担当的中国民企形象,展现了金华企业“创新为本、供需匹配、数字赋能”的转型探索。
随着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我深知深度财经报道不能固步自封,更要与时俱进。
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翟惠生说,“十四五”期间的经济报道大有可为,尤其在内外“双循环”的大背景下,这个时代的报道,要注意传播感和观众的感受感,融合要符合当下的传播规律,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符合群众和社会需要的话语体系,以经济报道支持“十四五”建设。
2020年,金华晚报联合金华市银保监分局、金华市银行业协会和金华银行业金融机构,策划推出“金融助力、直播赋能”行动。行动融合直播风口,创新推出“BOSS课堂”“选品沙龙”“行长直播”等活动,找准帮扶企业的关键节点,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打通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为企业培训直播电商人才,提供线上复合营销电商方案。
2020年7月23日,“金融助力、直播赋能”行动云启动仪式走进“金报有V奇妙夜”直播室,银行行长和企业负责人通过直播互动,一起“为金华品牌代言、为金华制造打CALL”。云启动仪式共有60.84万网友观看,收获3.65万次点赞评论。该新闻报道登上人民日报客户端,点击6万多人次。此后,连续举办近10场直播教学活动,共培训5家金融机构组织的50多个企业客户。这次行动成为2020年金华市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一张金名片,也是我们在融媒时代做好经济报道的一次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