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农业农村局 276600)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为纤维素类多发类关节炎或浆膜炎,该类病症的死亡率与传染率极高,由猪副嗜血杆菌引发,多出现在断奶前后幼猪与青年猪身上,给猪群带来的危害程度极高,不但引发了养殖人员的经济损失,还阻碍生猪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很容易感染一些疾病,其中副嗜血杆菌病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在感染该病后还会引发猪格氏病的感染。在临床上,猪副嗜血杆菌病会呈现出诸多流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感染群体只有猪,同时断奶前后的仔猪及青年猪感染该疾病的概率最高。(2)猪副嗜血杆菌有多种血清型,同时多种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很强的交叉免疫力。(3)猪副嗜血杆菌在治疗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耐药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其他猪病发生混合感染情况。(4)副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在生猪饲养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气候条件、运输过程、饲料配比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感染。(5)猪在第一次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时只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6)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系统疾病,因此,猪在感染蓝耳病等猪呼吸道疾病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猪副嗜血杆菌病。
在对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猪进行初步诊断时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猪会出现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反应迟钝、食欲下降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还有一部分猪会在运动机能方面出现问题,主要包括站立困难、行走缓慢及共济失调等,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即会在没有突出症状的情况下死亡。猪在感染该疾病后还会更喜欢保持躺卧状态,即使站立行走也是较为缓慢的,一开始猪会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及四肢发红等问题,后续还会有部分病猪出现下痢、贫血及尿液呈茶红色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出现在急性期。部分病猪度过急性期随后还会出现关节炎及脑膜炎等症状,有些还会进一步引发肠胃方面的问题。猪副嗜血杆菌病不仅有急性病例,还存在相应的慢性病例,多发生于保育猪。这部分猪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降低、四肢无力及生长不良等问题,严重时还会逐步出现腹膜炎、脑膜炎等炎症。结合初步诊断情况看。猪在患病后肺部会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同时整体呈现出暗红色;而在腹腔内会存在大量浑浊性腹水,并有淡黄白色豆腐渣样的分泌物在肠黏膜上附着。而急性病猪会在支气管上存在大量分泌物,其肺膈面与横膈膜还会存在粘连情况。大多数病猪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症状,腹股沟淋巴结还会呈现出暗红色。除此以外,在实验过程中将病猪四肢关节切开后还会流出淡黄色液体。
实验室诊断过程主要可分成3 个环节,分别是细菌学检查、分离培养及动物回归试验。首先,在开展细菌学检查过程中,需要先对病猪肺炎区组织涂片、脾组织涂片及心内血液涂片,在革兰氏染色处理之后可以通过镜检观察到猪副嗜血杆菌,同时也可以观察到不存在荚膜、鞭毛等。其次,在分离培养时需要提取病猪肺炎区、肝、心血等位置的渗出物作为样本,并将其分别放置到兔血琼脂、肉汤培和麦康凯的培养基中进行实验观察。在放置48h 后,兔血琼脂培养基中可以观察到露珠状菌落,进而通过染色处理及镜检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病菌。最后,在进行动物回归试验时则需要将健康的仔猪作为实验猪,将完成纯化处理的细菌通过悬液方式进行滴鼻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实验猪出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的症状。对其进行扑杀后剖检可见其变化情况与确诊的病例保持一致,并通过分离试验也可以观察到病菌的存在。
当猪群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时,采用药物治疗法为快速、科学、有效的防治方式。具体来看,针对猪副嗜血杆菌病来说,养殖人员需详尽分析该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时检查不同猪群的染病情况,若某头猪感染或其所在的猪群感染,需率先将其隔离,以保证其他猪群的健康。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养殖人员应科学挑选药物治疗方式,如注射给药与饮水给药等,其用药数量要依照猪群每日的给料量与其具体体重来定,在计算完用药量后,需依照该药剂标准为病猪服药。
