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婷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吉安时说道:“在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现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发挥且善于发挥文化的深厚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更需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既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还要能够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更要传扬记忆红色文化。[1]
歌剧既是一门西方的舞台艺术又是一种西洋音乐艺术形式,是以器乐演奏和演员的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换言之,就是用唱歌的方式与音乐来表达剧情与故事情节的戏剧,而非说出来的戏剧。歌剧融合了诗歌、戏曲、舞蹈、美术、器乐等等,变化绚丽、气势恢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歌剧是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当时我国没有歌剧,中国的民族歌剧一开始仅仅是对西方歌剧的单纯模仿,到后来融入了中国的民歌及戏曲元素,并逐渐的发展壮大,中国的歌剧不仅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元素、融入中国元素,不断的改革创新,歌剧在我国逐渐的生根发芽,同时还借鉴了西洋歌剧、融合我国优秀的戏曲文化,不断的变革与创新,历经了百年历史,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富含多种中国音乐元素的中国民族歌剧。但是,西方的古典歌剧一般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我国的歌剧却大都采用歌唱、独白与对话相互结合的方式。歌剧主要通过演员的歌唱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性格,也主要通过歌唱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所以,音乐旋律、节奏的设计、歌词的创作就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了。它不仅要求具有一般的音乐美,而且要求有很强的表现力。歌剧不要求有很强的写实性,但要求有很强的抒情性与浪漫性。[2]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表现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体现出该地区的艺术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区别,就是艺术的民族性,也是展示出艺术的独特性。
歌剧的剧情来源于故事题材,故事题材的民族化特点是取材于我国民间的真实故事,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编写成歌剧后,一经公演就获得了好评,也突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这是中国歌剧民族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国歌剧中的音乐融入了地方民歌、借鉴了中国戏曲中的元素,并进行二度创作,为歌剧所用。音乐风格中融入地方民歌、戏曲精华是我国歌剧民族化的显著特征。将西洋歌剧的艺术形式、音乐文化于我国传统地方民歌、传统民族戏曲结合在一起,广泛的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风格与民歌的风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体现出我国歌剧民族化的特点。我国歌剧的民族化表现方式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特点,但是表演时,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表演精华、以及地方民歌的唱腔、丰富的情感表达等,溶入西洋歌剧的表演风格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性的歌剧。[3]
我国的歌剧艺术融合了民族文化,积极正面的民族文化借助歌剧作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也作为歌剧作品创作的思想宝库。江西作为红色文化的摇篮,拥有丰富的红色歌剧。红色歌剧是民间叙事的抒情题材、是政治转化与嫁接的直接结果。音乐情感是大众化的、具有传承性、紧扣时代背景的特点。红色歌剧既是从古代到客家山歌再到红色歌谣的几句变化发展演绎的过程,又是体现出民族化特征的题材,还是讴歌战斗生活、反应劳动人民受剥削压迫,控诉地主阶级罪恶、激励人们对剥削制度的憎恨。不过歌剧中可以反映翻身作主的喜悦、拥军、参军、拥护革命领袖、拥护共产党等一系列的思想与情感。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团结、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融入歌剧的创作中,使歌剧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欢迎,从而为歌剧的艺术感染力添彩。
歌剧的核心部分就是声乐部分,核心的核心就是歌剧的咏叹调部分。声乐对歌剧作品是相当重要的,歌剧中若没有声乐的表现是不能称为歌剧的,歌剧的声乐部分是运用歌唱方式对作品进行表达,表达故事情节、内容叙述、情感表达、舞台气氛的渲染。任何一部歌剧,我们不光需要关注声乐的部分、演唱与对白之间的部分,还要梳理宣叙调、咏叹调的线条,更需要将民族元素、民族特色、民族思想与时代特征融入在歌剧中。赣江地区歌剧在演唱时有不同地区的方言、方言的并存叶关系到五湖四海革命队伍的关系,演唱中还使用了古诗词,来突出歌剧音乐庄重的色彩以及突出音乐语言的变化,起到幽默的讽刺作用。歌词部分运用了衬字与衬词,既是对歌词的补充又是对语言的升华,形式多样,变幻无穷,更是为了抒发情感以及歌曲中机型的编词,不仅增加了亲切感,还突出了赣江地区的风格特点。歌词中各种句式的混合使用、不同曲式特征的灵活变化、思想表达与节奏不停的变化,灵活的散句结构、丰富多彩、生动自然的音乐,也体现出歌剧的民族化。
舞台的美术设计也是歌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维度的时空中形成艺术感交织,歌剧作品的形象设计、气氛渲染、表演者的动作活动、来体现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舞台的美术设计与歌剧的艺术感更好的交织在一起,从而更好的渲染舞台气氛,将民族历史文化、以舞台美术设计的方式再现历史故事,向观众传递丰富的历史文化,从而用歌剧表演的方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4]
中国歌剧的艺术创作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在一路走来中,留下了许多红色革命题材经典之作。这些红色歌剧的精美唱段,广为传播。这些歌剧既繁荣了文艺舞台,也对文艺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歌剧创作的高潮。歌剧在戏剧题材、音乐方面与中国历史故事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在歌剧情节方面有优美的唱段、动人的情节、丰富的作品戏剧性,编剧者运用红色经典歌剧塑造的英雄形象,主人公高尚的革命情怀、豪迈的英雄气概激励人们的成长,激发人们爱憎分明,潜移默化的达到最高境界。红色歌剧创作中有插叙、倒叙和散化的织体结构进行戏剧内容的编创,摆脱保守套路,符合当代审美的叙述口吻进行内容结构设计,从戏剧节奏和排篇布局开始着手。根据小说作品进行改编,将作品的内容浓缩为舞台上的剧幕结构,以历史性为线索,展现不同的题材,通过以时间线来进行梳理,体现出风格色彩与戏剧的张力。创作者根据当代文化潮流、观众审美,展现出红色歌剧的主题。红色歌剧奏响时代的风貌、紧扣时代的脉搏,奏响动人的乐章,体现出红色革命精神。红色革命精神做出不同以往的全新构创,提炼出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使新作在戏剧编创的思路与方式继往开来,歌剧打破传统的正序逻辑、具有当代创想力的新颖结构设计、打造多章回的故事情节线索,影响新中国文艺的创作与形象的塑造,是使整个民族心理深处的英雄情节和对解放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主义的崇拜。作品中的歌剧形象,都集中了英雄的共性,体现了革命英雄们英勇无畏的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5]
