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经管类图书的编校质量

2022-11-21 07:04:28
传媒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编校经管类书稿

李 浩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效率呈指数级增长,各种形式的知识付费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最传统的知识付费产品——图书, 在当今时代依然是文化传播、技能提升及专业知识系统性获取的最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兼具文化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经管类图书而言,具备优质内容价值的图书产品,在推动文化发展,提升生产力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播正确的价值与导向、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理性的认知与决策,以及良好的阅读体验与审美等方面,编校质量对图书内容价值有着决定性影响。

2019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尽管市场规模下滑5.08%,但依然维持在970.8亿元的高位;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86.8亿元,较2020年上升1.65%。经管类图书作为图书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市场规模约250亿元。根据艾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图书市场研究报告》,用户最感兴趣的新书类型是经管/理财类,关注度为32.9%。在如此市场规模大和关注度高的领域,经管类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在业务实践中依然屡见不鲜,这些问题既损害了图书本身的内容价值,又影响了出版机构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图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效率极大提升,图书质量监管也正由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转变,编校质量差的图书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出现在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对相关出版单位,甚至整个出版行业造成的经营风险和负面影响会被迅速放大。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编辑业务实践建议,指出经管类图书常见的三类典型问题,以及五个质量改进建议,希望相关从业者和出版机构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内容产品,传播科学、实用、理性、规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一、经管类图书存在的典型问题

经管类图书品类众多,根据“开卷”分类,经管类图书隶属“社会科学”分支下,包括经济、金融、管理、财务、营销、个人理财等11个细分品类。经管类图书选题策划受到主题范围广、追求热点话题、中西方理论和实践交织、语言表达灵活,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在导向问题、知识性差错和编校差错三大方面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一)导向问题

导向问题是图书编校质量的红线,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图书质量底线,在实际工作中,经管类图书的导向问题呈隐蔽性发展之势。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对导向问题的把关和处理是重中之重,反映的是编辑在工作中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敏锐性。

1.政治问题

处理政治问题是消灭导向问题的第一要务,政治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工作实践中经管类图书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引用重要时政名词术语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内容不完整,存在多字、漏字、顺序颠倒等问题;二是对党和国家最新出台的经济政策进行过度解读,甚至存在“低级红、高级黑”的问题;三是关于少数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相关表述不当;四是引进版经管类图书存在传播西方民主宪政、普世价值观、宗教等问题。

2.版权问题

随着近些年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图书版权侵权事件越发频繁,经管类图书常见的版权问题有以下三个:一是在图书中的引证案例存在抄袭问题;二是书中使用的图片、插图侵犯原作者(创作者)的版权、修改权,以及图中人物的肖像权;三是为了设计美观,某些封面和内文中使用的“特殊”字体存在版权问题。

3.地图问题

地图问题是经管类书稿中导向问题的高发区,重点问题有以下四类:一是涉及中国新疆、西藏、台湾、南海、东海等区域的领土完整问题;二是国家名称、省市名称的字体字号与行政等级对应问题,比如地图中将某省份名称与国家级别名称的字体字号一致;三是涉及热点经济区域、自贸区的地图标识准确性问题;四是区域性地图中存地(市)级或市(县)级城市名称错误,比如张家界写成张家口,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4.插图问题

近日,关于中小学教材中的插图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成为舆论焦点。尽管经管类图书主要面向的读者是成年人,但也要站在导向问题的立场对图片内容细节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核查。除此之外,经管类图书使用的插图重点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需要根据《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做重大选题备案;二是重点审核涉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等存在涉密问题的图片。

(二)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是常见但易发的质量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质量检查中,知识性差错屡见不鲜,反映的是编辑在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储备。

1.概念错误

经管领域相关的原理、定义、分析、解释等存在误用或混用,编辑应重点关注反常识和伪科学的内容。

2.历史错误

经管类稿件中重点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事件表述的错误。同时,编辑应特别关注时政节点和重大会议的时间错误,这不仅是知识性差错,还可能升级为导向问题。

3.名称错误

名称错误主要涉及机构和个人名称,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是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名称表述错误,二是企业家或社会名流的人名错误。

(三)编校差错

编校差错涉及范围较广,本文所表达的编校差错是一类需要经过对比和推导才能发现的质量问题,反映的是编辑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

1.数据问题

数据问题是经管类稿件中的硬伤,在以下三个方面常见:一是数据引用错误,二是数据计算错误,三是单位名称计量单位使用错误。

2.前后不一致问题

前后不一致问题是经管类书稿常见编校错误之一,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有名词表达前后不一致;二是正文中的数据与对应图表中的数据不一致;三是引进版经管类图书中,人名、地名的翻译前后不一致。

3.语言表达问题

经管类图书语言表达相对灵活,内容追求时下热点,在语言的逻辑性、过度口语化、网络流行用语使用等方面存在语言表达问题。

二、提升经管类图书编校质量建议

提升经管类图书编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依靠编辑个人能力的成长,还是出版社质量管理流程和体系完善的结果,同时也是人与科技共同进步与发展的呈现。

(一)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传播正确舆论导向

在新媒体时代,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以及“系统+碎片”结合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常态。思想政治理论的提升重在平日的学习和积累,且要与时俱进,随时对舆论导向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予以关注,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1]。

1.系统化学习

编辑的思想政治学习与“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切实在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方向。

2.碎片式学习

充分利用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资源,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最新的时政发展和导向变化,保持政治敏锐性,坚定政治立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自身知识积累,提升工作经验

