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鸡群免疫抑制的原因与防控措施

2022-11-21 17:58:39黄俊赵燕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免疫抑制免疫系统雏鸡

黄俊 赵燕

(1,江苏省句容市下蜀畜牧兽医站 212426;2,江苏省句容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12426)

在雏鸡阶段,机体各组织、器官发育不健全,育雏期是机体免疫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鸡只生长发育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都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充分发育,致使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造成机体发生免疫抑制,这样机体的免疫力大大降低,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很差,这也是鸡群发生顽固性腹泻、呼吸道疾病、腺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后果是引起全群死亡率升高,损失非常严重。在育雏阶段必须保护鸡只免疫系统的充分发育,不要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提高鸡群健康指数。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免疫器官发育的因素相对较多[1],主要有饲养管理、疾病和药物保健等几个方面。

1 饲养管理

1.1 防止鸡群受凉感冒

在育雏阶段鸡只自身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肌肉较少且被覆绒毛,保温能力差,需要较高的外界温度才能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对温度要求相对较高,随着鸡只日龄的增加,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增强,机体产热能力和保温能力也在增加,对外界温度要求较低,需要逐渐降低舍内温度,如果温度控制不当,雏鸡极易受凉发生感冒,这样在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危害的前提下,还会严重降低雏鸡采食量和生长速度,进而抑制免疫器官的良好发育。雏鸡受凉发生感冒的日龄越小,给免疫器官造成的危害越大,机体免疫抑制发生的程度越严重。

因此,必须根据雏鸡日龄给雏鸡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育雏前3d 需要30℃以上的温度,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正常情况下,每2d 降低1℃即可。但需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鸡舍温度,避免温度下降过多给雏鸡带来冷应激。同时可以通过增加鸡舍湿度来调整温度,因为温度往往与湿度相互结合对鸡群产生影响。

在温度适宜情况下,还需要合理通风,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雏鸡身上而受凉感冒。育雏期间最好采取横向通风或最小通风,还可以结合导流板,将外界冷空气导向屋顶,与上面的热空气充分混合均匀后再落到地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冷风对雏鸡产生的冷应激。一旦发现雏鸡发生感冒症状时,需立即使用祛风散寒的热补性中药,同时改善鸡舍环境条件,供给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空气质量,促使鸡只尽快恢复健康状况,减少对免疫系统产生的影响。

1.2 适时通风

雏鸡新陈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入舍后会消耗大量氧气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再加上规模化养鸡场均采取密闭式饲养模式,如果通风管理不善、氧气浓度较低、空气污浊、舍内温度和湿度较高,促使雏鸡肺脏负担加重,引起肺脏水肿、淤血,致使肺部呼吸功能下降、机体血液循环受到抑制,导致免疫系统发育迟缓,发生免疫抑制[2]。

建议在雏鸡入舍第一天就要适时通风,根据雏鸡总重量来调整通风系统,适时开启进风口和风机,将舍内多余的废气排出去,给雏鸡提供充足新鲜的空气,促使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良好发育,避免氧气含量不足给雏鸡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适当增加通风量,保持舍内空气质量良好,防止出现通风死角。有条件的规模化养鸡场需要安装温控系统,根据鸡舍温度或空气质量来控制整个通风系统,这样可以保证鸡舍环境比较适宜,尤其是冬季和晚上,避免通风不良给鸡群带来的危害。

另外,鸡舍温度过高时,雏鸡会张口呼吸,而前5d 是呼吸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温度过高,雏鸡会张口呼吸来散热,也会影响呼吸系统发育,进而抑制心血管运输氧气的能力,引起机体发生免疫抑制。舍内温度较高时需要及时关闭一些供暖系统,减少对鸡舍的供热量,也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通风量来调整,所以说适时通风对雏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合理湿度

在育雏前3d 对湿度要求较高,需要达到60%~70%,如果湿度较低会影响呼吸道黏膜的良好发育,且机体感觉的温度会较低。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对环境湿度要求逐渐降低,在1 周后需要维持舍内湿度在50%~60%即可,湿度过高容易引起垫料潮湿发生霉变,饲料一次添加过多在潮湿环境中霉菌毒素也容易超标,鸡群摄入霉菌后会直接损害免疫器官,引起免疫抑制现象。另外,霉菌毒素对鸡只消化系统也会产生毒害作用,尤其容易引起腺胃炎和肌胃炎。

