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娱赫
在《辞源》一书中,对于“民间”一词有两种解释,即“人民中间和非官方的”。[1]有关于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由此可见,古琴的作品自诞生之初,即多取材于民间采风。上千年来,古琴除用于典礼、祭祀等雅乐外,主要在民间的士阶层流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起,一些有相当影响力的古琴家陆续被聘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古琴老师,古琴传承才开始真正地走向学校、走向正规化的、专业化的教育。同时,一些老师也兼具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专业教师,也是民间琴派或地域的古琴传承人。受各专业院校招生名额的限制,只有少数人会进入音乐学院专业学习古琴,广大古琴爱好群体,仍是通过民间传承来学习古琴。一些人没有进入学院学习古琴,仍然可以和传承人在民间学习,在古琴方面有所造诣,甚至成为古琴的传承人。因此,可以说上千年来,古琴的传承一直以民间为主。
本世纪初,随着2003年古琴申遗的成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综合国力的提升和逐渐恢复地文化自信,有关部门举办的与古琴有关的活动日益增多,各地的琴社,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包括县城也有古琴社来进行民间传承,人们对古琴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多。当代琴社不同于传统的、以自发形式产生的琴社,往往兼具商业培训和民间团体两种性质,多数集教学、雅集、游学、租琴、售琴等古琴文化传播活动为一体。从“古琴热”到“古琴社热”正在成为民族乐器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现象,2020年仅成渝两地的琴社达到220家。[2]
当代古琴民间传承的主体在中国的各大中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台湾、香港等地。这些城市多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有专业院校的老师和古琴的门派传承。琴社的选址多亲近自然、富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文化和生活气息。其中,上海的元音琴院,成立于2008年,有两家分院,旨在培养古琴传人,弘扬古琴文化。琴院现已培养多位青年古琴教师,并在中国琴会古琴比赛中荣获奖项。琴院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并有大型多功能厅,可容纳六百到八百人同时活动,在民间传承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北京的问杉琴社,位于朝阳区人文奥运村附近,紧邻奥林匹克公园,琴社内设有主展厅,可用于雅集、表演、讲座等;另有各小间若干,用于教学、阅书、小憩等,琴社环境温馨舒适,与培训机构有很大不同,琴社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北京的发展已渐具规模,同时是著名斫琴家倪诗韵所创倪琴的北方区专营地。2021年,贵州问杉琴社分店也正式成立开张。
传统的传承模式多是师徒式传承,各琴派间相对闭塞,同时受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的影响,社会上琴派艺术的风格迥异、百花齐放。如今的古琴民间传承模式,主要以琴社为载体,不再受地域限制,随着交通、网络信息的发达,面对的群体更加广泛,琴派概念相对缩小,各琴派的演奏风格也相对的日趋一致。
琴社的教学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包括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和精研阶段。在初级阶段,一般包括古琴基础知识、指法练习和初级曲目,其曲目划分上为《秋风词》《湘妃怨》《石上流泉》《关山月》《良宵引》《欧陆忘机》等;中级阶段则以《平沙落雁》为界限,有《醉鱼唱晚》《平沙落雁》《高山》《获麟操》等;高级阶段则是以《梅花三弄》为界限,有《流水》《广陵散》《离骚》等;精研阶段需要学习者(演奏者)反复打磨,消化、理解、深造作品,可自学其他曲目,至少达到30首的曲目量,完成以上任务,只能算初入门派。虽然,不同琴社的教学阶段不尽相同,但其大体也均相如此。
民间琴社与各学院教学,均没有统一的教材,依各门派而定,从初级到高级都有相对应的琴曲或教材,部分琴社有自编教材。以管派教学为例,可选用教材《管平湖古琴曲谱集》《管平湖古指法考》等,根据学员情况也可参加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古琴考级。授课形式则以一对一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问题,教师给出指导。常规班多为零基础、初级学员开设,按照上课人数不同,费用不同。一般为:1人班、2人班、4-6人班。另有暑期系列课程,例如古琴常规班、古琴考级班、亲子班、乐理基础课、学琴方法班、琴曲精研班等。
古琴教学除日常曲目授课外,琴社也往往会不定时举办外出游学、古琴名家演奏会、民族音乐欣赏会、音乐专题讲座、茶艺和不同主题的雅集活动等。同时,也会带学生积极地参与中国古典文化复兴的社会公益活动。部分活动采用线上视频软件同步直播,如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琴社的教学尊于传统,注重传统技法的研习,同时为琴友搭建琴棋书画,及其他传统艺术文化学习的平台,请专业教师开展书法、绘画、洞箫、古筝等课程,琴友们之间相互切磋琴艺,探讨音乐、艺术和生活。在部分琴社的常客中,甚有每日“泡”在琴社里,生活被古琴艺术所填满。对于演奏到高级水平的学员,教师会布置古曲,让学生自学琴曲,先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演奏技法,尽量做到“指与弦合、弦与音合”,再去领会琴曲的神韵,实现“音与意合”。
当代琴社自成立之初,不仅到政府文化部门批准备案,也受到了网络、媒体、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这些都为琴社能够快速、规范化地发展起来,提供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在琴社推广方面也拓宽了渠道。除了学员间的口碑传播、相互推荐外,一些琴社设有教务老师,负责新媒体运营,例如网络推广、布展宣传以及教务统筹等工作。琴社一般也设有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经常更新名家、教师或优秀学员的演奏视频、音频,供琴友学习观摩。另外,对习琴、买琴等的相关问题均有文章介绍,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挑选更适合自己演奏的古琴。当然,由于各琴社在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的不同,影响了基本认识、观念上的差异,从而导致琴社的具体生存、运作方式、古琴推广上运用的策略上也都表现为各不相同的状态差异。[3]
