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李园主人百年之谜的破解

2022-11-21 22:09罗加岭
江苏地方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园主李德扬州

◎罗加岭

(扬州市文史馆,江苏扬州 225131)

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兴化,近年一直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兴化城武安街13号的李园是兴化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为完好的富商花园,是兴化富商文化与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杰出代表。园内主要建筑有船厅、方厅和桂花楼等。整体布局古朴隽永、幽静典雅。李园借园林建筑之艺,寓景、情、理、趣为一体。李园占地面积仅约1.1亩,却创造了一个可住、可游、可享的小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打造出一个曲径通幽的环境,既满足了各项物质功能的需求,又富于精神功能的自然意境。船厅是李园核心建筑,匠心独运,其建筑特色十分罕见。由于李园紧挨兴化老监狱的深院高墙,时常听到犯人的手铐脚镣声,甚为恐怖。为图吉利,破除不祥,园主借鉴岭南派私家园林的“旱舟”和江南派“石舫”的风格,在古树紫藤、广玉兰旁边建造一座“沧浪画舫”即船厅,使阴沉的犯人镣铐声化解成船厅起锚或抛锚的铁链声。为了更加贴切主题,烘托氛围,主人独具匠心设立石柱,营造出船系藤缆,停泊在广玉兰绿荫之意境。抗日战争时期,李园曾是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临时办公处(1939—1941),时任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政府主席、苏北游击总指挥的韩德勤曾在此办公和召开会议。2002年,李园被列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百多年来,关于李园的主人,或道听途说,或语焉不详。笔者依据民国《丹徒李氏家乘》等解密李园主人与他的人生经历与家族谱系,揭秘兴化李园与扬州个园、刘庄(陇西后圃)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代名园,留下园主谜团

关于李园园主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李半园、李步瀛、李小波祖孙三代所筑。如张从义、张培元在《东营历史街区》一文中说:

清咸丰年间,祖籍高邮的扬州盐商李半园(约1814—1881)迁居兴化城后,在四牌楼东侧购房创建“德本”大典……李半园酷爱园林艺术,不惜重金聘请造园专家华亭(今松江)人张灏(号稼翁)精心设计构筑园林……此后,李半园的儿子李步瀛(号波翁),孙子李小波继承祖业,在不断修缮、充实李园建筑景点的基础上,又将郑板桥、杨法、刘墉、钱坫、阮元、吴让之、徐退、杨岘、戴怡、汪洵、何维朴、陈汝蕃等许多书法家的墨宝精品制成匾额、石额,或悬挂或镶砌于亭、楼、厅、舫等15处建筑物上,成为李园的深厚文化内涵之所在。[1]

袁拥华在《兴化李园探秘》(简称“袁文”)中也坚持这个观点:“李德本才是李园真正的主人,建园时间当在嘉庆九年(1804)之前,差不多比原定时间咸丰年间早了50年左右,当时的李园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算是园林的雏形阶段;后来,到了李小波时期,经过精心打造,李园才逐渐形成规模,渐成气候,渐趋成熟。”[2]

另一种说法是李小波建造。如《兴化文史资料》第11辑中曹学谦在《船厅》中说:“船厅建于清末。是扬州富商李小波来兴化购四牌楼东朝南房地,开设李德进当铺后,因隔墙紧靠兴化看守所,常闻犯人铁镣拖地声,以为大不吉利,故不惜重金,聘请专门人才,仿苏、扬等地古典园林式设计,在住宅后空地兴建花园,并在花园中空旷处建筑此船厅,借铁镣声为开船起锚声,以解不祥。”[3]彭涛、刘晗、崔晨阳在《小型私家园林遗产——兴化李园历史与价值研究》中也坚持这个观点:“富商李小波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0)迁居兴化,在兴化城内四牌楼东开设李德本大典,面临东大街,东临武安街,占据武安街半条街,规模宏大。并在屋后狭长地块建成私家后花园,即今之李园。”[4]

由于《〔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民国〕续修兴化县志》中竟无一处介绍李园及李半园、李步瀛、李小波祖孙三代的片言只语,因此对于李小波的记述只能靠口耳相传的一点信息。如1934年,李小波之子李梅阁因家道衰落,以5800元现大洋将27间房屋连同李园、船厅全部出售给兴化县商会。

