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柠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030,上海)
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所走过的百年辉煌历史,是不忘使命、砥砺前行的一百年,是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一百年,是开辟道路、建功伟业的一百年,也是书写传奇、铸造辉煌的一百年。[1]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以来,党中央对全体人民深入学习党的知识和党的历史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于人民立场、顺应时代大势、全面开启新征程所作出的重要决定。在这一重要时期,把党史学习教育这一新鲜元素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引领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承和发扬党的优秀文化传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中心任务和核心目标。对于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步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互相交融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形成、价值观体系的构建、行为方式的转变等有着深刻影响。在多元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不少错误荒谬的思想掀起一股反动风潮,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的错误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来讲具有煽动性和迷惑性,这些错误思潮泛起,利用互联网媒介迅速传播,蓄意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动摇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发部分大学生的认知混乱化,一定程度上消解着部分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妄图冲击与渗透我国社会意识形态,让我们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2]这些落后腐旧的观念极大的冲击着政治意识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高校开展百年党史的学习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聆听与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感悟党领导一代代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加强学生对百年历程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志,从而为躬身践行担起时代责任提供坚实有力的精神后盾。除此之外,党史教育学习作为对青年学生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锤炼和洗礼,有利于学生从党的百年发展史中汲取奋勇向前的勇气,凝聚青春正能量,正确辨别真伪和敢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恪守红色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树立扎根海洋、奉献海洋的报国理想与情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学习党史的过程,也是发挥其资政育人的功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奠基立业、缔造辉煌开拓未来的风雨奋斗历程足迹中所蕴藏着的永垂不朽的崇高精神、光荣传统和红色力量,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动力,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最生动、最充分、最现实、最有信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作用,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思政教材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母体,是知识体系的本体,也是培养学生建立认知体系、道德体系的重要载体。将中共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正当其时,对于研究与发掘党史的教育价值、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建设亦是意义重大。
在思政育人实效方面,将中共百年党史这本生动鲜活的教科书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政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相通,在极大地丰富思政教育内涵的同时,对学生来说更具有亲和力与说服力,是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应然之举,也是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实效和推进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思政内容改革方面,回望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饱受磨难到奋起抗争的历史性跨越,并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阔步前行,这是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最生动的教育素材。党的发展历史是曲折艰难的,蕴含着丰富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与学习这些历史经验,加强对历史的思考与理解,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学生深刻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有力的论据。
首先,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核心准则。“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作出的重要指示。坚持“守正”与“创新”是党史学习教育运用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准则,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建设、构筑党史教育格局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以“守正”为出发点,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三个维度着力,牢牢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根基。“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3]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在把好方向的基础上,同时也要主动提高站位,把创新贯穿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育人导向、理论思想、教学模式三个方面下功夫,统筹推进思政教育与党史教育协同共进,形成强大合力。在政治原则上守正,在思想武装上创新;在政治立场上守正,理论教学上创新;在政治方向上守正,在育人架构上创新,在“三守三创”中促进党史教育融入多元化、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党史教育格局,建立党史学习长效化运行机制。
其次,坚持党史学习与思政教育的交替发展。新时代背景和要求下,构建党史学习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形成“党史—思政”一体化格局,不仅是落实习总书记全面推进党史学习重要指示的应然之举,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立足于自身实际推进党史学习融入“大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特点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思政教育与党史学习互联互动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为党史学习教育构建了坚实载体,而党史学习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要真正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性与党史学习深刻性的融合,实现党史学习价值与思政教育质量的统一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坚持在强化党史学习理念的过程中,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推动高校思政建设发展的同时,助力党史教育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最后,坚持知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完善基础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精髓内容理解的主渠道,在将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仍然要坚持传播内容的政治正确性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高校要因势而为推动全校上下党史学习同频共振,在多举并措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的同时,实现思政理论课以党史为学科支撑,以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学习和研究为目标的内涵式创新发展,不断革新和优化融入方式和教学手段,拓展出以“党史+思政”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学校自媒体平台、校外实践体验、校园德育文化等为辅的“新课堂”。以党史教育为切入点,史论结合,让学生在“学思悟践行”中扎实进行自我学习检验,切实把党史知识与校园文化并融,营造良好的党史文化学习环境,为思政教育增添一笔鲜艳的“中国红”。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了解党史,是党员对党的基本认知,是党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党性意识水平的具体体现。党史学习教育面向全体高校学生,要从学生党员干部抓起,鼓舞调动学生党员干部的表率与引领作用,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党史学习教育的辐射范围,高质量、有序推进党史教育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党史教育育人实效性。
