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木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医师吕涛至今仍记得2016年援藏时经手的一场妇科手术。“如果延后手术,难度就会降低很多。但患者很不容易,一家老小从边远地区到拉萨求医,如果往后拖,她可能会失去这辈子唯一的治疗机会。”
相比北京,西藏的环境和条件要艰苦复杂许多,但30多岁的吕涛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完成了这里的多个“第一”:第一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第一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
吕涛说,这次援藏于她而言是“一次致青春的修行”,也加深了她和姥姥、妈妈之间的联系。吕涛的经历与姥姥秦济生、妈妈廖秦平极为相似,这一家三代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投身妇产科事业,都去过边远地区进行医疗卫生援助。
秦济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接受正规培训的医生。1958年,为了响应国家支边号召,她主动请缨前往内蒙古医院(现内蒙古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往后30年,秦济生在铺着沙土的炕上为牧民们的孩子接生。她还在当地组建了卫生院,培训了一批素质较好的基层医生。秦济生退休时,内蒙古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显著降低,她也获得了妇产科界的最高荣誉——“林巧稚杯”奖。
廖秦平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小抱怨母亲工作忙碌的她,成了同样忙碌的妇产科医生。廖秦平实习时,看着生活困难的女孩因患恶性肿瘤不治身亡,便下定决心要攻克妇科肿瘤。之后,她追随母亲的脚步,加入了支援边疆的医疗队,既当边区贫苦女性的医生,又当她们的保姆、姐妹。深耕妇产科领域近40年,她最终因在女性肿瘤治疗上的突出贡献,获得第五届“林巧稚杯”奖。
有人调侃,“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当初得知女儿吕涛的职业选择,廖秦平曾极力反对,还是姥姥秦济生出面做的调解。听说远在西藏的女儿,晚上八九点还扎在病房里时,廖秦平心情复杂地笑了出来:“这点随我,我当年的外号就叫‘病房虫’。”
2016—2019年,在女儿的请求下,廖秦平多次抱着氧气罐飞进藏区,开展感染、肿瘤治疗、子宫内膜癌筛查等方面的讲座和义诊。几度入藏,廖秦平既感慨女儿的成长,也在看到藏区医疗条件改善后深感欣慰。
“姥姥和妈妈给了我很多帮助。”吕涛感慨,“医疗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医生为病人消除痛苦,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颗心,是不变的。”
姥姥秦济生那代,让孕妇和婴儿活下来是第一要务;到母亲廖秦平时,改善中国女性健康、让女性寿命更长成了医者的奋斗目标;吕涛精耕于妇产科更为细分的领域,为的是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时代在前进,呵护生命之光的接力从未停止。一代代医疗工作者薪火相传,接续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十年又十年的跨越。
“妈妈是姥姥事业的传承者,她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合那一代人的需求,(在专业上)达到了那一代的巅峰。”吕涛说,“而我也会把姥姥和妈妈的精神坚定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