在雏鸡入舍前需要适当增加舍内湿度,在育雏前3d 可以通过喷雾、地面洒水等方法来增加舍内湿度,促使鸡舍湿度达到60%~70%,满足雏鸡生长发育的需要。3d 后鸡只饮水量和采食量不断增加,粪便排泄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水分的蒸发能维持鸡舍湿度,不需要再通过人工辅助方式来增加舍内湿度,应加强饮水管理和通风管理,合理控制鸡舍湿度,避免湿度过高引起的霉菌毒素超标情况,减少雏鸡接触霉菌机会,降低霉菌毒素产生的危害和免疫抑制的发生。正常情况下,育雏早期容易发生湿度偏低的情况,在育雏后期容易发生湿度过高的现象,管理人员需要重视,进行合理调控,维持舍内湿度适宜。

1.4 科学饲喂

雏鸡体质弱小对饲料量需要较少,尤其在早期还没有完全适应生活环境,每次采食量更少,如果一次饲喂较多的饲料,不仅造成饲料大量浪费,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饲料极易发生霉变,这样也会增加霉菌毒素对鸡体产生的毒害作用,引起免疫抑制。

因此,建议根据鸡群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饲喂程序,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则,每天定时定量饲喂鸡群,做好每天将料槽或料盘清洗干净1 次,不要促使料槽中的饲料存放时间过长。同时,定期清除料槽中的饲料,还可以刺激雏鸡食欲,减少病原微生物对饲料的污染,增加采食量,促使鸡只快速发育,尤其是提高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提高雏鸡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鸡群发病机会。

2 疾病

随着养鸡规模化发展,疾病情况越来越复杂,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出现给鸡群健康状况带来一定的危害,因为免疫抑制性疾病能引起鸡只抵抗力下降,免疫力较差,这样鸡群接种其他疫苗后无法产生有效的抗体水平,一旦遇到外界野毒入侵,会发生各种传染性疾病,给鸡群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生产中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白血病、法氏囊、网状内皮增生症、腺病毒、马立克等。并且这些疾病的发生比较普遍,不仅能垂直传播给后代雏鸡,还能引起机体免疫抑制,给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

防控免疫抑制性疾病首先在引种前需要进行充分了解,必须从正规、疾病净化的种鸡场引进雏鸡,尤其是没有垂直传播性疾病和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然后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并在引种前将鸡舍和场区进行彻底清理、冲洗和消毒,消除和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避免雏鸡受到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确保免疫效果,防止鸡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

3 药物保健

因为免疫器官的发育与鸡群产生免疫抑制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确保免疫器官不受任何伤害,保证良好生长和发育。如果使用一些毒性或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防治疾病,会对鸡体内脏产生非常大的毒害作用,致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危害或影响,继而发生免疫抑制。在临床方面通过试验可以证明一些保健性药物,尤其是中草药不仅能起到杀菌消炎、抑制病菌复制的作用,在鸡群发病过程中治疗效果显著且能预防疾病发生,还可以促使免疫器官良好发育,增强机体产生更好的免疫力,进而达到提高鸡群抗病能力,降低发生免疫抑制的风险。

鸡只肠道也是较大的免疫器官,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和肠道健康对预防免疫抑制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育雏前期需要选用对肠道环境影响较小的药物来预防疾病,因为雏鸡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一旦受到药物毒害,不仅消化功能受到抑制,降低饲料消化和吸收能力,而且还会影响免疫器官的发育,引起免疫抑制情况。

在实际生产中,在鸡群免疫接种期间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类中草药,能明显提高鸡体免疫力,增强疫苗免疫接种效果。在雏鸡生长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及时补充这些中草药,也能促使雏鸡免疫器官良好发育。同时在预防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切忌使用副作用或毒性较大的抗生素药物,否则会对鸡只肝脏和肾脏产生较大的毒害作用,抑制鸡只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良好发育,进而增加免疫抑制风险[3]。

4 小结

总之,随着饲养规模化发展,鸡群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外界病情复杂性和严重性的双重压力下,要想提高鸡群成活率和健康水平,需要增强鸡只自身体质和免疫力,有效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鸡群生长过程中受到病毒入侵后,通常设有特效药物来治疗,即使使用较好的药物,在失去鸡只免疫力的前提下也不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必须从饲养管理、疾病防控、药物保健等方面来提高鸡只自身免疫力,降低鸡群发生免疫抑制的风险。

猜你喜欢
免疫抑制免疫系统雏鸡
让免疫系统适当“放松”
一类具有抗原性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定性分析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保护好你自己的免疫系统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4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4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3:54
Staying healthy
优选雏鸡四法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3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26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