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

2022-11-21 20:26:42王先敏
江苏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圆片加减法苏教版

王先敏

数学是以高度抽象的概念、法则、计算为主的知识体系。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等的理解,离不开大量的感性材料。然而,要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是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催化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地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既能使知识顺利得到内化,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说图意,让思维有形。

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而有趣,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引导学生开口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教学苏教版一上的准备课时,教师首先出示生动形象的课件,内容丰富的画面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随即让学生观察: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并加强示范,引导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说,一句话一句话地说,然后用完整而严谨的语言进行表达,如:这幅图上画的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游玩;图上还画了树、蝴蝶、气球、花等。当学生都明确了图上有哪些物体后,再让他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说一说,如:上面画了什么?(树)有几棵树?你还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各有多少。这时,学生不仅能手口一致地按照一定顺序完整地说出来,还能正确地使用量词。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数学词汇,会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并为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2.说操作,让思维有序。

动手操作既能化抽象为直观,又能让学生在“玩”中学,符合他们的天性。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既要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的协作使外部操作过程与内部智力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说操作,可以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有序性,还能促进他们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新知。如教学苏教版一上“7 的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拿出7 个圆片,试着摆一摆,看一看7 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要求和同桌的分法不一样。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动手操作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在集体的智慧下,大家找出了7 的所有分与合。但此时,学生的思维还是零散无序的,教师启发学生:怎样移,才能把7 的组成有顺序地全部找出来呢?有了之前的探究基础,学生很快就有了想法:把7 个圆片摆成一排,先向左边移一个圆片,得到7 可以分成6 和1,还可以分成1 和6;再向左边移一个圆片,得到7可以分成5和2,还可以分成2和5;再向左边移一个圆片,得到……有学生说:也可以一个一个地向右移。虽然数的组成比较抽象,但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又通过把做与说、看与说、想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深刻的表象,并通过语言比较简练、有序地表达了出来,为以后学习8、9 的分与合以及加减法口算奠定了基础。

3.说算理,让思维有路。

思维具有逻辑性,表达除了要有条理以外,更要有理有据、前后连贯,符合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数学语言程序,给出一些关键性词语或纽带性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算……,再算……;要求……,就是……;等等。引导学生据此进行“说”的练习,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最终达到“说”得严谨、“说”得有理的目的。10 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分与合来算的,如2+3 的思维顺序是:因为2 和3 合成5,所以2+3 等于5;5-2 的思维顺序是:因为5 可以分成2 和3,所以5-2=3。学生只要理解了一组这样的思维顺序,10 以内的加减法的算理就都能说清楚了。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用“凑十法”来计算的,如教学“9+4”,很多学生都知道结果,但怎样计算是最优化的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看大数,拆小数,凑成10,加剩数。然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格式进行说理:把4 分成1 和3,9+1=10,10+3=13。通过这样“说”算理,学生不仅能条理清晰、思维深刻,而且能使计算更准确、熟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猜你喜欢
圆片加减法苏教版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08
用圆片摆数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商周刊(2018年17期)2018-08-31 02:20:14
纸风车
儿童绘本(2018年5期)2018-04-12 16:45:32
拼成一个圆片
小灵通取圆片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