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探析

2022-11-22 04:17
职业技术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院校

李 艳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0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课程思政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应着眼于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大局,找准着力点,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明确了高职课程思政发展方向。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类型,但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分级培育遴选10 000个左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四部分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3]因此,按照类型教育特征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必然的学理性和逻辑性。

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标志着职业教育以独立的姿态列入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职教改革,而课程思政建设就是推进职教改革、加强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在课程建设中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适应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1 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职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职“课程思政”依旧沿用普通育学模式

自2014年课程思政由上海高校探索实施以来,课程思政的提出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了,普通高校的课程思政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仍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旧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

一是在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上,还未形成明确的指导思想。《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分类指导。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思政建设应确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但是大多高职院校出台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都参照了普通教育的范式,没有进行学科专业的区分,忽略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差异性。

二是在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上,虽然挖掘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专业知识传授中,但是内容缺乏针对性,没能突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和企业文化融合的特色。

三是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上比较单一,没有关注到职业教育理实覆盖、知行合一的特征。职业院校专业实训中直观的场景、实习中真实的体验都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思政元素,传递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情怀,是彰显职业教育特征的有力支撑。但是,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只是把握了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堂中缺乏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内容的连续性。

课程思政的学理重心在“课程”,是一种课程观,是课程改革的新思路。首先,它是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公共课、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建设,它需具备完整的课程要素,比如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评价等,而不是一项活动或者讲座。其次,课程思政的实践重心在课堂“教学”,是有组织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贯通思想政治工作,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等各环节,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它是一套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而不是“第二课堂”或者其他活动的组织实施。

1.2 高职课程思政应适应“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需要

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双高计划院校、双高专业群建设院校正在逐步推进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其中的重点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职业教育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三个重点任务都聚焦了职业学校的德育思政问题。课程思政蕴含了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作为重要支撑载体将在职业教育中担当重任。但是,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发展还是侧重于知识、技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部分毕业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出现德技不协调的情况,虽然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但是缺乏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缺失持久的职业生命力,这背离了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利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的实施。高职院校应从源头上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育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系统中,为课程思政育人找到合适的契机。

1.3 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缺位

类型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双主体育人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分别作为育人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二者共同商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行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确定学生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品德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二者在完整的人才培养链上应该是无缝衔接的。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高职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二者都存在缺位现象。就学校而言,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部分高职院校责成教务处或者二级院部执行,既无政策也无对策,造成课程思政无人负责、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就部分企业而言,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协作者,参与度很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课程开发、资源统筹、实践教学等环节存在严重缺位现象。

2 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原则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指明了高职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上要找准靶向,坚持原则,才能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沿着“类型化教育”的道路稳步向前。

2.1 坚持类型教育特征原则

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职业性,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又要关注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高职院校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不同,有其多元性,特别是“百万扩招”政策出台后,除常规的高中毕业生之外,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都可通过高考途径进入大学校园,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学业基础分层明显、学习需求个性化等给高职教育带来很多挑战,也构成了高职教育的一大特殊性。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实操课程,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这需要在课程建设中贯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在课堂内的理论课和课堂外的实践课坚持统一的价值导向是高职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同时,高职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增加了育人质量的不确定性。从这些方面看,高职教育的课程思政并不是普通高校课程思政的缩减版,必须要保持自身的“类型教育”特征,才能维护职业教育的底色。

2.2 坚持价值导向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课程思政要坚持价值导向的基本原则,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在专业课和各类课程中,以及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过程中都要旗帜鲜明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自觉承担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讲话中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4]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教学始末的根基,课程思政要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职课程思政除了对学生正确的价值方向指引,还需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好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3 坚持协同育人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涉及要素较多,要想形成合力,就须坚持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理念,发挥各要素协同育人效能。《纲要》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条件,首先要区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既要避免在各类课程中生搬硬套思政课内容,又要避免打着课程思政的旗号,在专业授课中随意灌输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政元素。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和其他课程教师协同作战,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盐溶于水”。同时,学校领导、教务处、教研室以及其他行政部门等也要协同一致,在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具体实施分工中各司其职,相互搭台,构建畅通的协同机制。另外,企业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双主体”之一,要配合学校做好顶岗实习生的培养,在技能传授中引导学生的职业精神、劳模精神等,保障课程思政的持续性,最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3 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

高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既要承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的基本要求,又要承接高职院校各学业阶段、各课程的核心内容,既要发挥价值引领和思想渗透,又要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5]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设计上既要以内化爱党爱国为主旨,又要兼顾职业道德、劳模精神等职业教育特色,同时,还要注意各学业阶段的内容衔接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导向,是全体人民坚守的价值观立场。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融入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和课程语境,让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一致。其中,要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作为重点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优越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将个体责任、价值观与党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认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培育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2 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近年来,职业院校发展迅速的缘由之一在于加快了产学研融合、工学结合。有了企业的参与,职业院校发展有了依托和目标,有了育人基地。同时,有效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文化的对接和交流,因此,将行业、企业文化融于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离开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谈企业文化,就失去了文化根基,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于课程语境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强调责任奉献、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同时,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传播企业文化,使企业的价值观、优质文化与课程教学实践实现互通,也可以在学分设定、教材内容、课堂组织等教学管理中将其固化,成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内容。[6]

