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嘉
在桂西北高寒石山地区,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传统的汉族服饰,说着大同小异的西南官话;他们的生活单纯而朴素,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他们勤劳善良,是屹立的桂西北少数民族中一朵风姿绰约的汉族之花;他们聚居在桂西以北的高山之巅,遍布在每一座山上,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高山汉”。因高山汉人民迁入桂之前所留存的丧葬仪式受汉族传统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十分重视生有所养、死有所归的孝道文化。因此,哭丧和唱孝歌不仅是在世者发泄悲恸情绪的一种方式,还体现了高山汉人的内心信仰。本文主要对高山汉的丧葬习俗、丧葬仪式过程及孝歌曲目进行详细的考察与分析,旨在阐析丧葬仪式中与民歌的互动关系。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十分隆重。高山汉传统丧葬习俗主要源于中原汉族的习俗,其次融合周边兄弟民族习俗,目前还保留由接气、吊祭、土葬等形式,葬礼十分隆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披麻戴孝,禁止一切的娱乐和交际。另外,高山汉还有“归葬”的习俗,意为客死他乡的遗体归葬回原籍。
丧葬仪式被高山汉视为最严肃、庄重的仪式之一,从他们在丧葬礼俗中的观念和行为可以看到丧葬习俗对人的一种非主动性的观念控制,像规则一样具有重大的约束力,但这都是高山汉自愿并且强烈希望保留下来的仪式。通过对丧葬仪式的完整保存和原样再现展现了高山汉人心中的信仰,那是自古以来都刻在汉族心里的信仰—鬼神观念、孝道观念和宗族观念。
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地区的丧葬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功能,对生人有一定的情感宣泄和精神抚慰的作用。同时,丧葬仪式的发生包含了人类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据笔者长期的跟踪调查和当地民间艺人的口述中,发现高山汉人民对待丧葬仪式进行的流程是有固定的顺序和规则的,其详细过程如下:
1.接气:高山汉的老人临终前皆由亲人扶着,同时将头靠在儿子肩上。换好寿衣寿裤,穿上特有的布鞋和袜子,衣服只能穿单数,如三、五、七、九等,不能穿双件。穿好衣裤鞋袜后扶坐在凉床上或是椅子上,让老人双脚踩在两个朝地盖着的大碗上正坐而气绝。
2.烧老纸:家中老人断气后,亲人需在盆中给死者烧3斤6两重的纸钱,并且不能让一点钱灰跑掉,待入棺时用一个三角形布袋装好给死者做枕头,这就叫烧气钱,也叫烧老纸。
3.哭丧:亡人停放在堂屋右侧的凉床上,整理妥当后,床下点一盏“地府灯”,脚头放一个香台和灵牌位。其妻女儿媳等亲人就要开声恸哭,唱哭丧歌。
1.戴孝:高山汉的老人死后,其孝子包括儿、媳、女、婿作为正孝,都要用与棺材同样长的半破白布包头戴孝。女性孝子还要在发辫上扎上几支麻丝,其余家庭小辈和后亲小辈要包白帕戴孝,只是比正孝短一些。
2.入棺:待人断气后,一般在当天就需要入棺,如果因没有棺材或是亲人未到齐,也有在凉床上停放到第二天的,在停放期间,凉床下面点一盏“地府灯”,脚头烧上三炷香和摆上果品供奉,脸上搭盖一叠草纸,家中神龛上的“天地”二字用纸封遮住。
3.守灵:在入殓封棺后,用两条高凳停放棺材,摆在中堂右侧。当晚起,正孝要打地铺在堂中灵前守灵,不能睡高床,防止猫狗跳尸棺,防止仇人放铁器入棺。
1.开路:去世当日,丧家需问“先生”选择吉利的日子,定下安葬的时间,并决定要做多少天道场斋事。斋事分为平坛隔夜、关夫隔夜、五天道场、七天道场、九天道场等等。无论做多少天斋事,都必须给逝者“开路”,为死者超度送往西方极乐世界。
2.绕棺:起坛后,若有孝子要“打绕棺”给死者解罪,要给先生另封赏钱,道公五人便开始敲锣打鼓,以海螺、牛角为号,在前围绕棺材跳唱。主孝端着灵牌、引魂幡跟随其后,其余孝子每人持一炷香跟着走,由慢至快,到最激烈之时便放鞭炮一封。绕棺的内容多为宗教神话故事,如《目连游地府》《二十四孝》《太子游四门》等。
