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军童
传播学作为跨学科性较强的专业,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其时代性、时效性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与其他技术、行业的交互性日益深化,进一步对高校传播学课程设置提出了全新要求。美国传播学教育历史较为悠久,全美有超过3000所高校设有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且基本全部设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其中,传播学硕士学位的就业范围最广,也是美国高校教育投入最大的部分。因此,人才培养体系十分成熟,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还是考核机制上,都有着非常强的开放性和示范性。尽管我国新闻教育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但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学科局限和体制局限,阻碍了传播学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美国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的特色进行归纳分析,以进一步拓展我国传播学硕士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在美国传播学教育发展中,也曾出现过学科归属混乱、课程设置脱节、理论框架不完善等问题,但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当前美国传播学硕士教育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出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培养。目前,美国高校传播学硕士专业普遍开设理论与方法类课程,包括研讨会类、社会调查类、基础理论类、深度研究类等,且在总课程中的占比最少在30%以上,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的占比甚至达到了70%以上。调查发现,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设了定向研究、沟通研讨会等课程;德克萨斯大学开设了多角度思考、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知识交流研讨会等课程;加州大学开设了多种课程衔接性的研讨会;密西根大学开设定向研究、独立研究等课程等。可见,美国高校传播学硕士教育非常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培养,这无疑是对于高层次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一种核心素养培养,而且通过方法论、基本原则、核心逻辑、技能方法的层次性养成,能够确保传播学专业硕士综合素养的提升。
2.研究方向的垂直细化。美国高校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十分多元,基本每个研究方向都有着成熟完善的课程体系。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播学硕士对专业进行垂直细化,分为传播数据与科学、传播管理、数字社交媒体、全球传播、公共外交和战略公共关系六大方向,并分别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课程。再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同样将传播学分为六个研究方向,包括广告与公共关系、传播学、传播科学与障碍、健康传播、媒体与信息和战略传播。这种专业方向的垂直细化,有效增强了课程设置的精准性,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播学专业的全面把握与深层理解,而且能够深化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充分凸显科学的多样性。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研究方向下的课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关联衔接的统一体。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六个研究方向,都设有相应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但学生还需要选修其他研究方向的部分课程才能取得毕业所需的学分。
以传播数据与科学方向的课程设置来讲,学生要修满32学分,其中基础课程需要修16学分,信息技术核心课程需要修4学分,传播学方向的核心课程需要修12学分,其他方向的课程学分设置同样如此。如此,所有研究方向的课程就会形成有效衔接,这对于美国高校传播学硕士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学术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美国非常强调新闻传播学垂直领域的技能训练和特定方向的深化研究。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分别设置了理学硕士、文学硕士、数据新闻硕士项目,针对性培养垂直型、实践型新闻人才。
3.独具特色的专业定位。美国高校在传播学硕士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特色化建设,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有着既定的侧重方向和培养模式,这不仅拓展了美国传播学硕士教育的视野格局,而且强化了其实效性与长效性。例如,威斯康星大学的传播学硕士课程,主要分为核心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但基本都是倾向于大众传播这一细化方向的内容,包括大众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大众媒体与消费者、大众媒体与青年等。这种以传播学专业为主导的垂直细化课程,更有助于开展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学习,为培养专业型传播学硕士人才创造了良好环境。再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传播学硕士课程,强调对基础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培养,主要分为规定课程、额外课程和研讨会类课程三类,囊括了研讨会类、统计学类、方法论类所有培养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课程。其中研讨会类课程主要针对不同研究课题的研讨,不仅能够有效培养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向。
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统一。美国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通识教育的深广度得到全面强化,通识课程学分占比约为20%,广泛涉及历史、政治、经济、语言、艺术、数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有效确保了素质教育的全覆盖。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更加注重特色化和精准化建设,学分占比约为50%,虽然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课程结构和专业定位,但基本围绕基础课程、实践课程、职业素养三类展开。基础课程中除了传统的传播学、语言学等课程外,还增设了技术媒介等新兴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写作、信息搜集、数据分析、社会调查等。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中,选修课占比要大于必修课占比,部分专业课也是选修课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与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当然,这种自主选择与学习是有附加条件的,要结合选修时间、研究方向、课程成绩、导师意见等,而这种有序规则的设置则充分确保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个性化培养的科学性。