3.3 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

职业院校的育人使命在于为国家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企业,促进就业。因此,在基于类型特征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是高职院校育人的必要内容,这也是在各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的重要途径。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一半课程都是在实训实习的劳动实践中完成的,劳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注入将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同,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自觉追求,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7]另外,劳模、工匠精神是对时代主题内涵的系统提炼,可以引导学生把劳模、工匠精神自觉融入个人成长成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总之,劳模、工匠精神要根植于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中,让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4 基于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职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教育类型的不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独特性,高职课程思政的实践既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又要坚持课程育人的基本原则,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

4.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

现阶段,高职课程思政尚未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学校要高瞻远瞩,规划合理的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的大格局统筹课程思政的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围绕课程思政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教学科研评价等,在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建设标准、建设主体、建设机制等方面出台本校政策文件,既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提纲挈领的指导,又做好全方位的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联系企业,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在产学研的各个层次开展合作,发挥企业育人功能。最后,高职院校要出台联动机制和保障机制,从整体架构和具体实施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学校要成立党委负责、教务处协调实施、职能部门、各系部合作的联动机制。教务处要颁布课程思政的实施文件,各系部各教研室要有对接的专门负责人,负责文件的贯彻实施。另外,教学质量监督部门要健全考核机制,把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中,信息中心等辅助教学部门要保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形成全校一盘棋的格局,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4.2 联通各类课程,实现育人主体多元化

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多方联动的教学改革,也是一项课程改革,而且终会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常规工作。《纲要》已经明确了“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各类课程教师都应主动探索所教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融于课堂教学。

同时,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理论课和实训实操课,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都应实现联通互融,做到一体化设计。遵照双主体育人原则,企业在学生实操课和顶岗实习过程中,应协同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等,与学校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8]一方面,选择发展实力强、企业文化浓厚的优秀企业作为课程思政联合建设者,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校企双方相关人员参与课程思政的研讨会,制定联合育人方法。邀请优秀企业家、企业员工走进教室,通过沙龙互动、讲座报告等形式,讲述其先进事迹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感受职业精神的魅力,涵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另一方面,要在企业选派思想素质过硬、德技双优的管理人员担任课程思政协调员,负责将校内课程思政的要义延续到工作现场,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思政教育的鲜活资源,实现个人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4.3 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精细化

高职课程思政的元素要体现时代主题和行业发展趋势,就要整合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内外的资源载体多角度开展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各学校或者学校属地可以联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为课程思政提供生动的教学资源。例如:被授予“时代楷模”的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就可以作为青岛地区的教学资源,它所弘扬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正是工科类课程思政的现实题材,如果能够据此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源库,可以为各高职院校所用。另外,国家在全力建设资源共享平台,2021年教育部评选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教师的个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要保障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一方面,教师要主动作为,拓宽思路,参与到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中发挥才智,担当使命。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教与学的规律,做好课堂教学的精细化,要能够剥茧抽丝,循循善诱。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内容与情景的结合,案例与职业的结合。例如: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数字化运营与管理的课程思政设计中,将中国酒店业的辉煌历史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酒店业的下滑趋势相结合,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后酒店业蓬勃发展的历史展示,加深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受疫情影响酒店业下滑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等。另外,将学生服务上合峰会的案例与职业愿景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成就感,引导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4.4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评价立体化

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提高课程思政质量的有力抓手,但是相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高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滞后很多。首先,设计合理的课程思政考核指标。部分院校只是在原来的评价表格中增加了一列“是否实行了课程思政”作为考核指标,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不甚明白,影响评教效果。课程思政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指导实施的,价值观引领是其首要的评价指标[9],但是价值观既有内隐的一面,也有外显的一面,不是一张表格就能涵盖的,所以在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指标中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要符合教育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导向,另一个是要符合教育规律,要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和评教部门要在坚持两大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特色、课程特点等来设计课程思政考核指标,重点是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融入程度以及效果。其次,要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在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课堂教学中也要保持思政素材的新鲜度,保障思政元素的时效性,恰到好处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这需要加大授课过程的监督,通过听课、评课的反馈来增进教学效果,以全过程的评价模式代替单一的结果考核[10]。另外,在评价过程中,要整合多方资源和多方力量,如企业代表、教师同行代表等参与教学评价,构建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工作朝着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5 结语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职业教育已经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职业教育走向改革的春天,任重而道远。高职课程思政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秉持发展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引领作用,彰显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健康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远大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