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浩
“减负”已成为当下谈论教育的高频词。每每触及,笔者总会想起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减轻负担,救救孩子们”的斯霞老师。
真想回到当年,回到斯老师身边,感受她的坚定立场和对种种教育乱象的敏锐应对。记得面对“一言堂”积弊,她满心忧虑:尽管我们喊了几十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却常常变成由自己“主宰”,只知道死灌、死塞知识,单一追求“高分数”。对以“学”为名,放弃责任,她语含愤愤:本可在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高质量完成的作业,被压到了课外,被推到家庭,还美其名曰“培养学习习惯”!看到教科研红红火火,她在欣慰中又直言指出:“是否要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切实地解决面广量大的常见问题?”……字字句句,语重意深。
真想再度走进斯老师的教学实验,领悟她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入洞悉和创造性驾驭,体验她教育智慧、教师德性的美好。斯老师说,解决负担重、质量低的最好办法是进行科学研究。早在20 世纪50 年代,斯老师发现要求低年级儿童每个字都“四会”,学生学得很苦,不切合实际。她大胆修改了教学要求,提出了“‘四会’分步走”的观点,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到1978 年才正式确定“两类字”的教学问题。斯老师曾经在二年级尝试训练学生写长文章,尽管检测效果很好,但她及时总结反思,觉得对儿童发展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便断然停止。60 多年前,斯老师便开始实行“多读课文、多识字”,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得到发展。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她就轻负担、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国第一轮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任务,即使在今天,这项试验仍然是省时高效的突出典型。
斯老师相信科学规律,且又不忍心学生课外长时间做作业而没空玩耍。于是,她坚持在课堂上做文章,不仅考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更着重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学生怎样学才易于接受。她的课总是那么被孩子们喜欢,以至一个个都积极投入,动口、动手,且思维活跃。
一些教育研究者将斯老师的教学经验集中表述为“始终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人,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这是很有见地的。无疑,唯有像斯老师一样真懂儿童、真爱儿童、真正尊重儿童,为儿童健康成长倾心竭力,才能如她一样于乱象里洞察问题实质,坚定立场,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并灵活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也才能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创造“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新经验。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向斯老师学习,做斯霞式教师,是“减负”的呼唤,时代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