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的话语模式与传播机制探究

2022-11-22 02:43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凡尔赛话语大众

张 栋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近段时间以来,“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在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平台广泛传播开来。2020 年12 月4 日,《咬文嚼字》杂志更是将“凡尔赛文学”列为2020 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可见“凡尔赛文学”乃至由之引申而出的“凡学”,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流传性、大众参与度高的传播现象。“凡尔赛文学”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度,一方面是因为一种奇特的语言形式往往能够在网络时代获得大众的认同与自觉运用,并推动该语言形式在网络世界的传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开放度与自由度较高的话语方式,深度契合了大众的某一方面心理,从而吸引了大众群体以语言“狂欢”的方式介入该话语的增殖过程,乃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此,对“凡尔赛文学”的话语模式与传播机制展开探究,借此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大众心理特征,便成为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

一、“凡尔赛文学”的话语模式

“凡尔赛文学”虽被冠以“文学”的名称,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能被称作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具有典型性的文体特征或话语方式。从表面的语言运用来看,“凡尔赛文学”着重运用一种刻意低调的方式显示言说者富足的物质生活或精彩的情感世界,并最终造成一种语言上的反差效果,其目的在于使话语的接受者产生对言说者的羡慕或嫉妒心理。因此,“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完整的话语方式,是在言说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中完成的。

(一)抑扬结合的“修辞术”

修辞是文学创作中话语表达的重要方式,其类型非常多样,但对于“凡尔赛文学”的创造者来说,他们将“抑扬结合”的修辞方式作了极端化的处理,从而在话语内部造成极强的反差效果,进而影响阅读者的心理动态。相对于传统文学创作对“故事”的注重,“凡尔赛文学”倾向于在讲述中塑造某种特定的场景,或描绘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因此生活化的背景、碎片式的讲述成为“凡尔赛文学”最明显的特征。而在片段式的讲述中,创作者尤其注重“富足”与“贫瘠”的强烈对照。以一段典型的“凡尔赛文学”为例。“老公竟然送了我一辆粉红色的兰博基尼,这颜色选得也太直男了吧,唉,该怎么跟他说我不喜欢这个颜色呢?”其中的“兰博尼基”显然是物质生活“富足”的象征,但创作者话锋一转,开始吐槽老公审美的“贫瘠”,并进一步突出自己对这一款贵重物品的不喜欢。显然,当作者想要去炫耀收到的贵重礼物时,他/她对抑扬结合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及从表面的“嫌弃”态度透露出真正的“炫耀”心理,这成为“凡尔赛文学”修辞手法的典型特征。

(二)“识名”书写与“奢侈”建构

按照一般的理解,“凡尔赛文学”源起于日本动漫《凡尔赛玫瑰》,而动漫中法国贵族的奢侈生活也成为“凡尔赛文学”的“标配”。因此,在文字中表现豪华、奢侈、贵重的物品,便成为“凡尔赛文学”之“识名”书写的核心特点。所谓的“识名”,指的是通过对物质及其所代表文化内容的强调,刻画对象的文化特点[1]。以“凡尔赛文学”的代表创作者“蒙淇淇77”为例。在她的系列写作中,能够代表一座城市奢华的物质都得到了集中呈现,作为高端旅游地的维多利亚港、巴黎,作为高档服饰的KITON、ZEGNA,作为高档商场的SKP 等等,这些成为一座城市豪华特性的表征,也成为作者建构奢侈文化的最重要硬件,并进而获得阅读者心理认同的基本前提。“蒙淇淇77”不仅在微博中展示自己奢侈的物质生活及优渥的生活条件,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展示自己与男朋友/老公之间情感的甜蜜状态,而这种情感的夸张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难以实现,因此其表达构成“玛丽苏”与“汤姆苏”之间的形象与话语融合,这构成“凡尔赛文学”对“奢侈”情感形态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三)“图文并茂”的新型话语表达