给药时无论采用注射给药还是饮水给药,养殖人员还需根据不同季节来调整用药量,从饮水给药的方式上看,夏季会为病猪增加药量,冬季会进行一定的缩减,当前常用的饮水给药药剂为硫酸泰乐菌素、氟苯尼考原粉等;而针对注射给药多采用氨苄西林注射液,该类药物的各月使用频率较接近,运用该类药物可快速帮助病猪恢复体力,提升其身体素质。运用药物治疗法可直接遏制病猪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科学、合理的防治方式,但病猪数量增加且蔓延到猪群时,该治疗方式较难起到太大作用[1]。
引发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主要原因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善,若不从源头解决该类问题,在出现猪副嗜血杆菌病后,即使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也较难保障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一般来讲,针对养殖场内部的饲养管理来说,出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多为仔猪,而该类猪群在断奶前后会迅速降低免疫力,极易引发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在饲养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该类猪群的免疫系统会遭受极大限制,因而在开展养殖工作期间,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显得极为重要。
具体来说,优化饲养管理的主要举措为科学管控猪饲料与其对应的饲养环境。一方面,养殖人员不仅要保证饲料的整体质量,提升饲料安全性与健康性,还需及时检测饲料中的各项成分,充分保证猪群身体健康,并适时提升其免疫力。另一方面,加强对猪群居住环境的管理,养殖人员应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提升猪群饲养环境的整洁性,在完成猪舍消毒与清理后,还要时常改变消毒液,利用该类方式为猪群创设出更为合适的居住环境,全面提升猪只免疫力。此外,在改善猪群免疫力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尽量保证养殖环境稳定,即不要轻易为猪群更换猪舍,由于仔猪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较敏感,若时常更换其居住环境,不仅难以提升其免疫力,还可能造成应激,引发疾病。
若想更好地治疗猪副嗜血杆菌病,养殖人员可借助疫苗接种来改进猪群身体素质。一般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为疫苗接种,其原理在于通过疫苗接种使动物体内出现抗体,有效降低该类疾病的传染率与发病率。由于仔猪年龄较小,再加上免疫系统较弱,为其进行疫苗接种属直接、有效的方式,在进行疫苗接种过程中,接种人员需为其挑选出质量合格的优质疫苗,借助该项举措来保障疫苗的有效性。针对防治猪副嗜血杆菌病疫苗而言,由于该疾病的病原不同,加之与病原血清类型相近的数量较多,不同血清间又难以实现交叉保护,在挑选该类疫苗时要挑选多价苗,利用该疫苗本身的特性来改善猪群健康。此外,在实行疫苗接种前,广大养殖人员应及时测试仔猪身体状态,确认其与相关疫苗匹配,保证其在完成疫苗接种后不会产生副作用,提升猪群健康。在接种疫苗几天内,养殖人员需及时关注仔猪或其他猪群的身体状态,若其产生不良反应,则要立即诊断或交送专业人士手中,在当前猪副嗜血杆菌病防治中,疫苗防治较为有效,养殖人员应利用该类防治方式来保证仔猪健康[2]。
首先,当猪群患上猪副嗜血杆菌病后,无论采取何种防治措施,都难以弥补当下猪群的健康与养殖场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预防该疾病变得较为重要。养殖人员应定期清理猪舍,及时检测该环境中的温湿度,尽量让更多的阳光照射到猪舍内,不仅能有效改变环境中的温度,还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其次,当某只或某些仔猪出现猪副嗜血杆菌病时,养殖人员应立即将该类病猪隔离,避免该疾病传染到其他猪群身上,切断该疾病传染源。在完成病猪隔离后,养殖人员要科学探索出引发该疾病的原因,即科学控制当前猪群健康,使其不会遭受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伤害。在治疗仔猪期间,相关人员应适时关注其身体状态与治疗状态,尽量延长隔离时间,即使仔猪身体已恢复健康,仍要观察一段时间,在确保其拥有健康的身体后,养殖人员才可引导其重新回到猪舍内,并再度对其开展适宜观察。
最后,养殖人员在饲养猪群过程中需不断强化疾病预防意识,学习更多的疾病预防知识,如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其能学习多项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方法,找出可能引发该疾病的病原,利用有效措施适时消除引起该疾病的诱因,科学预防猪群可能出现的呼吸道疾病,缩减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概率。
综上所述,猪副嗜血杆菌病为猪群中的细菌类疾病,该疾病在发生过程中不但会严重威胁猪群健康,还会给养殖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因而,广大养殖人员要加大饲养管理力度,促进养殖场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