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诗词中的美食文化内涵

2022-11-21 02:20:31林伊尔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梅尧臣荠菜荔枝

饮食不论在何时都占据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宋代是我国饮食文化成熟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普及,宋代文人们创作出越来越多的饮食诗,和传统诗一样,用于宴饮、赠答等场合。与传统诗不同的一点是:文人们是写食材、记制作过程、谈感受,在诗中展示与食事相关的一切内容。文章分别从素食、荤食、冰食和果食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饮食诗中的情感。本文是对宋代饮食文化产生的饮食诗的初步探索,从各种饮食诗中分析饮食特点以及掩藏在饮食文化背后的内涵。从诗人的诗中感受宋人的喜好、“君子远庖厨”的思想、士大夫的感情。

一、素食

(一)荠菜

在宋代,素菜因为淡淡的味道被宋人认为是高雅的象征,但对于荠菜,却少有人提起它的高雅。许应龙曾曰:“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许应龙《荠菜》) 诗人不加掩饰地对荠菜发出赞叹:荠菜有情有义,不在乎外人看法,偏偏长在贫苦人家,为他们挣得一线生机。由此可见,荠菜才是真高雅。荠菜常出现在贫困人家的桌上,自然也上了苏轼的饭桌,便有了闻名遐迩的东坡羹。苏轼在《东坡羹颂》中谈及东坡羹的做法:“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在菜汤中,入生米为糝。”荠菜与米糝等混合成粥,不需鱼肉,食材简单,有节俭之感。苏轼还写“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苏轼《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来自夸厨艺。苏轼初贬黄州,靠着好友的接济,他形容自己是“水陆之味,贫不能致”(苏轼《菜羹赋》)。[1]但即使身处这样的境遇,苏轼仍旧以乐观的心态、不屈的灵魂造就自己的未来。

(二)笋

笋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宋之前的诗人对于笋的描写大多倾向于外观、品格等咏物主题,后中晚唐写笋逐渐偏向饮食。而到了宋朝,食笋主题诗开始兴盛,甚至达到顶峰。宋人通过写笋来表达思想情感,由此而生的诗歌内涵也更加丰富。首先,笋作为诗人友情的桥梁,为诗人维护友谊。如“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2]苏轼的好友给苏轼寄来笋,苏轼又分享给好友李公择,虽有借花献佛之意,但也表现出苏轼与故人的感情之深。李处权也在《谢翁士特惠笋》云:“北客未识猫头笋,此来逢君欣得之。出土好色已胜玉,下箸珍味端如饴。”[3]诗人原是北方人,并不识猫头笋,后知其美味之后,写诗答谢好友。短短几句话描绘出了诗人的新奇以及对友人的感谢。其次,笋作为美食,也十分受人欢迎。韩维在挖到笋后就写下诗句:“爱之不欲食客众”(韩维《子张子夏庙同邻几圣俞过作》)。[4]只愿与朋友分享,不愿与外人道。也从侧面体现出韩维对笋的喜爱以及笋数量之少。也有愿与外人分享的,如“岂意今朝忽有遗,不忍独飨呼吾邻”(梅尧臣《文惠师赠新笋》)。[5]展现出邻里之间的友好以及笋的少见和其对笋的喜愛。最后,笋作为南方的特色食材,容易让人联想到宋代疆域的变迁,诗人不免食笋忧国、食笋思乡。据《宋史》记载,大量的北方贵族相继跟随皇帝南下,到了南宋,基本完成南迁。于是有很多文臣武将都来自北方。故在此之后,文人们对笋的描写也不再停留在味道,而是暗含着情感。如“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苏轼《山村五绝·其三》),“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黄庭坚《苦笋赋》),[6]都暗含思乡、忧国之情。

二、荤食

(一)鱼脍

食脍,并非从宋代开始;脍成为诗歌题材,亦非始于宋代。但宋代呈现出了一幕关于鱼脍的文化盛景。探究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变好,文化人群逐渐增多,加上宋人爱鲜,鱼脍就成了诗人写诗的好题材。说起鱼脍,诗人在诗中描述的鱼大多是鲈鱼。在把鲈鱼加工至鱼脍时,极其需要大厨绝妙的刀工。从鱼身上切出一片片晶莹剔透、吹弹可破的鱼片。呈现出“银花脍肥鱼,玉粒炊香米”(司马光《送巢县崔尉》),[7]“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苏轼《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鱼脍槎头美,醅倾粥面浑”(陆游《幽居》)等一种艺术上的美感,从这些诗句中,能窥见宋人对于饮食的爱好——爱鲜。

