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席军 董清平
(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433126)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是一种由猪圆环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功能抑制疾病,哺乳仔猪对猪圆环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其中5~12 周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猪感染后其皮肤表面会出现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红色斑点、疹块,随着病情发展,病变皮肤颜色变深,病猪日增重缓慢,饲料报酬率下降,甚至变为僵猪。由于猪圆环病毒传染性强,且病毒耐酸耐热,不易根除,造成猪皮炎肾病综合征发病时间长且复发率高,对幼猪生长不利,会给养猪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保障生猪养殖效益,养殖人员需要了解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做好相应防治措施。
生猪年龄越大,脂肪层越厚,对高热的耐受性越差,生猪表皮受热不均会影响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进而诱发表皮出现红疹或其他皮肤病。生猪所处环境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表皮皮肤呼吸,也容易出现皮肤感染症状。
猪舍卫生环境不良时容易滋生病原菌或寄生虫,这些病原微生物会先附着于生猪表皮和皮肤黏膜上,生猪表皮的瘙痒感增加,进而引发湿疹、皮炎等症状。
在高热且降水量较多的夏季,饲料储藏室通风不良,贮藏方式不合理,尤其是饲喂预混料和浓缩料的猪场,在高热高湿下饲料容易受潮变质,霉菌大量繁殖,当饲养员饲喂前未对饲料进行品质检查,生猪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时就将霉菌带入到消化道,霉菌在生猪体内会分泌毒素,随着毒素积累,血液中的有毒物质会引发生猪过敏问题,生猪免疫力逐渐下降,容易感染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生猪长期营养不良,处于饥饿状态,或因采食不当引发大肠杆菌或传染性胃肠炎等胃肠疾病,也容易促发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不同年龄和品种生猪均能感染猪圆环病毒,其中生猪最易感的年龄为5~12 周龄,发病率约为20%,死亡率约为15%,主要呈地方散发[1]。而哺乳仔猪发病率低,随着生猪年龄增长,成年猪治愈率高,死亡率极低,育肥猪感染后会影响生长发育。
病猪和隐性携带猪圆环病毒的生猪。
猪圆环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等途径传播,病毒主要集中在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中,在病猪咳嗽、打喷嚏过程中沿着飞沫传播,病猪粪便中也能检测出大量病毒。若猪群饲养密度过大,日粮搭配不合理,猪舍粪污未及时清理,猪舍内温湿度较高时容易刺激生猪感染猪皮炎肾病综合征,同时频繁的转栏也容易增加感染风险。
该病无季节流行特点,以散发为主,病程持续时间长,哺乳仔猪发病率低,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猪圆环病毒对猪场常用的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尤其是耐酸,在72℃高温条件下也能存活一段时间。
发病较为温和的病猪临床症状不典型,体温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发展,病猪的耳部、背部、胸腹部和四肢会出现许多红斑、丘疹,颜色从红色逐渐向深褐色和黑色转变。
发病较急的生猪体温可升高到41℃,病猪关节部位肿大,行走和运动时会出现跛行,随着病情发展,病猪眼睑不会出现明显的水肿,头部淋巴结也会肿大。用抗生素治疗时,肿胀部位也无法得到缓解,病猪采食下降、精神不佳、目光呆滞、呼吸不畅、逐渐消瘦,由于猪圆环病毒主要侵害断奶后仔猪,病猪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变为僵猪,死亡率较高,病猪淘汰率超过50%[2]。
病猪病变皮肤有许多丘疹和病变结节,病猪感染后多个淋巴结肿大,病猪支气管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肿胀,黏膜湿润,出血明显,颜色呈土黄色。病猪肝脏肿大,颜色从正常的红褐色向土黄色转变,质地变脆。肾脏颜色发黄,质地变脆,表面有许多黄白色的花斑,表面黏膜无法剥离。肺脏出现炎性病变,部分病猪的关节腔内有大量黏液,胃肠黏膜出血,还会出现胃溃疡症状。
病猪在患有猪皮炎肾病综合征初期皮肤表面出现红斑、疹快,需要和蚊虫叮咬、湿疹、猪丹毒、渗出性皮炎、锌缺乏症、猪痘、猪疥癣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防误诊影响对症治疗。
(1)蚊虫叮咬后的病猪皮肤表面会留有叮咬后的红点,由于蚊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瘙痒,病猪会在圈栏、墙面和地面进行摩擦,摩擦后红点可能连片出现较大面积的红斑,尤其是在每年6~8 月夏蚊猖獗的时候,被叮咬后的生猪会在傍晚、清晨出现瘙痒感,红疹也较为突出。