首先,学生党员干部要把“学党史、悟思想”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始终,牢牢把握理论武装的根本思想,抓住感悟思想伟力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作为党员的政治站位,增强党员先锋意识,提升自身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锤炼政治品格,激发精神动力,提升本领能力,以科学的依据、清晰的逻辑从历史的深处把握现在,学出明澈思想,学出信仰担当,学出坚韧党性,在实际行动上诠释党史学习教育的文化引领和示范作用。
其次,必须把学生党员建设作为党史教育建设的重点,把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设作为党史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全面提高学生党员骨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要时刻绷紧责任担当这条弦,以毫不动摇地坚定立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引领带动周围学生携手共进,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在校园范围内全覆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要善于发挥模范榜样的崇高精神和引领力量,注重挖掘和宣传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在校园中树立先进典型。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学生党员要领学促学、以身践行、当好表率,激励其他成员积极参加党史学习,通过高标准安排、高质量推进、高要求落实,推动覆盖全校学生,在学校内部掀起党史学习的热潮。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存在党史专业教师缺乏、党史教育工作者教学任务重、党史学习内容吸引力不强、思政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以提升育人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专业素质扎实的骨干师资队伍,这是开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动党史教育“进高校教材、进思政课堂、进学生头脑”[4]的关键因素,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应从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瓶颈着手。
首先,推进党史教育队伍专业化,引进党史专业优秀人才,优化思政教学队伍结构。面向全国高校招贤纳士,广泛引进“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扩大源头活水,提高专业师资在思政教学队伍中的比例。扩大党史专业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高校和院所的招聘名额,引进社会影响力高的领军人物,形成思政教学队伍人才梯度。高校还要定期举办党史学习主题交流会,在进行专业教学交流的过程中,针对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形成教学队伍之间的“传帮带”,扎实党史专业学识技能,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修养,充分发挥党史育人作用。
其次,推进党史教育队伍常态化,建立健全队伍的考核激励和工作反馈机制,规范对党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内容和考核制度,优化党史教育团队管理模式,全面考察教师的政治站位、能力素养及工作作风,从具体工作中提升其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减轻当前党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任务,给予其充分时间以拓宽自身党史理论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在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发掘研究,在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最后,推进党史教育队伍创新化,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思政辅导员、新媒体工作者等方面人员力量,发挥导向、育人、激励功能,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平台,挖掘党史学习与思政教育的创新结合点,将内容感染力不强的党史内容与当下时事热点相结合,并通过理论信息可视化、趣味化、创新化等方式,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性,增强学生对党史知识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4.1思政课程与党史学习一体化
中共党史是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思政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窗口,已成为当前高校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在当前党史学习背景下,高校教学既不能离开党史空谈思政,也不能不触动灵魂光讲党史,应构建思政课与党史课教学一体化模式,明确思政课就是党史课,党史课就是思政课,将两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首先,思政课应始终把党史作为底色,充分利用好中共党史这本教科书,通过引领学生重温建党百年光辉历程、感受革命过程中的伟大精神、体会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力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帮助学生厘清思想理论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体会思政理论中的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从而使学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归宿感和共鸣感,实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5]让学生更加“明理”,继而“增信、崇德”,最后达到“力行自觉”。
其次,思政课要在理论基础上融入丰富的党史元素,以党史为课堂主线,以思政理论为辅,讲清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不断改革创新的思想进化史,讲透党的丰功伟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学生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切理解这一部站在马克思主义高度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伟大英雄史、创业史、奋斗史,引导学生从党史中体会中国共产党在苦难和奋斗的百年征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感受革命先驱注入民族基因和血脉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谱系,厚植党的大爱情怀、感悟党的卓越智慧、敬仰党的钢铁意志、学习党的丰富经验,发自内心地听党话、跟党走,让思政课“育”起来、“活”起来。
最后,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史论结合的特色,将党史串成一首有灵魂的诗篇,唱出激昂的主旋律,不仅要讲出党史的内涵,还要讲出理论的深度,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的历史必然性,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从教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教学整体设计中,将其作为思政课课堂教育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全过程。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运用鲜活的党史故事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增强教育主体的体验感,引入党史问题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打造互动探索型课堂,淡化思政课堂单向灌输模式,增强其亲和力与趣味性。
2.4.2课程思政与党史学习一体化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高校掌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的重要途径,高校课程思政要把党史作为课程建设的有力抓手,协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今后需要长期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党史融入课程思政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师首先要形成“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基本认知,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增强课程思政意识,从爱党、爱国、敬业的核心出发,加强学习、关注时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纲领和政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以饱满的正能量、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投身于本职工作,在学习、思考、实践、感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学生需求,展现课程思政鲜活的生命力。
其次,课程思政并非把专业内容与思政理论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党史元素的穿插应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核心基础上。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与学科前沿动态,充分挖掘和梳理党史资料,对专业课程进行党史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根据课程性质与专业特色,将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党史成就中与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有机结合,把时事热点和案例带入课堂,将思政理论变成历史故事,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保证课程思政的内容时时更新,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育人的彼此渗透。