3.堂祭:下葬的前日下午,丧主家的孝儿媳、女儿女婿、侄女义女等人家各杀一头猪,邀请一群亲朋好友帮着抬猪和零食水果、酒食粮米,并扛上祭布(白布中间写一个大写的“奠”字,或者写上“驾鹤归去”等挽联和拜祭者与死者的称呼),唢呐队吹打着哀乐曲、鸣放鞭炮来灵前祭奠就称之为“堂祭”。
1.发丧:堂祭时,孝女将已制作好的纸竹灵房放置灵旁。发丧时,要按照死者年龄计算多少张白纸,加上爹、妈、天、地各一张,将纸制作成望山旗扛在最前面。孝家全部都在门外跪接灵房、灵柩,亲友站在棺材两边等待先生做法。做法时,先生身穿法衣,头戴法冠,念念有词,并用一只雄鸡站在棺木上,同时放置一个装着明火灰的碗,左手掐着诀,右手拿着剑,作法结束时大喊一声“起”,右手用剑击破碗,众亲即将棺材抬出们,放在门外的场地用两条长凳垫着,再绑上绳索后抬棺上路,是谓发丧。
2.安葬:棺材抬至选择好的墓地后,先暂停放置两条长凳上,切忌不能落地。待正孝之家在井中烧垫井钱纸和望山旗的下端后,才能抬棺下井。垒土时,需由死者的长子(若无儿子则由女婿或侄儿)单脚跪在棺盖上朝左右两边各挥锄挖三抔土盖棺。挖土时要挖一锄喊一声“爹回家”,然后众亲才帮助将垒坟填土。接着放置好墓碑后,插上望山旗和各种彩旗才算安葬结束。随着丧者下葬之后,生者情绪上的巨大伤痛需要得到发泄和疏通,此时又可唱一些哭丧歌。
3.烧灵:同时在坟墓旁边烧掉袱包和纸灵房、旗幡、纸龙纸马等即为“烧灵”。
1.受封:出殡安葬归来,道公要将请来的各方师祖菩萨、仙人送回各方各位。
2.送火:当晚,正孝之家需给死者送火到坟前,连送三晚,每晚到点时需喊道:“爹(或妈)来接火去”。从死者去世的那边算起,每七天为一柒,每一柒都要在家中给死者烧袚包和纸钱为祭,一直烧七柒。
3.买山:烧柒已满,需重新请回道师敲念“买山”。
4.守孝:安葬完毕后,家中子女在第一个月内正孝虔诚戴孝,不剃头,不行房事。
在高山汉丧葬仪式的守灵、绕棺、安葬等环节中,都可能唱哭丧歌,歌词因丧者的不同而变化,内容有男人哭妻、哭父母、哭媳妇、哭儿子、女儿哭妈(或哭爹)、妹哭哥等等。如《儿女哭父》:
我的爹我的父亲,你的命着实可怜。不道寿满一百岁,一时你就命归阴。
只望同母百年老,谁知忽然见阎君。丢下儿女孤单去,此后谁把儿女疼。
昨日还吃阳间饭,今天喊你不应声。灵前摆起茶和饭,不见爹爹亲口吞。
从今要见父亲面,除非半夜梦中寻。在生之时少奉敬,为儿报答已无门。
(每哭完一句,就喊一声:老子呀!我的爹呀!)①
此曲主要展现了父母去世时儿女与父母在世时相处的回忆以及儿女悲痛、伤感的情绪,以及还未报答父母的后悔之情。再如《儿女哭母》
最苦奠过生身母,受苦受难多凄凉。十月怀胎娘辛苦,提起令人痛断肠。
口吃茶饭没香味,手拿物件颤糠糠。行走坐卧不自在,珍肴美味不想尝。
昼夜不安无法想,磨得眼花面皮黄。儿若翻身如刀绞,口喊教命母身伤。
儿奔生来母奔死,命隔阎王纸一章。忽然儿女生下地,我娘昏死在一旁。
(每哭完一句,就喊一声:妈呀!娘呀!)②
此曲表达了儿女在面对离世父母安葬时的无奈、痛苦,类似呜咽的边说边唱诉说着父母的辛劳和儿女的悲痛。
再如《丈夫哭妻》:
春去夏来秋又冬,织女抛梭一般同。世间多少不平事,思爱夫妻不善终。
别人夫妻双双在,你丢丈夫想不通。你今丢下儿和女,一股阴风向前冲。
如今我妻死了去,一双儿女丢给我。生得贵来丢得贱,叫我如何来安排。
可怜丢下儿和女,要到何时长成才。若是妻子还在世,不打不驾叫乖乖。
(每哭完一句,就喊一声:妻呀!)③
(引自乐业县歌手周长轮所收集的唱本资料。)
这首民歌主要描述了妻子突然离世时,丈夫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不顺,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高山汉哭丧歌的曲牌数量较少,音调带有哭腔与叙述性,曲调大同小异,根据歌词内容或演唱者的不同略有变化。此处以《十叹父母养育恩》为例,可窥见其曲调形态与特征。这首哭丧歌是一首主要用于丧事礼俗活动的孝歌,演唱者主要为丧者之儿女,歌词内容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主要在田林县的浪平乡、平山乡、龙车乡传唱,其余地区也有人传唱,但较少。第一段唱到:“一叹亡灵养一身啰,在世来得几多年啊,不期今日辞世去啊,满堂孝舍泪涟涟啊。”第二段继续唱:“二叹亡灵去不归啰,一旦无常急加催啊,难免天书来报取啊,逍遥自在去如飞啊。”