两块石额,串起两座园林

根据刘明松《扬州晚清名园“陇西后圃”考索》: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广陵路272、274、276号的刘庄前身是丹徒(今镇江)人李竹铭建造的陇西后圃。民国初年,陇西后圃被号称“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四子刘安溥购买,更名刘庄。刘庄内花园壁间嵌有“泼墨斋法帖”“名贤碎璧”“张氏赈饥记”等碑刻二十余方。[5]

中医药现代化要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需要为之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多学科交叉,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中医药研究,将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推向更高层次,这些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研究生教育仍然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因而研究生培养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人才的质量和素质。

扬州市档案馆馆藏《丹徒李氏家乘》卷四(1917年续修)上载有李竹铭生平:

(作霖公长子)文勋,字竹铭,号石夫,行子六十二,太学生,敕授修职佐郎,议叙盐运使知事,例授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经历加四级,例授奉政大夫、江防叙绩,即补直隶州知州知府衔加二级,覃恩诰授中议大夫,钦加三品衔加四级;覃恩诰授荣禄大夫二品顶戴,候选道,赏戴花翎。生道光三年癸未六月十九日辰时,卒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三月初四日未时。寿七十六……无子,以胞弟文川子培镕为嗣子。[6]

李竹铭营建陇西后圃的时间当在咸丰兵燹后的同治或光绪初年。

李竹铭在书画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曾绘《司马钟楼试茗图》,扬州壶园主人何栻《悔馀庵诗文稿》卷十三有《李竹铭文勋司马钟楼试茗图》,诗题下小注曰:“图为游京口九华山所作,乱后失而复得”[7],亦可见两人之间时有交游。

刘庄内花园月洞门上嵌有“馀园半亩”石额,白矾石质,长约102厘米,宽约26厘米,“馀园半亩”四字右上方钤“朱方”篆印一方,左侧钤“稼翁”等篆印两方,未见署款。无独有偶,兴化李园廊间侧门上亦嵌有“馀园半亩”石额,长约50厘米,宽约25厘米,署款行书“稼翁张灏”四字,下钤“浔阳太守”四字篆印。张灏(1785—1855),字太初,号墨颠,又号稼村,晚号稼翁,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科拔贡,授七品小京官,签分户部;道光十六年(1836)升员外郎,道光十八年补授湖广道监察御史,道光十九年署工科给事中,补授广西浔州府知府。年七十卒。他擅书法。著有《稼翁诗钞》(《覆瓿偶存》)六卷,含《西湖遒草》《都门游草》《陔余游草》《粤西遒草》《归田遒草》《家山游草》,辑有《秋吟山馆集选句诗》,另与张宾、张淇、张椿年合撰《继生堂集》四卷。《〔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三《文苑》有传。两方石额“馀园半亩”四字书写完全相同,刘庄石额未见署款,但依据钤印“稼翁”“朱方”,可断定亦为张灏所书。朱方为丹徒古地名,张灏用“朱方”作为自己闲章,并用作碑额引首章。

从这两块石额来看,这应该是同一个母本的两种不同版本,是同乡张灏赠给李竹铭的。

另咸丰末年、同治初年,李竹铭为避战乱来到今江都区樊川泰界中大街,购地10亩,建房188间,开设当铺,原名“德成”,后改“均泰”。李氏的一座私家园林(世称“当典花园”),更是樊川当地的一处绝佳景点,扬名乡里。园内主要有假山、桂花厅、蝴蝶厅三个景点。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陷扬州,李竹铭堂兄李文安举家避居江都樊川镇。

李竹铭有能力在扬州建造陇西后圃,在樊川建造当典花园,当然也有能力在兴化继续增筑李园。同时拥有三座私园,说明他财力雄厚。因此我们也有理由推断兴化李园是在李竹铭手上达到鼎盛的。阮元、杨法、刘墉等题字石额,可能都是李竹铭购买纸质书法作品后请人刻石而成,不能作为判断兴化李园建造时间的依据。

四卷家谱,解密园主信息

再翻看民国《丹徒李氏家乘》发现李竹铭的父亲李作霖、堂兄李文安、儿子李培镕、李培桢及孙子李元福的相关资料:

(溱公次子)作霖,原名楩,字雨三,号润民。行尔四十三。附贡生。例授修职郎,议叙县丞;例授文林郎,即补太常寺博士。以长子文勋秩,诰赠朝议大夫,候选布政司经历,加四级;晋赠中议大夫,安徽补用直隶州知州知府衔,加二级;晋赠荣禄大夫;钦加三品衔,加三级。生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八月二十二日戌时,卒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八月十四日巳时。享年五十三……子二人:文勋、文川。