最后,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延展课程思政内涵,在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动党史学习融入课程思政工作向纵深开展。筑好课堂教学主要阵地,在课程建设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深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碰撞融合的具体途径。高校可以打造各类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思政特色教学案例,在润物无声中将爱国主义思想、辩证思维等融入教学内容,立足专业讲述党史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做中国思想的传播者。教师还可以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科研事业相结合,从课题研究出发,将课题成果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入体会和思考党在各个时期采取不同方针和措施的意义。
2.4.3网络思政与党史学习一体化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充满活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党的故事,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6]在“大思政”建设格局和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提升育人成效性的关键之举。高校要主动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大势,以网络平台为着力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学生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关注度,推动思政建设在创新中走深走实,让思政元素发挥教育效果。
首先,以校内新媒体平台建设为着力点,联结党委、学工部、宣传部等学校各部门,着力打造网络思政矩阵,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党史学习新局面。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建校园“云思政”,整合官方微信公众号、易班在线、党史专题网等学校自媒体,打造一系列生动、丰富又不乏深度与广度的思政平台,把线上的舆论引导和线下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学习融合的新模式。
其次,新时代下要加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无论如何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特色内容才是根本所在。一方面,要紧跟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新热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优质资源和优质平台开展学习,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如开设党史学习专栏,以涵盖了党史故事和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红色故事为吸引点,通过最鲜活、最有冲击力的素材,给学生以“身在其中”的氛围感,让红色精神直抵人心。另一方面,要实现内容、形式、方法上的创新,为思政教育增加党史元素“新配方”,推出系列党史学习创新举措。如利用网络短视频形式新颖、内容短小的特点,通过“微视频”反映“大主题”,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
最后,要把党史学习走深走实,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利用舞台剧、朗诵等表演方式重现与演绎红色资源;积极搭建网络竞答、互动分享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每日答题挑战”等主题活动;举办党史学习作品大赛等品牌节目,通过将党史学习教育搬上舞台、搬到赛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引发群体共鸣,充分实现网上网下的协同联动,使学生由历史故事的“倾听者”转变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从耳听眼看的学习方式转变到沉浸式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有力营造处处是党史课堂、时时被伟大精神熏陶、人人受红色教育的浓厚氛围。
2.4.4实践教学与党史学习一体化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要深入推进党史学习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就必须将党史教育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贯通起来,构建“学”与“践”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拓宽党史学习教育场域的同时,高度契合思政教育目标,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在躬身实践的过程中,筑牢爱国根基,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最大化。
首先,高校要最大程度借助厚重的校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开发,创新学习教育形式,设计情境式、互动式和体验式校史党史课堂,在汲取党史力量的同时,感悟校史峥嵘。以校史为故事主线,通过开展校史馆教学、举办主题宣讲、组织专题学习会等多种形式,开设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课堂,通过叙述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人物与红色故事,回望校史,重温党史,在校内形成爱党爱国和知校荣校的浓郁氛围,使广大学生进一步感悟校训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史尚”。
其次,盘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活教材”,打造党史学习教育育人阵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润心。红色资源,特别是革命遗址是开展党史学习最典型的教育资源,具有历史的鲜活性与现实的生动性,同时在思政育人方面有积极作用。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熔炉”,把红色地标转化为育人阵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挖掘地方红色遗址,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多样方式开展红色实践调研活动,真实了解各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状,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摸清情况、理顺思路、总结经验、推广模式,建言献策、服务地方。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旧址、英雄人物纪念馆等,站在从历史现场体验感知有温度的历史红色故事,打造“行走的”党史学习课堂,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最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在服务中深化实践育人成效。立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学生实践团队到全国各地打卡红色地标、学习红色历史、寻访红色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播下红色种子。把面对面宣讲、红色调研、“党史+非遗”融入式教育实践作为重要渠道,深入乡村、街道等基层开展党史宣讲,担任革命历史遗址的党史工作者、讲解员、导游等,将红色理论送入寻常百姓家,打通红色理论宣讲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在从“倾听者”转变为“讲述者”的体验中,真正把握红色资源的精髓,以实际行动传播有温度的中国历史故事。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党的历史成功经验,[14]进一步深化和固化党史实践教育的学习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用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历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肩负民族振兴重任的红色传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元固本,立德树人,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务实举措。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培育有坚定信念,为国家富强建功立业的优秀高校学生,努力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让先辈们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思政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我们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之下,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高校要紧握时代脉搏,从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出发,做到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探索和实践中厘清教育中各环节的逻辑关系,聚焦“点—线—面”,不断革新和优化教育体系,引领青年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年党史内涵深刻认识,激发青年学生为国家和学校事业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双融合、双提升,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