经管类图书是专业出版物,包含经济、金融、投资、管理、营销、财务等多个细分领域,因此要求编辑不仅是“杂家”,更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2],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也是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有力保障。

1.多读书,读好书

一是从本专业的优质图书中吸收养分,对基本概念、原理、术语、经济指标、权威资料、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进行再学习;二是关注优秀图书中的标题层级设置、语言表达和行文规范等有助于提升自己对编校质量细节的把控。

2.关注社会经济热点

及时了解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和变化,对国内外最新的经济数据、货币政策、证券市场行情、大宗商品价格等重要信息和指标有一定敏感度和判断力。

3.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一是对于经管类图书编辑而言,编辑加工一个书稿除了质疑和查证之外,也是一个专业知识再学习的过程,将工作中易错的典型问题收集整理,形成“错题集”,以强化专业知识的记忆,提高今后工作中的查证效率;二是认真学习和复盘复审和终审人员记录单中的修改意见,为今后处理同类问题提供参考[3];三是利用好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以及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地图,以此解决稿件中的差错。

(三)科技赋能质量管控

传统人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编校环节,利用黑马、方正等技术软件,对明显的导向问题、知识性差错和错别字进行筛查。实际工作中,在编加前的环节和付印前的环节,分别对书稿进行质量问题筛查。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质量不高的稿件可追加技术筛查次数,降低差错率;二是技术手段目前只是辅助手段,实际工作中不能完全依赖技术手段,而放弃人工编校工作。

(四)强化编辑队伍的人才培养

在经管类书稿的编校过程中,提升书稿质量的关键还是在人。一支优秀编辑队伍的是提升编校质量的有力保障,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在实战中成长。

1.加强日常业务学习

一是参加培训教育部门定期举办的业务交流活动,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编辑学习行业有益经验、借鉴同行先进做法,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4];二是以老带新,编辑实务除了需要具备基础能力外,还是一个集经验和技巧的工作,新人往往承担初审和编辑工作,因此善于利用老编辑的经验优势,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让新人少走弯路,尽快成长。

2.专题学习反面典型案例

从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避免自己在业务实践中重蹈覆辙,以他人之堑,长自己之智,提升编辑的业务素质。一是自主学习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编校质量查错案例》;二是参加和学习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的典型问题业务交流、“出版工作通讯”和“质量简报”中提及的典型案例,并举一反三。

3.认真参与每年编辑继续教育学习

编辑继续教育是出版专业人员学习政治理论、行业知识、业务技能、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在职编辑每年的必修课。2021年,继续教育学时已由72学时增加到90学时,线上课程既包含与编辑与业务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外,又陆续增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解读等新内容,这些课程都是增强编辑业务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5]。

(五)质量流程管理制度抓重点

在提升经管类图书编校质量的过程中,除了提升编辑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经验技巧外,出版单位完备的质量流程管理体系更是防范经营风险、把控内容质量、评判编校水准的有力抓手。在严抓出版物质量的背景下,现在的出版单位对质量管理均有较健全的流程管理制度来保证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在实际运行中还要注重以下四点:

1.坚持责任编辑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图书出版是一个体系化过程,必须经过“三审三校”,其中的关键因子是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是负责书稿编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书稿加工和质量评估,复审、终审意见的处理和反馈,各流程节点的衔接,以及后期排版校对等流程整体统筹、推进、处理的任务。在质量流程管理中,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流程方能更好地落地和执行。

2.质量把控关口前移,注重来稿质量

书稿编校质量的基础保障是作者写作后的来稿质量,若来稿质量不高,对后续编校流程会增加修改难度和质量风险隐患。在来稿审定环节由本书策划编辑负责,一是因为策划编辑一般是由多年从业经验的编辑或编辑中级及以上职称的编辑担任;二是因为策划编辑更了解本书以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如此,除来稿“齐清定”的基本要求外,策划编辑对稿件内容导向、结构和逻辑、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版权、语言表达等问题比其他编辑更了解,可以做到质量把控关口前移。此外,策划编辑对写作时的规范和要求,需要提前与作者沟通,做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发挥ERP系统管理优势

在现代完善的书稿编校质量管理体统中,一个常规书稿从来稿审定到图书入库需要30多个流程,从三审到三校,再到印制,涉及10多个不同流程负责人的参与。在如此繁杂的流程架构中,需要保证书稿精准对接每一个流程和每一个人,才能做到编校质量的整体把控。利用好ERP系统的管理优势,确保流程正确,不出现流程漏洞,并在可控的时间节点中提升书稿的生产效率。

4.奖惩制度和考评

在出版机构层面对编校质量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以书稿的差错率作为评判依据,与编辑和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书号分配挂钩,同时作为评优评先的门槛和依据,以此提高对编校质量工作的重视程度。

三、结语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经管类图书面对的内外部竞争日益激烈。从编辑到出版单位,要始终将编校质量作为图书的生命线,把好质量关,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图书产品,为新时代的出版和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和能量。

猜你喜欢
编校经管类书稿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福建轻纺(2022年4期)2022-06-01 06:26:16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9:44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传媒评论(2018年10期)2019-01-17 01:33:34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传播与版权(2018年6期)2018-03-28 12:24:25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出版与印刷(2016年2期)2016-12-20 06:32:19
编校手册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4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中国报道(2014年5期)2014-01-31 04:48:14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中国报道(2013年4期)2013-09-10 08:55:08
2012年11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中国报道(2013年1期)2013-01-19 02: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