(橼公三子)文安字逸斋。行子五十三。太学生。议叙府同知、湖北候补知府,赏戴花翎;钦加盐运使衔,湖北候补道;钦加布政使衔;诰授资政大夫;以子培桢秩,覃恩诰封荣禄大夫。生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正月二十六日辰时,卒同治八年己巳九月十一日卯时。享年五十二。子二,培松、培桢(出为嫡堂弟文勋爱继)。

(文勋公嗣子、文川公祧子)培镕,字小铭,一字小波,号雨孙。行孙九十五。太学生。例授奉政大夫,捐职郎中,加二级,随带加一级;例授朝议大夫;钦加知府衔,赏戴花翎。以子元福秩,覃恩诰封资政大夫。生同治四年乙丑六月十二日午时……子一,元福。

(文勋公爱继)培桢,原名谱征,字蔚之,一作维之。行孙七十四。太学生。东河候补同知、候选知府;钦加盐运使衔;例授中议大夫。钦加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候选道;诰授荣禄大夫。生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十一日巳时,卒宣统二年庚戌二月十五日申时。[8]

他们的关系应是这样的:李文勋(即李竹铭)与李文安是嫡堂弟兄。李文安是扬州个园继黄至筠家族后的第二任园主。李文勋无子,以胞弟李文川子李培镕(即李小波)为嗣子;又以堂兄李文安子李培桢为爱继(如应继者不合嗣父母的心意,也可在其他亲族中另选所爱者为嗣,谓之“爱继”)。李培镕的儿子是李元福。

又查《扬州历史人物辞典》:

李梅阁(1900—1966),名元福,字曾之,号顽叟。丹徒人,居扬州。工诗善画,尤精鉴赏,毕生收藏古玩、字画、金石、碑帖数千件。著有《金罗年稿》《扬州杂事诗》《汉画轩题跋》《汉画轩碑额目》等。又工书,当年“问月桥”、瘦西湖“绿荫馆”均其手书。生前任扬州文管会委员、扬州市政协委员。[9]

李培镕(即李小波)一支的谱系及生卒年如下:李作霖(1790—1842)—李竹铭(名文勋,1823—1898)—李小波(名培镕,1865—?1917年尚在世)—李梅阁(名元福,1900—1966)。

根据《〔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四《实业志》载:“典当业。本城四牌楼东有李德本大典一家,因洪杨之乱而闭。”“洪杨之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分别在咸丰三年(1853)、咸丰六年和咸丰八年三次与清军交战,并三次攻破扬州城。“因洪杨之乱而闭”说明因战争李德本大典关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太平军攻打扬州城之前,李德本大典就已存在,只是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而关闭。它在兴化名列典当业之首,在当地应已持续经营一二十年。从生卒年推断,李德本大典的创立者是李竹铭的父亲李作霖。“李德本”,其中“德本”是商号名,而不是人名,正如个园的创始园主黄至筠的商号是应泰(潆泰)。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张从义、张培元在《东营历史街区》一文关于李园园主为李半园、李步瀛及李园设计者张灏的籍贯华亭(今松江)与袁拥华在《兴化李园探秘》一文中关于李园园主李德本的说法可能都是错误的。依据民国《丹徒李氏家乘》与《〔光绪〕丹徒县志》,兴化李园的创始园主人可能是李作霖,最初只是邻近李德本大典商号旁,满足临时居住;创立时间大约在道光十年(1830)左右,李作霖四十岁壮年之际,而不是“袁文”中推断的嘉庆九年(1804)之前,因为此时李作霖才十几岁。另从《丹徒李氏家乘》中的封赐来看李作霖当时社会地位不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他的财力有限。李园最终完工并走向鼎盛的园主是李竹铭,他们全家逃避战乱,到兴化居住时家庭人口大增,有长期居住与享受的需要,此时也有了足够的财力支持,时间约在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扬州的咸丰六年(1856)左右。两个“馀园半亩”石额都只表示陇西后圃与兴化李园面积狭小,而与园主的名、字、号无关。李竹铭的儿子李小波肯定不是创始园主,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他才出生。李竹铭的孙子是李梅阁,李梅阁是李园的最后一代园主,后因家道衰落而将李园卖出。李作霖、李竹铭、李小波、李梅阁一家四代人曾经拥有李园,持续百年左右。

猜你喜欢
园主李德扬州
荡秋千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它是什么
A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六一”是一棵树
“扬州绒花”
还原
生活的三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