从歌剧中提炼出戏曲、民歌、民乐的有机元素,戏剧内容情节遥相呼应。歌剧中吸纳了民歌风情,旋律调性与节奏的律动特征。在歌剧创作中,作曲家们将传统戏曲中的戏剧表现手法与西方歌剧进行了有机结合并融合了一些民歌素材,红色歌剧,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采用民间曲调、学堂乐歌曲调、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改编的革命歌谣。红色歌剧中穿插了地方民歌与地方音调作为素材,突出歌剧的民族性特征。
作曲家们对于歌剧的创作都会努力想着歌剧的主题曲,歌剧中插入优美动听、通俗易懂的主题曲可以推动英雄人物的歌剧形象,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记住剧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富有抒情性的宣叙调段落与戏剧性的咏叹调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人物情感、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革命战争时期出现了大量感人的英雄故事,丰富的歌剧创作素材,诞生了红色的歌剧。这些歌剧都吸收了各地音乐风格、结合了民歌特点、成功的塑造了英雄形象。在以表现革命斗争歌剧题材中,主人翁大多都为女性,在贯穿于革命斗争大背景中的妇女解放运动密切相连。在革命斗争中,还包含着很多有关妇女解放的观点。让妇女与男性一起投身到革命中去,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作曲家们正是抓住了红色歌剧独特的女性形象,谱写了抒情又有戏剧性的咏叹调,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人物情感进行描写,把歌剧创作发挥的淋漓尽致。[6]
红色歌剧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是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讲述着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文化的精华两者融为一体,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始终坚持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坚持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吸取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点,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歌剧艺术创作上这句话依然适用。中国的歌剧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音乐与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出歌剧。在创作手法上中国红色歌剧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题材、表演形式等,只是中国红色歌剧中在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上融入了红色元素。中国歌剧既借鉴了其他西方文化的精华,又注重了民族性的保持,使中国歌剧在世界文化上繁荣发展。[7]中国歌剧不仅要吸取古今中外的精华、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世界特色、富有时代感的中国歌剧。被中外观众所喜爱的中国歌剧作品。反映民族精神的文化创造性,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本民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展现出歌剧的民族性特征。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不断彰显出艺术发展的时代性与进步性,这就是艺术创作的世界性。艺术创作的世界性需要摆脱传统、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艺术创作思想、创新创作手段,成为艺术本身的世界性,为多国多民族所接受、所容纳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
中国歌剧站在国际的舞台上,首先要树立文化的自信,无比丰厚的民族文化财富、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都是中国所特有的,也需要体现在歌剧的创作表现中。中国歌剧要在国外获得接受与理解;外国歌剧在中国舞台上要得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因此我们要树立起文化自信心,让民族歌剧更好的在海外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歌剧创作的方面彰显出民族风格,在创作与演唱方面对民族音乐进行全面的借鉴于运用,但是也需要考虑到国外观众的需要,保证能看得懂、喜欢看。中国的歌剧在舞台表演中、创作中融入西方的元素,中西方融合的手法为当代创作者所把我,结合作品进行运用。我们在创作歌剧时,要有民族文化的同时,还需要选择具有中国特色题材进行创作,选择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与历史事件,不仅能够激发国际观众的兴趣,还可以使歌剧题材提炼出为全人类所认可的主题,使国内外观众获得普遍的认可。
要想得到国内外观众们的认可,民族歌剧在国际化的传播中,创作、表演、舞台设计方面固然重要,但是拥有合理有效的传播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将投资与营销、宣传方式相结合,民族歌剧走出世界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最后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民族歌剧的人才培养,努力构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一只专业化的民族歌剧队伍,完善培养机制,培养出新时代的歌剧人才,这样民族歌剧才能更有底气的走向世界,才真正能让国外观众所接受。[8]
总而言之,一百多年前,西方歌剧传入中国,中国音乐创作者开始探索歌剧的民族化创作,歌剧传入中国后,也开始了中国的发展创作历程。一百年后,我国的民族歌剧已经形成了一套丰富、完整的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体系,我国的民族歌剧还走出国门在多个发达国家上演,既能展示出了民族歌剧的民族化特征,又能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民族歌剧经过了百年历史,不断的借鉴了西方歌剧、融合了传统戏曲元素、地方民歌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虽然我国民族歌剧还需要发展,但是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紧跟时代的脚步,加强歌剧人才、歌剧创作人才、歌剧教育人才、歌剧传播人才的培养,构建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不仅能形成许许多多的经典民族歌剧作品,还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歌剧表演、歌剧创作人才,使我国歌剧发展逐渐成熟,拥有着独特的民族色彩。我们始终继续坚持歌剧的民族化道路,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
创作歌剧也不能忽视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虽然创作歌剧需要吸取借鉴其他的文化精华,但是也要注重民族性的保持。保持好民族性与世界性两者的平衡,才能使世界文化繁荣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歌剧正在步步走向国际化,我们在创作时需要将中西方元素结合,开阔视野、勇于创新,真正创造出独具魅力、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这样中国民族歌剧才能真正让国内外观众所接受。■