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朱 杰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与服装技术系,宁夏 银川 750021)
在我国传统行业中,纺织业是支柱产业,因此,很多高校都增设了纺织服装专业,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纺织服装类行业的快速发展、无人化车间和设备的更新以及流程智能化等高新科技的融入,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活力及生机被再次激发。因此,高校不断扩招纺织服装专业生源,充分利用自身教育优势,每年都向纺织服装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纺织服装行业为了应对市场动态变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革新。随着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对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就业问题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重点话题,而如何才能提高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各大高校探讨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问题,并给予了有价值的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主要从事的是纺织服装的生产、管理、经营等一线工作,不仅需掌握丰富的纺织服装知识,还要将生产以及管理中的问题解决,属于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设计、开发、生产、打板、推板、制作等工作。
硬实力主要是指纺织服装专业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纺织服装类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熟练且协调性较强的缝纫技术以及服装造型表达技能等,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才能设计并制作出与大众审美相符的服装,进而占据市场发展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纺织服装类专业学生除了需重视技术与艺术的有效结合,还要对市场、企业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和准确的认知,全方位掌握消费者的真正需求[1]。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而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肩负着合格人才培养的重任。特别是近几年,企业对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要求也不断提高,通常希望招聘到有一定学历背景、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会对人才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软实力进行考察[2]。高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教育面临较大压力,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如何提高育人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及其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社会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多就业岗位,如何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及潜力,也是当今社会高学历人才如云背景下,纺织服装类专业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毕业生在就业时,虽然专业技能优势非常重要,但情操、修养及气质也同样重要,所以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技能素养,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当前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要求,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毕业生就业时才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一直以来,高校纺织服装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理论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对实践教育有所忽视,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案例呈现。再加之受到教育投资局限性的影响,大多数高校纺织服装类专业出于成本核算考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更多关注的是学历教育,对于市场需求未给予高度重视,进而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有所忽视,导致很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毕业后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除此之外,该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现象,很多授课老师源于应届毕业生,只是身份发生了变化,并未真正参与过企业实践工作,实践经验明显不足,所以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岗位需求不够了解。以上问题更多出现在日常教学中,且更为重视理论,开设的课程重复,脱离市场需求,专业教育优势很难凸显出来。同时,很多高校设置的纺织服装类专业未根据我国动态变化的纺织服装市场环境进行及时调整,学生培养目标、内容、专业设置和实际情况出现了明显的脱节,毕业生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但是难以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就业依然面临种种困境[3]。
当前,高校纺织服装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传统形式为主,课堂授课所占比例较大,学生能力考核主要依赖笔试。此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掌握理论知识便能获得证书并顺利毕业。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课本上,即使后续开展相应的实训项目及活动,学生多是敷衍了事,参与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低。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占据主导地位,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较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缺少思考的机会,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欠佳,学生毕业后综合技能欠缺,必然不会占据就业竞争优势。
当前,很多高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主要也是受到学校硬件设施设备条件的影响,设备不够先进,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接触到比较新颖的企业用技术,操作及实践性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校在纺织服装类专业设备上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该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时资源受限。例如在纺织服装类专业中,由于经费少,教学设备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更新,很多关键性技能以及实践课程的教学往往落后于时代发展,即使当前该专业在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也会因为设备的滞后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4]。由于在校期间接触到的都是传统设备,而企业早已引进了先进设备,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了解,进而阻碍了未来就业。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更新,而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学思路同样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思想,调整教学内容,适当融入社会新兴岗位,同时课程设置也应该体现时代性特点,贴合实际,紧密联系生活与企业发展,既要有创造性,又要凸显实用性。例如,当前很多企业不仅注重生产,还会逐渐向技术研发转变,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懂品牌产品设计,还要了解市场定位,制作相应的设计图;还有一些销售企业需要的是优秀店面服装销售人才,这一类型的人才要懂得服装搭配。所以在时代发展中,企业对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此情况,学校要转变教学思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及增设与企业需求相符的课程,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2.1 提高校企合作质量,灵活转变合作方式
纺织服装类专业对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技能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而校企合作便是提高此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需要在合作中充分考虑到学校及企业双方利益,并且做到积极主动寻求与纺织企业、服装制造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在毕业之前提供更多参加实践训练的机会,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学校与服装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以后,企业可将每一季度新产品的设计交给学校作为教学活动、设计大赛来完成,使学生积极参与企业设计环节,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企业提供设计创意;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设备等资源。同时,在合作模式上也要进行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例如冠名班式、交替式、专业同建式等,以广度及深度作为切入点,将校企合作推向新阶段[5]。
3.2.2 技师与教师互换教学,促进共同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高校纺织服装类专业的授课老师往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而企业则拥有高级管理及技能人才,二者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走进企业,为其提供专业的职场规划、辅导等理论服务;企业则安排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来校任课,为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前提供实践课程的指导。例如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设讲座或者给予指导,将最新的工艺、服装制作流程、新技术、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师生。同时,让专业课老师进企业,更有利于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专业技能的提高,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技师和教师各自发挥优势,共建“服装设计工作室”,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及课程,其中包括“纺织及服装造型基础”“绘画”“色彩学”“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选修课,在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
3.2.3 积极参与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修订中鼓励企业参与;企业需要做的就是转变发展理念,配合学校工作,为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确保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与企业需求相契合[6]。企业可将技术开发等相关内容融入专业实践训练教学过程中,以岗位技术需求为重要依据,完成培养标准的制定,详细规划并总结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岗位知识等知识点。例如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出以后,对学生全面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纺织服装类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及时调整与优化,企业需将重点放在学生职业素养、劳动素养、纺织服装行业基础知识、通用技能、职业岗位必备知识、成衣设计、样衣制作、管理等方面,将培养方案定位于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除了需要密切关注当前纺织服装技术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等情况外,还要重视产业发展现状,在教学素材选择方面,要体现时代特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提高自我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技能,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鼓励,转变学习旧模式,在作品设计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将创新性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比如服装CAD课程中关于男衬衫的项目教学,对于前片过肩、后片过肩的拼合,可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完成前后片拼合;关于男衬衫工艺流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常用流程,然后要求学生自主查询、思考能否通过其他方法完成男衬衫制作,此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1 增加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水平
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应用广泛,且应用模式也较为成熟,充分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势头。因此,纺织服装类专业同样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要在多媒体教学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增加相应设施,确保设备功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推动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现代化发展,保证每一间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室都能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而专业课教师要重视自身设备使用技巧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7]。
3.4.2 合理增设实训室设备,满足学生实践操作要求
纺织服装类专业实训课程主要是在实训室完成,该课程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课本内容灵活运用于实践操作,比如缝制贴袋、衬衣领子、裤子插袋、挖袋等。以上实践操作需要的是缝纫、锁边、熨烫等设备,缝纫设备需要每人一台,以满足实践学习以及训练需求。因此,学校要保证设备充足,适当增加实训设备,对现有缝纫设备进行更新,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为以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3.4.3 引进专业先进生产设备,紧跟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
缝纫、锁边以及熨烫等设备是纺织服装类专业最基础且最普通的设备。随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企业逐渐引进新设备、新技术,要想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样需要高水平、先进生产设备给予支持,才能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工业化、智能化生产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学校要重视纺织服装类专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保证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一线先进的理念,打破原来该专业学生只懂理论、无法灵活运用技术技能的现状,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可以真切地感受、体验当前企业正在使用的专业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形中提高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更多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的高质量人才。
目前,就业市场形势严峻,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实现自身价值,就要重视自身软实力的提高,同时学校及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法及形式,致力于提高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