琴社面向全体古琴爱好者招生,与上千年来演奏古琴的文人主体不同,当代的习琴者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例如有医生、公务员、教师、金融行业等群体,不同的人弹琴都在“跨界”,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存在差异,多数人学琴并不以古琴作为职业,而是以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为主要目的。来自各界的古琴爱好者,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古琴的传播和发展贡献着力量。如计算机专业的古琴爱好者,通过建立古琴相关网站,保存和整理丰富的古琴网络信息资源。与学院教学的古琴专业学生不同,有过其他学科经历的人,采用跨学科的方式,打破固有的观念和规则,用创新的角度、思维去发展古琴。
在一些琴社常年免费招收18岁以内“学徒”作为教师的传承人,学徒对老师以“师傅”相称,师承关系十分密切,教师言传身教,对其要求相对严格。15岁左右被认为是最好的学琴时期,教师会要求学徒保证每日的基本练习时长。年龄偏小者练习过猛,可能会导致手指变形,建议慢慢地学。除年龄、努力外,最重要的是天赋。没有天赋的学徒,即使很努力,他的演奏仍是缺乏灵感的。古琴是门艺术,不只是技术。在学习古琴演奏外,最好更多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等其他艺术门类。而关于琴社的师资培训问题,在琴社中选择古琴传承人,并有志成为古琴教师的人才。作为门派的传承人,既要延续老师的传统,同时兼具传授、传播、甚至创新发展的任务。
回顾古琴传承的历史,以乾隆初年,即1736年为分界线,之前琴坛鼎盛,琴家延续着明代琴家的优良传统,从民间汲取了大量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琴乐创作与演奏,形成了独特的完整体系;之后琴乐的创作、演奏等方面都逐渐走向衰败。[4]可以说,自清末,受战乱、社会形态的变迁,古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的音乐格局开始变化,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民间与城市、流行与经典等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音乐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型。[5]民国初期,在一些商贾的资助下,在苏州和上海举行了两次较大的琴会。此后,在全国的大中城市,如北平、长沙、太原、扬州、南京、重庆等地相继成立了一批琴社。[6]这些琴社有一些师承渊源的自由结合,其中1935年由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吴景略等在苏州成立的“今虞琴社”,在近现代古琴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建国后,随着国家的各项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完善,古琴的民间传承开始回归正轨,取得的进展可谓举世瞩目。1954年,查阜西开始在全国巡演,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关注古琴艺术。特别是1956年,由查阜西、许健、王迪组成的三人古琴调查小组,在民间进行采风,对五十年代尚在的大部分古琴家的演奏录音,并在各地搜集琴谱,共得琴曲三千首以上,查阜西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协助下,整理出150多种琴谱,为当代古琴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96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将100多种琴书、琴曲谱集、琴曲编辑成书《琴曲集成》,对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民间演出方面,2003年随着古琴申遗的成功,民间成立起一大批古琴社。
近些年来,琴界在传承古曲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从民歌、戏曲等借鉴曲调,创作出反应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推动着古琴的发展。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蔓延开来,古琴的民间传播再次遇到了挑战,线下课程的人员流动受到了限制,古琴的网络课程又很难展开,部分琴社面临倒闭的困境。
在当代始终占据音乐市场的多数是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年轻人中学习西洋乐器的仍然居多,古琴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复苏,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古琴传承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传承中,往往追求速成,过分关注于技术的练习,而忽视了琴学的价值。同时,很多琴社在教学体系、传承观念上存在许多问题。与学院传承所不同,经过学院本科四年的学习,学生至少积累古琴经典曲目50首,在乐曲积累、视谱、识读音高、艺术实践、打谱、记谱、学术研究、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受到系统、专业的训练,是民间的传承很难达到的。琴社招收学员往往门槛不限,具有一定文化修为和演奏水准的古琴老师仍是稀缺,“古琴有热度,无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琴社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忽略了古琴传承的责任和理念。当下,琴社要想长久地发展,必须把传统艺术文化放在首位,可以适当聘用在学院授课的古琴老师,严格把控教学质量,保持古琴的传统。不断向其他琴社和专业教学、管理领域吸取经验。
当代的民间传承同样要关注保护古琴传统与古琴艺术创新发展二者的关系,“保护继承”比“创新”更重要。原因是古琴的处境并不理想,已出版的古谱尚待挖掘,已发掘的古曲仍有必要精益求精。要充分发挥琴社在民间传承中的重要价值,让古琴艺术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让更多地人了解、继承古琴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琴艺术的发展,不断提升当代人的艺术审美和文化追求,对于恢复我们辉煌灿烂的古琴文化是尤为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