对于喜爱新鲜水产食物的梅尧臣而言,也极其爱吃这个鱼脍。碰上水产品时,梅尧臣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吴江下有鲈,鲈肥脍甚切”(梅尧臣《送裴如晦宰吴江》),[8]想着看看能不能做成鱼脍,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他对于鱼脍的热爱。所幸他的妻子有着高超的厨艺,能应着他的需求做出他爱吃的鱼脍。梅尧臣还写了首诗赞叹他妻子的手艺,“我家少妇磨宝刀,破鳞奋鬐如欲飞。萧萧云叶落盘面,粟粟霜卜为缕衣”。(梅尧臣《设脍示坐客》)[9]宋之前有记载鱼脍内含寄生虫而致死的例子,故大家对于食鱼脍十分警惕,常常会配更多有杀菌作用的佐料。但中国大多是淡水鱼,故到元以后,食鱼脍之风就逐渐衰落;到明清,基本没有人再食鱼脍。

(二)东坡肉

面对色泽浓郁的东坡肉,难以想象,东坡肉最初居然只是清水煮肉。最初,大诗人在诗内感叹“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猪肉颂》)对于被贬的苏轼来说,其囊中羞涩,不得不尝试猪肉,未承想,研究出了猪肉的新吃法,甚至开启了食猪肉之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苏轼而言,其既无酱油,又受限于贫穷,因此,清水煮肉是在苏轼消费水平内的创新。

在当时,基本是“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10]都卖羊肉,吃羊肉。当时按照宗法,皇帝必须吃羊肉,而且在宴会上,一定要以羊肉为大菜。同时,宋代政府会每月给官员发放羊肉,羊肉一度成了官场的主菜。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猪肉也是弃之如敝履的。后在苏轼的诗歌,以及苏轼所创的新制作方法下,使众人知晓了猪肉不贱,还好吃。大家开始尝试,猪肉登上了宋朝人的餐桌。所以在苏轼的带领下,猪肉化贱为众,后在《清明上河图》中,“坊巷桥市,皆有肉案”[11]的这些肉铺内,有了猪肉的身影。

三、冰食

(一)冰井

冰井即藏冰的地窖。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五》中:“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12]当时的冰窖和现在的冰窖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宋朝的冰窖就是在地下挖一个很大的坑,再将冰块放进去,用一些干稻草挡住冰窖的进出口。在宋代,皇帝专门设立了“冰井务”机构,该机构隶属于皇城司。冰井务如何制造冰块?因为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只能依靠、利用自然。伐冰基本是在京城边的金明池、宜春苑、玉津园、瑞圣园等皇家园林内的人工池上进行,每次采冰都由皇帝“御批”。而在皇帝“御批”之前,还要派人进行对冰块的抽样检查,合格后才让冰井务的人将这些冰块切割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然后将这些切割好的冰块抬到冰窖里去。然而,遇上暖冬、盛夏,所藏之冰很容易就化了,为此,皇帝甚至增加了三井。诗人陈著有幸尝过冰块,并在诗中写下“赤日途中嚼冰雪”[13](陈著《偶成·赤日途中嚼冰雪》),从中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欣喜。虽然快乐短暂,但是也留下了痕迹。除却“冰井务”这个储存冰的机构,普通百姓也有储存的手段。他们找到阴凉处的井,这些井有些在深山老林,有些在荫蔽处。甚至一些江南富商逐渐建造起冰井,大约是为了“冰雪一窖活一家”(杨万里《荔枝歌》)。

(二)冰饮

为了夏日去暑,宋朝人也想尽了各种办法。在冰井里面藏冰、藏酒水饮品、藏水果,等等。其中,所藏的冰饮就有雪泡缩皮饮、荔枝膏水等。“水殿开冰鉴,琼浆冻玉壶”(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太后阁六首·其三》)是苏轼留下他避暑饮冰酒的证据。也有人选择把瓜果放在井水里泡着,使瓜果吃起来凉爽宜人,如“浮瓜寒水碧”(陆游《雨后绝凉偶作》),“沉李浮瓜冰雪凉”(李重元《忆王孙·夏词》),的确是夏日解暑幸事。

