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山东省临朐县畜牧业发展中心 262600)
猪气喘病又被称为猪支原体肺炎,本病是由猪受到支原体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疾病,具有潜伏期长、隐匿性强、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1]。而且此病原可以长期存在于环境中,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以防为主,提前预防本病的发生。
本病的病原为猪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显微镜下镜检可见病原呈现出多型性,而且大小也不一致,常见的有球状、杆状、树枝状和不规则形状。本病原为兼性厌氧,能通过培养基培养,但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且生长缓慢,需要2~4d 的时间才可见培养基上有菌落生长。其菌落生长有特色,形成“油煎蛋”样。病原没有细胞壁,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其在自然环境中只能存活1~2d,在干燥的环境中只能存活几个小时[2]。使用常规的消毒药物均可将其杀死。但其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力,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超过1 年。其对青链霉素的敏感性较差,但对卡那霉素和大观霉素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猪气喘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甚至发病后康复的猪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可以向体外排毒,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母猪还可以通过乳汁分泌向体外排毒,直接造成仔猪感染。本病原仅可造成猪只感染,通常不分年龄、性别及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但年龄大小对易感性有影响,初生仔猪和保育猪易感性最高,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也最高。不同品种的猪易感性也有所差异,当地土猪要比引进猪种的易感性高。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猪对本病原也有较强的易感性。但成年猪和公猪通常易感性较低,而且感染后多呈现隐性发病和慢性发病。
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其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季节发病率会有所上升,尤其是在猪群受到寒冷和气候突变的应激作用下发病率突然升高。此外,如果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良也会造成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畅和养殖环境卫生条件过差等,都会造成病原迅速在猪群内传播。本病发生在新疫区常呈现出爆发式流行,具有急性发病经过,如果发生在老疫区多呈现慢性经过和隐性经过,甚至不表现出发病症状,而且病死率较低。
根据病猪发病后的表现可将病猪临床症状分为3 种,即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
本型多发生于新疫区,其中以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断奶仔猪发病率高。发病猪的病程通常在1~2 周,也有病程较短的病猪只有2~3d,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站立不稳或喜卧。多出现呼吸道症状,有严重的咳嗽和气喘。呼吸加快可达到60~100 次/min[3],呼吸时可见腹部有起伏状。通常病猪不出现体温升高。病猪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呼吸困难,食欲废绝,最终因窒息而死亡。
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化过来,病程持续较长,发病呈现出慢性经过。在老疫区也常出现养殖场直接发生慢性型病例。病猪主要表现为咳嗽,严重时会有疼痛反应。咳嗽多出现在早上和晚上,有时在进食或运动后也有明显的咳嗽。伴随咳嗽还会有喘气症状,病猪通常呼吸频率可达到50~100 次/min。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和气喘有所加重,甚至能影响猪的食欲。当仔猪出现慢性感染时表现为生长发育变缓,体形消瘦,病程较长,通常可以达到2~3 个月,病猪具有一定的病死率,其病死率不仅与病情有关,还与饲养管理的好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大多猪会变为僵猪。
本型多发生在成年猪或公猪感染后,而且是发生于本病的老疫区,也可由慢性感染的病猪转化过来。本型病猪通常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咳嗽和气喘情况,但不严重,而且多出现在早上或当猪剧烈运动后。病猪不出现发烧和食欲减退的情况。但其体内长期携带病原,能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向体外排毒,引起其他健康猪感染发病。本型病猪给养猪场造成潜在的威胁,常会导致大量猪感染发病。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病变主要发生在肺脏和呼吸道,发病猪的肺脏表现为对称性病变,病变区域大小不等,病变的肺脏部位呈现出深红或淡黄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部位逐渐有褪色变化,变为灰黄或灰白。在包膜内还有数量不等的坏死点,多呈现灰白色米粒大小。肺脏内部的支气管增厚且从中流出大量黏液和血液的泡沫状液体。病变组织和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很明显,病变肺脏还出现气肿和水肿,并有大量淤血。肺门淋巴结也出现肿大、变硬,而且具有明显的增生。有时可见病死猪的肺脏和胸膜出现粘连,难以分开。
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常用的实验室技术有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病原学诊断是通过对病原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来对本病进行诊断。近些年多采用复红染色法进行染色镜检,菌落在染色后形态清晰,用于诊断效果较好。血清学诊断主要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及美联免疫吸附试验。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临床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对本病进行确诊,而且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应用PCR 技术和核酸探针技术。应用本技术能检测出病料中含有的微量病原,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可以对本病进行确诊。
预防本病首先应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通常在仔猪达到1~2 周时进行首免,而后在8~11 周时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接种时可以采用颈部肌肉注射,也可以采用胸腔注射的方式。其中胸腔注射的方式效果较好,成年猪可以在秋季免疫弱毒疫苗。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在疫苗接种的同时要提升养猪场饲养管理水平。控制猪舍饲养密度,确保舍内具有合理的温湿度,保持尽量恒定。还要保持圈舍清洁,圈舍要勤打扫,在打扫后要应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消毒不仅对圈舍内外消毒,还需要对进入养殖场的物品进行消毒。在养殖中要给猪群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提升猪群免疫力。
本病对抗生素敏感,可以应用抗生素来对病猪进行治疗。治疗选用的药物可以通过药敏试验筛选,也可以选择常规对本病敏感的药物。现在临床上多用替米考星治疗,治疗时对病猪进行肌肉注射,发病严重的病猪可以提升注射次数和注射剂量,常用剂量为每天每100kg 体重注射10ml,连续用药7d。也可以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粉和多西环素粉,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投喂西药的同时可以加入中药方剂,中西药结合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