在经过微博博主“小奶球”与“蒙淇淇77”对“凡尔赛文学”的初步探索之后,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模仿的热潮,这催生了“凡尔赛文学”这种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即把文字描述与图片呈现结合起来,而且着重把图片展示的奢侈内容与文字隐含的主体不屑一顾的态度相协调,由此创造了一种新型“凡尔赛文学”。这种表达早有先例,2018 年在网络风行的“炫富摔”即是典型案例。“炫富摔”又名“炫富挑战”,源起于Instagram的“Falling stars”挑战,这种以炫耀自己财富为目的的摆拍流行一时,但也因其炫耀目的过于显露而遭人诟病。在图文并置的“凡尔赛文学”模式中,图片本身虽仍展示豪华的物质财富,但作者却在文字表达中表示对所展示物质的“拒绝”态度,因此这种表达显然比“炫富摔”更为聪明,也能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真实心态。显然,新型“凡尔赛文学”的表达方式更“文学”,也更符合视觉时代大众文化传播的规律,当然也能产生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凡尔赛文学”的独特话语表达模式,是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催生的产物。显然,“凡尔赛文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被冠以“文学”之名,反过来形成对传统意义上文学的解构。“凡尔赛文学”满足了网络化时代大众对碎片化、片段化话语表达的需求,并借助便捷的网络与新媒体渠道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胡一峰认为,“互联网强场景化、强互动性的特点,放大了情绪易于互相影响的特性,并使其传播更加便捷。‘凡尔赛文学’具有语义浓缩、形式固定、场景生动等特征,又反映社会心理心态,十分符合网络传播的需要”。[2]可见,“凡尔赛文学”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传播案例,它没有固定的表达形式,只是具有某种具有普遍性的话语特征,因其简易、短小、迅捷的呈现方式,“凡尔赛文学”成为网络大众争相模仿并创造的对象,这使其成为一股网络潮流的重要前提。

二、“凡尔赛文学”的传播机制

“凡尔赛文学”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的影响力,与当下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 亿,占网民整体的94.5%[3]。庞大数量的网络用户为数字化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保障,而数字化媒体自身所具有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社会互动性强”[4]等特征,则使信息传播的效率与影响力大大提升,这构成“凡尔赛文学”在信息时代获得广泛关注度的技术条件。在这一前提下,“凡尔赛文学”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播机制,构成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

(一)双向互动的传播话语建构

“凡尔赛文学”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其话语方式的独特运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阅读者对传播者的回应使得“凡尔赛文学”获得了传播的基本条件。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凡尔赛文学”的创作者通过具有反差性语言的运用,其目的是想获得信息接收者对创作者丰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向往,继而产生心理的满足感。然而,创作者过于暴露的目的性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获得其理想的评论效果,因此,他们经常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以刻意制造一种良好的互动效果,当“统一回复”被置于评论区时,自然会使阅读者产生一种心理感受,即其他人也在关注并认同“凡尔赛文学”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小奶球”与“蒙淇淇77”之所以成为颇知名的微博博主,即是因为她们极为成功地运用了双向互动的话语传播机制,既使自己创造的话语得到传播,也获得了想要实现的传播效果,这进而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象征资本,使其成为“凡尔赛文学”的典型代言人。

(二)数字化传播的多元形式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更为多元,数字化媒体在其中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凡尔赛文学”的推广,也是借助多元的传播方式而得以完成的。传统意义上的“凡尔赛文学”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则是创作者借助视觉传播的便利性特征而产生的新创造,当下,“凡尔赛文学”又发展出了新的传播方式,微博博主“小奶球”是新方式的始作俑者。作为“凡学”名义上的创始人,“小奶球”较早地发现了“凡尔赛文学”的独特之处,并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对其发现对象进行了新形式与新内涵的开拓。在其博文中,“小奶球”不仅采取了传统的方式对不同题材与类型的“凡尔赛文学”进行了集中式的呈现,借此获得网友的关注度,而且还在“哔哩哔哩”网站开设“凡尔赛公开课”,在微博平台设置“凡尔赛文学研究与实践”专刊,以Vlog(视频日志)的形式将文字形式的“凡尔赛文学”作影像化处理,从而形成更为直接的效果。当然,与“蒙淇淇77”不同,“小奶球”对“凡尔赛文学”的发现与传播,已超越了心理炫耀的层面,而进入对某一特定文体的调侃乃至批判层面,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大众对“凡尔赛文学”的态度。

(三)从个体到群体的大众传播模式

一种传播现象的形成,是需要大众力量的推动的,“凡尔赛文学”从一种个体的创作现象,发展到全民争相模仿的阶段,离不开新媒体力量的支撑,也与大众的特殊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提到了一个关键的概念,即“心理群体”。他认为,当不同职业、阶层、性格的人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5]。面对“凡尔赛文学”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不同的人会临时组成一个在网络上存在的有着共同心理倾向的心理群体,并以“凡尔赛文学”的文体为对象,展开一股热烈的“模仿”潮流,这直接促成了一次网络波及范围更广的传播现象。另外,这一网络传播现象也走到“线下”,进入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因此成为大范围的、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话语传播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大众对“凡尔赛文学”的传播,其实已脱离了初期的心理炫耀层面,而是将之作为调侃的对象,其中也隐含着大众文化心理的变迁态势,即由非理性转向理性,开始以客观冷静的心态面对网络上的诸多传播现象。

