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祎昉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学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术知识的深度与高深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则侧重应用知识的深度和高深应用能力的培养[1]。服装专业教育的应用性较强,近年来同质化现象严重,可通过分类指导、分层办学解决重本科轻专科、重艺术轻设计等问题[2],实现人才特色培养。因此,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各种实践,如“产业技术能力+全产业链+数字技术+互联网知识结构+创新和实践能力”“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等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以及“智能纸样设计+先进生产工艺+现代生产管理”的模块化服装生产课程群等实践性课程改革,这些服装专业实践教育的创新实践注重学科融合以及专业技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企人才需求匹配度瓶颈问题。
在国家政策层面,自2021年国家实施三胎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后,在未来的1~2年内,童装需求又将进入快速增长期[3],面对潜力巨大的童装市场,童装设计专业人才或将成为时下各类服装类院校特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因此,如何应对未来的童装市场,童装设计的教与学、行业与院校如何深入合作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思考,对“童装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童装结构设计”虽然是一门逻辑性强、技术要求严格的服装类实践性课程,但其专业性会高效辐射到设计类课程与营销类课程。“童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结构设计的分支,是以男女装结构设计为基础的延伸,与其他结构教学存在共性与差异性。
首先,作为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逻辑思维尚佳,但要实现平面纸样与立体纸样的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换较为困难。因此,在学习和知识体系运用过程中,易与男女装结构设计混淆;在之后的设计类课程中,较多反映出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构与工艺设计不协调、款式与结构组合混乱等问题,进而出现学习倦怠等消极情绪。
其次,从童装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结构设计师(版师)的从业人数较少。根据调研情况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业版师的结构设计方法与教学中使用的方法不同,学生在切换两种方法时,容易出现方法混淆和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进而影响生产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结构设计相较于款式设计对经验的要求较高,多数用人单位需要一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这些条件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并不友好。
最后,服装结构设计相关职业门槛较低,市场调研工作人员的学历数据呈现出专科生和半路出家的结构设计从业人员占绝大多数,且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大多源于产业集群周边的专业培训机构集训,行业对专业的系统性知识要求较低。
本科应届毕业生面对中低要求的职业门槛和较高的工作经验要求,选择从事结构设计工作的较少,同时也影响了在校生的学习态度等。
通过对多家童装企业的调研分析得出,目前围绕“童装结构设计”课程可开展工作的典型岗位以童装技术人员为核心,企业通常称之为童装版师、童装样衣工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把工作技能分成基础技能、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能力,对童装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据此可分为基础技能(即款式读图能力、尺寸核验能力、熟悉面料性能等能够满足其日常工作要求的能力)、可转移能力(包括开发纸样和生产纸样的制作、跟踪样衣制作流程、大货生产排料等解决问题、有效沟通和创新的能力)、技术和职业能力(包括制版生产各环节流程的行业标准、团队统筹和分工协作等特定的技术专业知识)。
2.2.1 “童装结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更适合市场所需。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结构设计”系列课程主要围绕设计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童装结构设计”培养目标不仅立足于“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深挖“童装结构设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工业制版和工艺设计等技术技能,进而合理设计和修订服装款式,培养能将结构与款式设计全方位融合的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
2.2.2 “童装结构设计”人才培养要求
根据对童装技术人员工作内容的调研,“童装结构设计”人才培养要求包括以下3点:第一,基础技能,即对“童装结构设计”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包括对款式图的分析能力、尺寸设计和核验能力、面料与款式的搭配能力等,保证版型绘制前准备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可转移能力。例如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高效完成纸样设计和排料,根据客户需求调整版型的能力,在跟单方面具有阅读相关英文资料的能力,可在跨境贸易中实现有效沟通,确保产品的全球化流通。第三,技术和职业能力。熟悉行业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对一些版型和工艺问题能及时作出判断并高效解决,在复杂款式设计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在团队工作中能科学合理用人,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2.3 应用型本科院校“童装结构设计”的实践教与学
本科职业教育与专科的不同在于,不局限于技术能力的培养,还包括款式设计能力、版型设计能力、工艺制作能力、团队统筹能力等行业普适性能力的培养[4]。分析童装技术人员典型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发现,企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是直接与行业对接,在企业中能立即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同时具有统筹规划版型设计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童装结构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难度的设定应该参考实际工作中企业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儿童肩斜的版型设计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肩斜度与成人有着较大差别,对于如何设计肩斜这一问题,较多课本上的方法是在背宽线和胸宽线上进行取点来确定肩斜,这种方法比较理想化,在实际推码时,肩斜的变化(尤其是儿童生长发育期的肩斜变化)并不适用,所以教学中传授的原型推论方法在工业版型设计和款式设计中并不适用[5]。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技能实践教学中,需要学生多了解企业中的肩斜设计方法,采用合适的角度或比例进行绘制,在推码中按照横纵向比例实现缩放码,同时因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体型特征不同,在款式设计中对肩部的造型设计会影响制版效果,所以本科的“童装结构设计”技能实践教学应贴合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2.2.4 双导向的本科“童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
从“童装结构设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企业出发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夯基础、融知识、强技能、高就业”的原则进行“童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夯基础”是指培养的童装款式设计人才和童装技术人员均具有扎实的服装基础知识,反映到课程内容设计上主要表现为基础技能的培养,如款式描述、尺寸设定、面料选择搭配等。“融知识”是指培养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虽然该课程针对的是技术实践,但学生未来的就业将面临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也应该考虑考研等普适性问题,所以在知识结构方面,尤其在结构设计中(原型、领子、袖子、衬衫、外套等),以对比性教学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内容的融通。“强技能”是指在技术技能型课程中以职业能力要求中的技能要求为目标,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结构工艺”等实操性课程学习一直是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一大难点,所以在“强技能”设计上,不仅要加强实操训练并延长实操时间,还要解决实际版型问题,从优化版型的角度进行授课和训练。这映射到内容上主要是对案例的分析和学生实操过程中的个别辅导,同时,让企业参与课堂教学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科学的“强技能”方案。“高就业”是指与专业契合度较高的就业,这不仅需要整合“夯基础、融知识、强技能”3个方面的知识,还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教育,将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于一体。这反映在课程内容教学中就是实现分阶段教学。前期,在理论教学阶段,以感知教育为重点培养敬业精神;中期,在课堂实践阶段,以人文素质教育、职业岗位素养教育为重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与创新精神;后期,在项目合作实践阶段,以工作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培养敬业乐业精神、诚信友善的品质以及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
基于以上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形成的“童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就业和学业为双导向的比较教学作为本课程的核心教学特色,综合男女装结构设计与童装结构设计,融合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岗位素养。
2.2.5 童装设计专业课程关系的建构
专业课程与课程关系的搭建主要是通过一门课程的知识要点涉及并延伸到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链接,其方向是以培养专业人才的大方向与课程目标的小方向的融合。“童装结构设计”作为童装设计专业课程之一和结构设计系列课程之一,虽然不是主导性课程,但在专业内容衔接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在项目制教学中,为企业提供样衣一环,样衣的打样制作成为结构设计的核心,涉及设计类课程、工艺制作课程、立体裁剪课程以及CAD、AI等电脑辅助设计课程等,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内在关系网络,但是课程间逻辑的先后顺序、课程属性、学分设置等需要反复推敲和商讨。
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通过对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以基础能力、可转移能力以及技术和职业能力形成专业能力体系。这种专业能力体系有助于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和要求;由岗位能力分解具体的培养内容和能力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通过专业课程间具体逻辑的推导形成一套完整且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凸显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的特点以及学科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培养综合和立体化专业人才,为企业和行业需求端输送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