(2)湿疹:湿疹是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夏季高发性皮肤病,病猪发病后,腹部和大腿内侧的皮肤表面出现红斑、水疱、丘疹、结痂,病变皮肤大小呈黄豆般,湿疹也具有瘙痒感,但大腿内侧或腹下的湿疹容易在病猪起落时出现溃疡、化脓,病猪体温正常,湿疹无传染性,且病变皮肤呈不规则状。
(3)猪丹毒:患疹块型猪丹毒,病猪发病初期,体表温度逐渐增加,病猪颈部、胸部、腹部、四肢多处皮肤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疹块,疹块按压时颜色会减退,治疗不当会向急性败血型转变,患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病猪眼部水肿,后肢麻痹,病变皮肤部位如“打火印”,病变疹块逐渐形成较大的坏死快。病理解剖时肾脏、脾脏肿大,但肾脏颜色并非土黄色,而是紫红色,胃肠黏膜有炎性病变。
(4)渗出性皮炎:病猪感染葡萄球菌后在眼部、耳部、腹部皮肤出现红斑和水疱,水疱溃疡后形呈鳞片状结节,有瘙痒感,颜色呈棕灰色,痂皮揭开后有鲜红色创面露出,但该病主要集中在5~6 日龄仔猪[3]。
(5)锌缺乏症:慢性非炎性皮肤病起初在背部、臀部发生,呈红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呈黑色。
(6)猪痘:春末、秋初易发,主要见于4~6 周龄仔猪,病猪腹部、四肢、眼睑周围都会有红色丘疹。
(7)猪疥癣:小于5 月龄仔猪易感,病猪皮肤瘙痒,奇痒无比,病猪摩擦后出现脱毛,皮肤角质化,表层变厚,食欲降低。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集病猪鼻腔分泌物或粪便,提取病毒DNA,设计猪圆环病毒感特异性引物,进行猪圆环病毒感特异性扩增,PCR 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若电泳检测有目的片段则为阳性,无目的片段则为阴性。
(2)酶联免疫吸附(ELISA):采集病猪血液,离心获得血清,利用ELISA 试剂盒对对血清进行检测,然后置于酶标仪判断孔内颜色变化,ELISA 可定性和定量诊断猪圆环病毒。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猪群中发现有感染猪圆环病毒的生猪需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对病猪活动过的猪舍、运动场或其他区域进行消毒,由于猪圆环病毒有一定的耐酸性,饲养员可用5%氢氧化钠溶液或10%石灰乳消毒,同时对猪群其他生猪进行紧急疫苗接种。
病情较缓的仔猪可以皮下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只病猪根据体重来合理用药,一般每千克病猪注射0.15ml,每天注射1 次,第1 天注射后观看病猪情况,若有好转第2 天继续注射。
病情较为严重的可以肌肉注射鱼腥草注射液(一次性注射量为5~10ml)+阿莫西林注射液(每千克病猪注射8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一次性注射量为2~6ml),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d,期间留意病猪病情,饲喂易消化饲料[4]。
同时可以在饲料中加入阿莫西林粉末和清瘟败毒散粉末,前者每吨饲料加入500g,后者加入2kg 粉末,连续饲喂2~3周,并在感染期间一直饲喂霉菌毒素脱毒剂(如霉净宝),减少因食源性霉菌引发的猪圆环病毒感染。饮水中可添加黄芪多糖,每吨水添加500g 黄芪多糖即可。猪圆环病毒抗生素治疗时应做好鉴别诊断,对常见的皮肤病做好区分,夏季还有防治其他病原菌感染。
给病猪日粮中添加清火解毒的黄芩、消肿止痛的栀子、清热泻火的生石膏、补脾益气的甘草、清热凉血的玄参和水牛角、清热除烦的淡竹叶、养血调经的赤芍、消肿排脓的桔梗。
7.1.1 勿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由于猪皮炎肾病综合征主要发生高热高湿条件下,因此,生猪饲喂前需要对其饲料品质进行检查,去除发霉变质饲料。
7.1.2 饲料妥善保管
进入6 月后,为防止饲料变质,饲料室需要做好通风工作,同时对饲料合理贮藏,定期检测饲料品质,夏季切勿存放和堆积过多饲料。
7.1.3 适量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
在生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霉菌毒素吸附剂,这样可以降低因饲料发霉变质引发的猪皮炎肾病综合征感染。
7.2.1 加强清洁和通风
每天对猪舍环境进行清洁,每周消毒一次,每个季度更换猪舍消毒剂,若猪场之前有猪皮炎肾病综合征发病史,进入夏季后可用碱性消毒剂消毒,如5%氢氧化钠消毒液。
7.2.2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断奶仔猪饲养密度为0.3m2/头,保育猪为0.7m2/头,育肥猪为1~1.2m2/头。
综上所述,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诱因很多,主要和生猪饲养管理环境和日常营养有关。由于猪皮炎肾病综合征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此时仔猪的抗病力仍处于较低水平,饲养人员要做好仔猪保健工作,按仔猪日龄和猪场疫苗接种计划科学免疫,提升猪群整体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