三、“凡尔赛文学”的传播现象分析

把“凡尔赛文学”在网络上的传播视作一次网民的全体狂欢,似乎并不为过,它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并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创作”欲望,形形色色的“凡尔赛文学”构成一次全民参与的网络传播奇观。实际上,在新媒体时代,类似“凡尔赛文学”的传播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因为以新媒体等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方式,本身即是打造新的当代神话的重要前提。

麦克卢汉赋予了现代电子媒介以“技术神话”的色彩,他认为,“任何媒介 (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行为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行为尺度”[6]。也就是说,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类似“凡尔赛文学”这样的新生网络事物变成了一种“媒体事件”(Media Events),成为一种带有公共性的网络议题,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评议生活与社会的一种新“尺度”。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某一看似微小的事件都有在网络上发酵的可能,并进一步成为公众、政府、社会精英等社会力量角力的场所。由此,当“凡尔赛文学”这种带有新颖的表达方式、极强的可重复性、蕴含当下国人情感诉求等特征的新的网络现象横空出世时,它便成为新媒体传播的宠儿,在获得民众自觉或被动传播的同时,也被打造为一种新的当代神话。它以一种在网络上存在的虚拟形态,与古代神话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与远古神话历时弥久的传播方式不同,“凡尔赛文学”的神话借助新媒体迅捷的传播手段,对民众进行了“传播赋权”(communication empowerment),从而使“大众媒体时代政府机构、社会精英和主流媒体垄断知识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处于社会边缘的信息中下阶层由此加入了创造历史的过程”[7]。由新媒体打造的当代神话,显然是全民助推的结果,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广泛性、便捷性、迅速性,使“凡尔赛文学”的神话在极短时间内即塑造成型。

虽然新媒体技术对“凡尔赛文学”等当代神话的形塑产生了极强的助推作用,但也能够几乎在同时解构神话。也就是说,新媒体技术既可以造魅,也可以祛魅。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媒体技术以大体量的数据信息与频繁更新的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播对象的深度内涵。拿“凡尔赛文学”来说,这种网络创作现象其实内在地反映出当下中国民众在新媒体事件中颇具戏谑性与批判性的时代心理,因此代表着中国人心理在当下时代的嬗变形态,但新媒体技术却使网络大众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凡尔赛文学”更具表面性的话语模式上,因此造成了大量重复生产的网络段子,而难以引导大众进入对“凡尔赛文学”的话语分析与内涵反思层面。另一方面,新媒体不断趋新的特征,也使当下讨论热烈的传播对象,转眼之间就成为明日黄花。“凡尔赛文学”在2020 年异军突起,但在短短两三个月之后便几乎销声匿迹,进入到无人问津的境地,并马上被其他的社会热点所取代。也就是说,通过对“凡尔赛文学”这一当代神话的繁盛与消歇现象的观照,能够映射出新媒体时代传播现象的特殊性,也能够观照由新媒体所创造的当代神话的独特存在方式。

“凡尔赛文学”的独特话语模式与传播机制,与马保国的“闪电五连鞭”“耗子尾汁”,及丁真的“甜野”等一道,已成为当下网络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具有典型性的传播现象。上述传播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传播主体在某一层面的独特性,比如“凡尔赛文学”即以其浮夸的言说方式引起大众的争相模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下大众的“狂欢”心态。马保国的形象及其“耗子尾汁”之所以走进“哔哩哔哩”网站,被网民以“鬼畜”形式进行戏谑再现,恰恰说明大众积极参与网络文化构建及网络现象传播的“狂欢”心态,使马保国、丁真等跨媒介的“身体”能够得以创建。当然,尽管“凡尔赛文学”成为一股网络热潮,但从中也能看出网民对于这一现象的态度,已渐趋谨慎与客观,当下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模仿之作,也多是表达调侃、讽刺的心态,因此也可以预想“凡尔赛文学”在未来难以为继的境况。作为一种对照,大众对丁真“甜野”的属性概括及其对其野性、纯净形象的青睐,也能体现出大众对一种更具纯朴意味的文化的向往,以及对更具真诚性质的交流方式的重视。

猜你喜欢
凡尔赛话语大众
画与理
汽车安全测试的“凡尔赛”语录——凡尔赛C5X安全解析
大众偶像
新语
“凡尔赛”的意义与用法
凡尔赛C5X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