朝廷的藏冰若有剩余,这些冰块会放到民间市场上贩卖,于是宋代的冷饮店就开始营业了。《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谓之‘杂嚼,直至三更”,[14]记述了北宋都城州桥夜市的热闹场面,商贩常常营业到三更天才结束。在冷饮店中,最热销的莫过于“冰酪”,连诗人杨万里在品尝“冰酪”后,都留诗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杨万里《咏酥》)

四、果食

到了宋代,也有许多诗人借荔枝抒发忧国之感。其中最有名的是苏轼的《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此诗作于绍圣二年,当时苏轼贬谪广东惠州,惠州盛产荔枝,苏轼写下了这些诗句。全诗起初用典,;中间谈及“永元”年间,对于李林甫这类媚上取宠之人,百姓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态度;末尾含蓄表达自己的不满。除苏轼这篇之外,还有许多诗人借荔枝表达忧国之叹。如李纲的《荔枝词集句》亦是用典来告诫统治者勿食色误国。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借古讽今,劝诫当权者和表达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写“传置荔枝多马死”是对“何为出战辄披靡”的讽刺;“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是诗人的高声呐喊,具有深刻的揭示意义。

自南迁以后,地理位置的改变使南北饮食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荔枝广泛地出现在大众面前,与此相应,荔枝题材也开始兴盛起来。宋人笔下的荔枝趣味性明显。周紫芝言:“龙眼也随君并熟,一生空作荔枝奴。”(周紫芝《食生荔子五首》其二)“荔枝奴”本为龙眼之别称,但在诗中却变为荔枝的臣子。“五月南游渴,欣逢荔子丹。壳匀仙鹤顶,肉露白晶丸。色映离为火,甘殊木作酸。”(陶弼《荔支》)诗人用仙鹤顶、白晶丸、离为火,生动有趣地展现出荔枝的形色之美。“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运用拟人的手法,寫出荔枝面貌胜似妃子,不需他人理解。次年,苏东坡先生的内心虽处于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困境,但留下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的豁达有趣的佳句,表达了他的乐观。

“仙果移从海上山,露华供夜鹤分丹”(洪刍《荔枝》)言荔枝为仙界之果;“甘露凝成一颗冰,露秾冰厚更芳馨。夜凉将到星河下,拟共嫦娥斗月明”(范成大《新荔枝四绝》其三)说其可供仙人食用。又如“独擅东南美,谁知十八娘。笑颦俱有味,朱粉不迷香。璀璨珠生掌,清泠露入囊。风流须第一,饤座每难忘”,(洪炎《食生荔枝·独擅东南美》)若不说题目,易被误认为是写女子,但有趣之处正在此,这首诗是以女子之态描写荔枝的。

五、结语

饮食与文化密不可分,其中发展出来的饮食诗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宋朝的风向,窥探到宋朝不一样的一面。研究饮食诗、饮食文化有一种接连古今的趣味,了解古代饮食与现代饮食的细小差别,能够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情感,了解到背后暗含的历史故事。与古人跨时空的相遇,使人们进一步探索了饮食文化,达到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2]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10][11][14][宋]孟元老,著.侯印国,译注.东京梦华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1.

[4][宋]朱熹,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8][9][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宋]黄庭坚,著.东篱子,解译.黄庭坚集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7]孙鸣晨,编著.寻味历史:食在宋朝[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1.

[12]刘丽.宋代饮食诗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3][宋]陈著,等.撰.本堂集九十四卷 端平诗集四卷 竹溪虚齐十一叶续集三十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林伊尔,女,本科,浙江树人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梅尧臣荠菜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科学大众(2022年23期)2023-01-30 07:03:24
荠菜入饺春味鲜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8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28
荠菜的生存策略
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 08:19:22
荠 菜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中国(俄文)(2019年8期)2019-08-24 09:34:38
千里采荔枝的鹤
荠菜青
基层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8-29 01:26:00
荔枝熟了
岭南音乐(2017年2期)2017-05-17 11:42:07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