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竟芳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阶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在受到社会上出现的纷繁冗杂的价值观,特别是西方大力推行并标榜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影响时,无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其虚伪性进行正确的认知和批判。人类迎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亟须建构一套适应新媒体特点、行之有效的机制和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传播的主动权从传统的官方媒体、组织和机构转移到公民个体。学生获取信息、接受知识的途径也发生了改变,图像越来越超过文字语言而逐渐成为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高校顺时顺势而推动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创新,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与传统单向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是双向互动过程,信息接收者的参与性大大增强,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加深。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有利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对提高参与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化被动教育为主动探索有着更好的功能作用,有利于提升教育实效。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带来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并且不受空间限制,覆盖范围可以超出地域的限制,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广阔性。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宣传和教育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推动大学生教育的各个主体与环境的融合融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教育与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开展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促进高校与社会联动教育,全员、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的形成合力。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方式具有广泛性与快捷性,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所存在的单向性、强制性和非选择性的缺陷与不足。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在信息的收集、整理、搜索、推送、传播方面,可以更加丰富、高效和精准,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合理布局、精确分类,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更容易通过网络平台,借助“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等外衣,从浅层意识形态层面和深层意识形态层面带来外来性冲击。在因社会阶层划分、利益格局变化、“深水区”改革等原因带来的自生性挑战综合作用下,实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渗透,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认知和认可,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击高校学生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观自信的树立和中国方案、中国模式的自豪感,动摇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
媒介理论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媒介绝不是消极、静态、被动的躯壳。它对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它决定着信息内容的清晰度、结构方式以及媒介内容的效果。”[2]媒介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偏好属性,在建构社会意识形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纸媒时代,高校习惯于通过传统媒体平台,完成思想的宣传与意识形态的引导,效果相对明显。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自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速和受众范围广泛的优势,学生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多元化,学生也从“受教育者”转为“受教育者与参与者”的综合体,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信息,获取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表达观点与看法,甚至是不论对错或者是断章取义,严重削弱了高校通过传统媒体管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权威性。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新的重要管控平台。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给监控带来较大难度。各类网络新媒体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增强了教学吸引力,从根本上改变着知识传播的途径,教师难以像以前一样预设和过滤学生所接受信息的内容;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平台,信息实时、同步推送功能使得对传播的管理越来越困难。师生网络交往、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等都面临全新的挑战。
1.建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高校党组织要明确主体责任,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针对性、复杂性和尖锐性,要进一步建机制、强担当,立破并举、激浊扬清。要牢牢掌握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就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要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积极构建与完善全方位、一体化领导、协调、处置机制。
2.学理论,保持政治清醒
高校党组织要构建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及时组织开展意识形态问题的说明报告会,及时通过网络平台、线下讲座、座谈会及思政课堂,传达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与思想,深化师生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科学认知和情感认同,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强教育,清除思想杂质
高校党组织要立足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实际,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意识形态管控思维。要引导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居安思危;要随时关注师生思想动态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新问题,做好及时跟踪和科学研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互动交流、线下座谈等多样化的渠道与手段,加强政治引领,清除思想杂质,铸牢师生精神信仰,避免师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疏解而恶化。
4.抓载体,拓展网络空间
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载体构建,尤其是新媒体载体建设。要强化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价值观正确、教育能力强且擅长网络媒体技术的意识形态教育及管控队伍;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全方位保障;要探索网络媒体平台开发与创新,结合学生的教育特点,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升青年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获得感。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灵魂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作为社会关系的人是有追求的,人需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需要从中国精神中汲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最内核、最本质的层面”,[4]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的价值遵循和精神指引。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掌握住网络新媒体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抵制西方世界所谓的“普世价值”的错误思想和价值观的侵蚀,铸魂育人。
2.用传统文化感召使命
中国文明在立足于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创造性的继承和创新性的发展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并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6]高校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做好传承与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做指引,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摒弃其阶级性和逆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与学、悟与行;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革命道德的时代价值,将红色文化与红色实践相结合,探索在网络媒体时代的红色教育新路径,探索红色基地现场教学与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教育平台、英雄模范人物和故事、地方特色文化,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传承红色精神,锻造精神品质,感召时代使命。
3.用校园品牌激发活力
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高校自身的校园品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力。高校要有清晰的特色的价值观教育品牌和理念,如海丝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进校园之类的价值观指引,明确学校特色教育品牌。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手段,扩大教育的受众面和参与度。寓文化活动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娱乐性与群众性于学校的价值观品牌建设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塑造价值观,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用精品创作引领风尚
高校要积极培育与建设思政工作精品、原创文化精品等,抓特色、提亮点、强教育,打造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各类精品项目。要以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和原创文化精品项目为抓手,强化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与自媒体平台,特别是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两微一端一抖”等平台,创作精品、宣传精品,在全校师生中形成风尚,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
1.提升育人话语亲和力
共情教育是实现育人效果的最佳手段。首先,增强话语吸引力。以大学生感兴趣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引起共鸣。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和自媒体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情动人触人心,以理服人平人心,以行示人定人心。其次,提高话语说服力。网络媒体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广泛传播正能量信息,做好正面宣传,要让大学生真正认知、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让其有充分的获得感、体验感,高校可以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注重将学生实际困难(学习、生活、情感)的解决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提升话语的认可度、说服力。再次,提升话语的亲和力,精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转换教学体系,以生动的话语,传播科学的理论,提升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感同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中国共产党的“能”和马克思主义的“行”,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2.提升话语生态特色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言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展价值观教育,实现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强化正面引导教育,守住红色地带,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政治上坚持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组织上服从党的领导,通过深化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教育,发扬革命道德,培塑正确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筑牢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提升对外交流影响力
高校要引导师生用历史的、辩证的、实践的眼光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坚持姓“马”姓“共”,旗帜鲜明地讲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鲜明地讲党的性质、宗旨、传统、作风;不忘本来,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和获取价值指引,传承优秀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立根铸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地位,积极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吸取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因素,坚持“拿来主义”,洋为中用。要面向未来,要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使命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将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统一,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在国际秩序构建中的话语权。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7]网络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环境泥沙俱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真正做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掌握主动性,高度重视传播创新,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宣传工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