《十叹父母养育恩》是由a、b、a1、b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一部曲式。每个乐句均为6小节,形成对称规整的6+6+6+6结构;每个乐句又分成3+3两个均匀的乐节。从材料上看,又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的两句建立在派生对比的原则之上。下片的第一句是上片首句的变化重复,保持骨干音相同,但在个别音调上则作了一定的变化。下片第二句则是上片第二句的原样再现。四个乐句之间相互对比又相互呼应,句式结构短小精炼。
从全曲看,这首哭丧歌的最后落音落在了徵音上,因而调式应为五声徵调式。但是,从其全曲所使用的音列上看,该歌曲又具有羽调式特征。第一句、第三句以及二、四句的前面乐节均使用的是羽—宫—商的四度三音列,即“窄羽”音列,具有明显的羽调式特征。只在第二、四句的结尾处的终止式下行结束才引入了徵音,使用了徵—羽—宫的“窄徵”三音列,肯定了徵调式的主音。又由于全曲所使用的两个音列连接起来也没有出现大三度音程,调式色彩处于游离状态。因乐句的起始音以宫音为主,各个乐句终止音为羽徵相互交替,但末句落音于调式主音徵音,徵调式的调性比较明确,可称之为“五声性G宫之徵调式”。
全曲的节拍以2/4拍为主,速度较慢。节奏型方面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长短交替使用,仅在每个乐节或乐句的落音上以跨小节的切分音延长成3拍,节奏律动较为简单匀称。全曲的音域也较窄,在一个纯八度的中低音区内环绕发展,旋法的进行主要以同度、大二度和小三度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最大的音程差仅为纯四度,且只出现了6次,总体来看旋律起伏波动较小。但每个乐句又形成先上后下的拱形结构的旋律走势,前一乐节上行,后一乐节又迂回下行,形成相对舒缓平稳的大波浪式进行。特别是在每个乐句的结束均以下行的音调进行,配之以衬词“啰”或者“啊”,形成带有拖腔的哭音,使音乐情绪显得极度悲伤。
“仪式音乐通过空间构建意义,这一特性使得音乐研究与仪式空间理论的结合成为必然。”④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音乐的生发过程在物质空间和意识空间中不断转换,高山汉的丧葬仪式体现了物质、意识的转变,主要是在歌词叙述中显现出来的。第一物质空间,即客观存在的空间场景上的变化,在高山汉丧葬仪式民歌文本中可以经常可见根据丧葬仪式程序的进程,现实空间随之进行改变,在对应的物质空间转换中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空间和音乐表演行为空间的融合与适应;第二是意识空间,意为依靠人的感知、思维来进行切换的意识空间,在高山汉丧葬仪式民歌文本中所呈现的意识空间多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所谓意识中眼前的现实空间和意识中的虚拟空间的来回切换,以脑中的感知切换表达情绪的深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山汉的民俗文化也难免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在现今的丧葬仪式中,仪式化也在逐渐渐弱,唱哭丧歌的形式也在逐年减少,而演变为以汉族八音吹打为主,杂之以其他流行歌曲的演唱。因而,有必要对这些仪式进行记录和保存,加强他们的民族记忆与族群认同。■
注释:
① 歌词引自业田林县歌手杨方华收集的唱本资料,笔者整理。
② 歌词引自田林县歌手周长轮所演唱,笔者记录及整理。
③ 歌词引自乐业县歌手周长轮所收集的唱本资料,笔者整理。
④ 齐琨.仪式空间中的音乐表演——以安徽祁门县马山村丧葬仪式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0,(02):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