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辉
“您是做什么工作的?”人际交往中,职业历来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人社部向社会公示“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导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这意味着我国“职业”的涵盖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新职业的出现对应的是产业的变革、动能的转换。比如,此次公示的“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信息系统适配验证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都是数字经济发展中催生的“数字职业”;“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等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涌现出的“绿色职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等职业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实施,以及“双减”政策的产物;“民宿管家”对应的则是民宿行业从零到百万级规模的蓬勃发展势头……
每一个新职业都代表了一个产业发展方向,都对应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断奔涌向前的生动注脚。
新职业的出现意味着就业之路有了新赛道。对很多年轻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机会。一项调查显示,今年毕业的首批“00后”在选择工作时,92.7%的受访者对新职业有兴趣。从以往的实践看,新职业的“别具一格”,与年轻人的“敢想敢试”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够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也正是因为一代代年轻人以新潮的思想,率先拥抱新技术、新方式、新职业,进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才有了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包容心态,积极支持年轻人站上新职业迸发的风口,是整个社会应有的认识。
对于有的与传统职业相差太大的新职业,老一辈看不懂,往往心存顾虑。这些“善意的担忧”可以理解。只是,新旧交替本身就是事物向前发展的一般规律。
过去的杀猪佬、剃头佬、铁匠、木匠等“九佬十八匠”大多已经不太有市场,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就像不能因此否定旧职业的历史价值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新职业还未成气候就武断地认为它们不是正经职业,甚至盲目地反对和抵制它。
一个职业是否有时代价值,要看它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是否有市场需求、能否为他人创造便利、有无社会经济意义。
对新职业,社会应该多一些包容与理解,政府部门则应在政策、机制上多一些支持和鼓励。把新职业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令其具有合法“身份证”,只是第一步,做好制度配套、政策衔接、法律保障,才能保证新职业健康发展。新职业,不仅意味着新技术、新需求、新特点,也意味着无先例可循,必须从零开始。这给了年轻人大展拳脚的机会,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努力干事、干出名堂,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新职业才能尽快被更多人接受。
“一切都在变化,变化本身就是永恒。”职业的新老交替折射的是科技之变、需求之变乃至时代之变。不论是对老职业的消亡,还是新职业的萌生,我们都应该积极看待,乐见其成、乐促其成、乐享其成。因为经济转型升级“或许顺势关上了一扇窗,但也会打开一扇更大的门”,这种开和关、关和开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个社会持续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