受教育体制、专业类别、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局限,需要积极学习借鉴美国成功模式,在本土化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硕士课程体系。
1.突出研究方法的课程开发。美国传播学硕士课程的设置中,研讨会类课程是基本构成,其强调对学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能力培养,在促进学生自我研究与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或内涵式经验。因此,在我国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上,应加大研究方法相关课程的开发力度,提高其学分比例,强化师生认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传播学硕士人才的综合素养,顺应时代发展对传播学人才的高要求,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学术规范问题,促进传播学专业理论研究的深层次发展与国际化提升。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程的创新开发,注重相关项目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与新闻信仰。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新闻著作选读”等课程列为指定选修课,并定期开展国情调研项目,即在专业教师带领下,深入基层完成相关采访拍摄任务,最终形成的作品在CGTN网络端、新华社客户端、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进行多平台发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并全面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升综合素养。
2.突出院校专业特色。国内高校在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方面,无论从知名高校的课程改革结果来看,还是从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研究方向设定来看,目前都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传播学专业品牌和课程体系,传播学硕士教育缺乏精准性和实效性。对此,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专业特色定位,在打破自身与新闻学“胶着”状态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传播学硕士专业优势,打造个性化专业品牌,开发特色化专业课程。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优秀传播人才,满足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全面释放传播学硕士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效能。在此基础上,高校要结合整体定位和学科优势进行学科资源整合,形成独特的传播学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利用外语优势资源,全面推动双语种、多语种的国际化传播学课堂,如“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英语特稿阅读与写作”等,并在专门性案例教学课程中,积极融入国外最新法规、伦理、舆情、智库报告、学术动态等,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就是说,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院校、综合性院校等具有不同方向定位的高校,在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上要立足实际,积极寻求人才培养及专业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新闻模式”、中山大学的“大数据传播”、北京大学的“健康传播”等。
3.突出课程跨学科性。在美国高校传播学硕士培养体系中,学生除了进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学习,才能获取足够的毕业学分。这种开放式的课程机制,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为此,我国高校在进行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时,要坚持跨文化性、跨学科性原则,积极开发新闻与政治、社会、心理、美学等学科交叉的课程,确保学生快速形成广泛的知识面。一方面,高校要以国家、社会对传播学硕士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明确跨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点,积极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明确了大数据与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方向,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契机,与外交部联合开设“一带一路”全球传播全英文项目,为跨学科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打造贴合性、适切性强的跨学科课程,与跨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互补,提高跨学科人才培养效力。如中国人民大学在大数据与新闻传播的跨学科研究方向之下,开设了计算广告与媒介策略、数据新闻与数据可视化等课程。
4.突出大数据的时代背景。目前,对于传播学硕士教育来讲,大数据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能之一。据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掌握受众分析工具、了解编码知识,已成为新时代传播学人才的硬技能。在美国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中,十分突出大数据的时代应用背景,并设置了一系列相关课程,如视频新闻、数据可视化呈现、 LEDE项目等。为此,中国高校在进行传播学硕士课程开发与设置中,要围绕数据科学这一研究方向进行细化,积极开发数据科学、算法与数据结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可视化等课程,以增强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如中山大学开设的社会心态与舆情仿真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可视化数据新闻实践、暨南大学开设的数据挖掘与应用课程、融合新闻制作等,都是具有较强时代性的特色课程。
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必须要与本科、博士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全面区分开来,在注重结构衔接性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展开个性化设置,既要突出硕士课程的独立性,又要强化硕士课程的时代性,同时要确保硕士课程的延展性,这是美国传播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我国高校最大的启示,也是未来中国高校传播学硕士课程开发与设置的重要方向。因此,相关主体要加强中国传播学硕士教育现状与课程设置特点的审视,通过全面的对比分析,科学选择可借鉴部分和可凸显部分,在本土化创新中构建中国传播学硕士课程的特色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