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
三九天的第一个周五,是团场人赶“巴扎”(集市)的日子。我戴着口罩走在“巴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浏览着两旁琳琅满目的各种时令蔬菜、新鲜水果,思绪却回到了30多年前。
那时候,团场好像还没有农贸市场,冬天更没有人卖菜卖水果,整个团场笼罩在冬的尘色中。为了越冬,各家各户早早地便购买了足够一个冬天全家人吃的白菜、洋芋、胡萝卜等,储藏在自家的菜窖中。从头一年的十月左右直到第二年的四月左右,基本上不是白菜+洋芋,就是洋芋+胡萝卜,直到四月以后,才有韭菜陆续从温室里问世,于是那一小把一小把绿油油的韭菜,仿佛带来了一点春的气息,成为所有团场人喜爱的蔬菜。也就在看着一缕缕绿色韭菜的那一刻,才感觉到春风已度玉门关了。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团场再也不是往日的模样。看着眼前一排排蔬菜摊上,茄子、花菜、西葫芦、西红柿……真是应有尽有,来来往往购物的人们,购物袋中火龙果、香蕉、橘子、杨桃、猕猴桃……各不相同,只要你想吃,总是会买得到。突然想起,刚到新疆时邻居家十几岁的儿子问我“阿姨,香蕉是什么?你吃过吗?”那孩子的话让我好一阵叹息。那时候,团场的孩子们,很多水果不要说吃,连见都没有见过。就算见过,也可能只在图画书或者电视中见到吧。那时候,团场只有一家公家的商店,买布要布票,买肉凭肉票,一个不大的小商店货柜上的东西屈指可数不说,价格还不低。商店冷冷清清,一般人都不大进。很多东西需要到相隔70公里的市里去买,但每天只有一趟公交车,早上五点左右就得去排队。几十年过去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团场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后来改革开放,市场搞活,小贩兴起,各种时令蔬菜、天南地北的水果也渐渐不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琳琅满目地摆设在团场人的面前,团场人的生活也多姿多彩起来,那种冬天吃萝卜白菜,春天只有韭菜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来来来,新鲜的火龙果,甜甜的蜜橘,快来买呀!”一声清脆的吆喝声,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止步在一个水果摊前,火龙果红艳艳的亮色吸引了我的眼目。正准备买一个火龙果,突然一个人抱住了我,惊喜地说:“妹妹,你回来了呀!”我一看,原来是曾经的对门杨姐。多年前在连队的时候我们互为对门,她家孩子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直到1998年团场开始实行“两费自理”,她和老公承包了连队30亩香梨园,夫妻俩勤劳肯干,又能吃苦,硬是把一个年年亏损的果园,在几年里变成了年年盈利的丰收园。这还不算,业余时间,他们又养起了蜜蜂,从三四箱发展到如今的300多箱。由于她家的蜜蜂每年采花时节,都采的枣树花、枸杞花等,所产的花蜜受到团场及周边城市居民的喜爱,每年的花蜜都十分畅销。听说这两年还和一家合作社签订了销售合同,销路非常不错价格也很好。今天她就是来巴扎把自家最后收尾产的一些蜂蜜进行销售。几十罐蜂蜜一到市场便被抢购一空,正准备回家,看到我忍不住开心地上来抱住了我。
告别杨大姐,我再往前走,又看见了买馒头的小梁、买菜的小周,一路走去,都是熟悉的笑脸。这些年,特别是2018年兵团深化改革以后,更多的团场职工在种好“一亩三分”地的同时,纷纷顺应时代,有的开起了农资店,有的开起了饭店,有的办起了美容养生馆等等,一时间团场商贸城里兴旺火红起来,各类商业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人们日常见面,不再只谈如何耕种农田、管理果园,更多地谈到如何开发第三产业,为家庭寻找增收渠道。据说,这两年里,小小的镇区,就有30多家各类商家兴起,各类合作社20多家,就在前不久各大小合作社分红的消息此起彼伏,使人不觉想起伟人的一句诗词“万类霜天竞自由……”
就这样,一圈转下来,购买了各种自己喜爱的蔬菜、水果,满载而归。看着身旁不断走过的人流,那一张张口罩遮不住的笑脸、摊贩们喜庆的吆喝声,一股甜蜜的感觉由脚底缓缓上升,直到心田。几个滚烫的字眼慢慢闪现在脑海:这个时代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